為什麼小紅書成了新百度,而知乎沒有?

這幾年,小紅書變成了新的百度。早期還是一個女生分享穿搭、美妝的平臺,但現在再開啟看,幾乎什麼都有人在問,什麼都有人在答。從電飯鍋推薦到簽證流程,從跳槽經驗到小語種自學路徑,小紅書成為了一個生活的萬能解答庫。
有意思的是,這本該是知乎乾的,畢竟知乎是靠提問起家的。但知乎的提問、回答,並沒有沉澱出百科全書式的內容生態。

01 搜尋從獲取知識轉向了獲取解法

從前百度搜索滿足的是找到標準答案的需求,而如今使用者更關心的是:別人是怎麼做的,我能不能也照著做。
以留學申請這個需求為例:
知乎的答案是:某985學長總結的全套攻略,包含背景分析、文書最佳化要點、各種渠道建議。
小紅書的答案是:一個普通使用者,分享自己如何三個月DIY申請,用了哪些資源,踩了哪些坑,結果怎樣。
知乎提供的是知識總結,小紅書提供的是個人真實經歷。前者幫助你理解;後者幫助你決策。
平臺的核心價值,其實不一定是內容的專業度,而是內容的適配度。即它能不能匹配使用者當下的情境和需求,給出一個可以照抄的答案。
02 知乎重解構,小紅書重建構
知乎成為不了新百度,因為它不是在建構一個世界,而是在解構一切。開啟知乎,看到的是人們把教育罵得體無完膚,把婚戀觀念批得千瘡百孔,把房市、股市、宏觀經濟拆解得血淋淋。你可以說這是真相、是深度、是觀點,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生活。 
例如知乎的內容結構:先從底層邏輯分析問題;拆解觀點;最後得出一個總結或反思。這種結構適合建立系統認知,但也天然強調批判,而非執行。
而小紅書的典型內容結構是,從一個場景出發,給出方法、路徑、清單。它在提供的是一種可能性,哪怕是一種濾鏡下的生活幻覺:你可以這麼打扮,你可以試試這個產品,你也許可以換種方式生活。
那些內容當然不是100%真實,但它激發了一種“我也可以” 的慾望。這種慾望比知識本身更有驅動力。
小紅書的使用者不是被教育為什麼不能,而是被鼓勵你也可以試試。
因此知乎適合表達觀點,小紅書更適合形成生活決策。

03 小紅書提供了內容即場景的體驗感

知乎的內容形式,長文字居多,社群氛圍偏理性,互動以文字為主。而小紅書以圖文和影片為主,搭建的是一種內容即場景的體驗感。
比如你搜索法式通勤穿搭,知乎的回答可能是風格源流、搭配邏輯,而小紅書直接是實拍圖+品牌+連結+試穿感受,再打上相關人群標籤。
這不只是資訊的呈現方式不同,而是內容和生活場景的貼合度不同。
在小紅書,內容=解決方案=入口。在知乎,內容=表達=觀點歸納。
小紅書承接的是生活決策系統,知乎是知識索引系統。一個偏向資訊輸出;一個更接近決策的執行入口。
本質上,知乎是理性型搜尋,適合知識梳理、觀念碰撞,它服務的是“我想知道這個世界怎麼運作”。小紅書是情境型搜尋,適合生活選擇、情緒感知,服務的是“我想知道我應該怎麼選、怎麼做”。
知乎面對的是知識焦慮者,他們要建立認知框架;小紅書面對的是生活管理者,他們要最佳化當下生活。
小紅書不是因為內容更輕鬆、更流量化才成功,而是因為它更早捕捉到使用者搜尋背後的情境需求,並提供了更低門檻、更高感知價值的“解決型內容”。因此小紅書的內容體系就天然佔據了更大的消費市場空間。
所以,小紅書為什麼成了新百度,而知乎沒能接住這波需求?答案並不在於誰更專業或有價值,而在於誰更貼近使用者正在發生的生活。
源 |  珞石居(ID:luoluorushi888
作者 珞珞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