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榜發現,小紅書此前在App中內測的AI搜尋“問點點”,已悄然下線。
去年8月,小紅書推出AI搜尋助手“點點”,12月,點點內測接入小紅書App,被內測到的使用者可在小紅書搜尋框使用AI搜尋新功能——“問點點”。今年年初,產品內測範圍擴大。不過就在各平臺紛紛接入DeepSeek或其他大模型之際,3月初,升級版本後,使用者無法再在搜尋框裡使用問點點功能。
對此功能變化,點點客服的回覆是:“入口下線了,後續會上線新的入口。”至於小紅書會向前一步,給點點更重要的入口,還是會在AI搜尋方面後退一步入口位置降級暫不得知,“測試中了,會盡快推出”,一位小紅書運營人士表示。
李彥宏曾說“生成式AI與搜尋是天作之合”,而內容社群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搜尋。何況它們還躺在內容富礦上,可謂是與DeepSeek相當適配的產品。
最早接入DeepSeek的是知乎。2月11日,知乎旗下AI搜尋產品知乎直答接入“滿血版”DeepSeek-R1,2月20日,微博測試接入DeepSeek -R1模型,2月底,小紅書旗下的“點點”接入DeepSeek,提供深度思考模式,小紅書以及B站尚未接入DeepSeek。

但與騰訊全力推接入DeepSeek的元寶,抖音也在內測接入豆包,內容社群平臺對接入DeepSeek的態度稍顯冷淡。社群平臺們並未給這些產品賣力投流、買量。
據App Growing最新發布的資料,1月-3月11日,AI工具熱推榜的前10分別是Kimi、騰訊元寶、豆包、AI Mate、狸譜、可靈AI、智譜清言、通義千問、AI Max、文心一言,網際網路大廠的AI產品和大模型公司依舊是主力。
社群平臺做AI更像是搭了一段順風車,這也是很多網際網路中廠們的處境。當新科技風暴來臨,他們沒有袖手旁觀,也在紛紛接入新產品,或加緊研發自己的AI產品。
但資金和技術實力也決定了,他們會暫時保留資金和實力,等待技術形式更明朗,投入產出比更確定、更高的時刻。

如果在小紅書搜尋“國產劇”“美劇”“短劇”或是“北京景點”等攻略型內容,你會得到一個集合頁面,頁面則會收錄收錄平臺使用者的帖子和評論,就像是一個簡版豆瓣或馬蜂窩,搜尋結果會顯示,結果由“搜搜薯”提供。

據字母榜瞭解,搜搜薯是由小紅書大模型團隊推出的AI搜尋產品,今年上半年開啟內測;去年底,小紅書還內測了AI對話助手DAVINCI 達芬奇內測。
另據晚點LatePost報道,小紅書大模型研發團隊成立於2023年3月,同年4月上線 AI 繪畫產品Trik,7 月推出文生圖功能此刻,9 月開發出 AI 聊天功能達芬奇,顯然目前小紅書押注的是點點。
不同於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的AI搜尋產品做的皆是泛搜尋,點點主打的是生活搜尋,比如旅遊攻略、吃喝玩樂靈感、生活難題等,內容源也更側重小紅書筆記。據電廠今年1月報道,點點App使用的是小紅書自研的珠璣大模型。
2月24日,點點上線深度思考功能,宣傳語便是“DeepSeek X小紅書”=點點,不過該功能只能在點點App上體驗,小紅書暫未直接接入DeepSeek。
隨著“問點點”入口下線,小紅書搜尋框暫無AI搜尋功能。
“很抱歉地通知大家,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們在2025年2月28日正式關閉‘問點點’入口進行能力升級,待能力升級完畢,會重新開放新的入口”,2月底,點點運營在內測群裡釋出了這則通知。至於點點將在小紅書內獲得更高權重的入口位置還是退到其他入口,官方並未明確。
除了小紅書,社群平臺中尚未接入DeepSeek的,還有B站。財報釋出會上,陳睿曾說,像DeepSeek這種廉價且開源的大模型產生了以後,B站有著非常充分的條件去挖掘這些優質內容的價值,不過目前B站尚無具體接入DeepSeek的動作。
倒是在2023年,B站曾向部分使用者推出了“搜尋AI助手”功能,功能由bilibili index大模型做技術支援。
社群平臺們對DeepSeek的態度,更像是面對新技術風暴的防禦型和試探性動作,與抖音、騰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騰訊此前已經為微信接入DeepSeek,還曾在“九宮格”內為騰訊元寶限時開放下載入口。不過目前該入口已經下線;豆包則是上線了深度思考模式,抖音App於近期測試接入豆包App的AI能力,並且在抖音App內為豆包App開放了兩個超級入口,一個位於短影片介面,與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處於同一豎列;另外一個入口則位於抖音App的訊息列表內。

AI搜尋和內容平臺儼然已經形成共生關係。
毫無疑問,搜尋是第一批被DeepSeek衝擊最大、但同時也獲益最大的產品,而內容平臺、社群平臺的重要場景之一就是搜尋。
《2024小紅書搜尋推廣白皮書》顯示,平臺70%的月活躍使用者存在搜尋行為,88%的搜尋行為為使用者主動發起。另據周天財經,2024年四季度,小紅書日均搜尋量達6億次。而在2023年年中,這一資料還是3億次。

DeepSeek的出現,快速改變了搜尋形式。過去使用者需要翻閱眾多帖子才能得出答案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被DeepSeek解構了。
微信、抖音都是當之無愧的流量入口,但DeepSeek顯然來勢洶洶,這也是騰訊和位元組積極做AI to C的原因。
據量子位智庫公佈的資料,DeepSeek 2月平均日活數超2300萬,約為第二名豆包的2.3倍,為第三名Kimi的6倍多。2025年2月,平均每天有4600萬用戶在使用AI智慧助手APP,較1月翻倍,增長主要來自DeepSeek和騰訊元寶。而騰訊元寶也是因為接入了DeepSeek才能在短期內獲得巨大流量。
這種形勢意味著內容平臺不得不接入DeepSeek或是其他AI搜尋。
不接,平臺勢必會被DeepSeek或跟進速度更快的大模型產品分食份額;接入,使用者體驗改善,便能爭奪更多使用者使用平臺搜尋功能,並帶動平臺整體流量和使用者時長。畢竟DeepSeek等大模型產品給出的答案是結構化的,使用者依舊需要大量即時的、碎片化的內容作補充資訊。
況且內容平臺們,還躺在內容的富礦上。“優質內容是能夠穿越週期的,是B站進入下一個AI時代的入場券”,陳睿曾提及。
DeepSeek固然強大,但就像上個搜尋時代,各個內容產品各自建立了資訊孤島,DeepSeek的搜尋來源也是受限的,大多來自網頁,但微信、知乎、小紅書等平臺在圖文內容時代,生產出了眾多高質量內容,正是AI搜尋時代的富礦,這恰是內容平臺做AI搜尋的優勢。
騰訊元寶的內容源,除了今日頭條等網頁端的資訊,還包括眾多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小紅書的點點搜尋同樣是以小紅書筆記為重要內容源。
DeepSeek的出現,正逐漸終結AI產品和內容平臺的割裂狀態。微信和DeepSeek,元寶和DeepSeek,抖音和豆包,建立了一種行業正規化,大模型被內置於超級App中:大模型的內容源被擴大,流量產品也有了更佳的搜尋體驗。
點點,顯然也是這種變局下的產物。不過從點點小範圍內測接入小紅書,到功能下線等待後續變化,顯然小紅書的AI搜尋戰略還在調整中。
另外,社群平臺接入DeepSeek等AI搜尋的另一重好處是,除了能形成普通使用者流量的閉環,也能形成博主創作的閉環。
Deepseek的長文字能力,也和小紅書的內容創作體系相對適配,圖文創作者可直接使用DeepSeek的回答,影片創作者也可以用Deepseek做短影片指令碼。
無論從哪個維度看,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社群平臺,都應該在AI搜尋上更進一步。

但在接入DeepSeek,併為自家的AI搜尋產品投流上,社群平臺們又表現得相當謹慎。
一個客觀原因就是資金實力。與網際網路大廠相比,內容平臺、社群平臺的利潤規模較低,若大模型產品尚且用於提升使用者體驗,他們顯然不會花費太多的資金與大廠們同題競爭。畢竟騰訊元寶曾在接入DeepSeek後瘋狂投流,27天裡投放了2.81億元,超過了去年整個AI行業的月投放量。
網際網路中廠們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已經接入DeepSeek的幾家社群平臺,皆未花太多資金買量、投流。
若像大廠一樣,將AI搜尋的意義提升到戰略卡位,爭奪下一個時代入口對內容平臺來說,似乎又並沒有那麼急迫。這使得內容平臺們對待DeepSeek和AI搜尋的態度是小步試錯。

知乎旗下AI搜尋產品知乎直答接入“滿血版”DeepSeek-R1後,並未在站外做太多投流和營銷,點點AI也曾在小紅書站內做投流,但從點點官方賬號的點贊數來看,點點的投流規模也並不大。另據鈦媒體2月21日報道,當時AI搜尋“點點”iOS版下載量總計約20萬。
投流規模除了受限於公司資金實力外,另一重原因則是產品尚不完善。無論是微信接入DeepSeek,還是抖音接入豆包,以及騰訊元寶、豆包等大規模投流的前提是,產品相對成熟。
大廠們佈局AI搜尋是在爭奪下一個時代流量入口,將自家大模型產品內置於超級App裡,除了提升體驗,更在於為新產品引流。此前,微信曾在九宮格為騰訊元寶開放下載入口,不過在騰訊元寶下載量飆升,一度升至蘋果免費榜榜二後,這一入口悄然下線。
不過內容平臺的AI產品尚處於迭代期。一位點點使用者說,點點給出的答案偶爾還會出現亂碼,尚需要升級。
而與內容源以PGC內容為主的平臺不同,以UGC平臺為重要內容源的平臺,不可避免會遭遇資訊噪音,這顯然需要平臺在演算法訓練、資料治理、稽核標準等方面更進一步。對入場更晚的內容社群平臺來說,他們的AI產品仍需要迭代。
而是否要加入AI搜尋、投入力度如何,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平臺內容與AI搜尋的結構化內容如何共生。小紅書的優勢點在於生活攻略,B站的優點在深度知識內容,接入的AI搜尋與平臺使用者的偏好是否匹配,還需要平臺不斷試錯。
讓內容社群平臺們在AI時代有理由不那麼急迫的另一重原因是,他們已然吃到了新時代的紅利。
大模型產品的投放大致分為兩個渠道,一是資訊流投放,二是KOL種草,資訊流的主要投放渠道就包括位元組系、B站,KOL種草則主要就是小紅書、B站和抖音的KOL。
比如Kimi此前種草的策略之一就是,投B站KOL以覆蓋工作、科研等生產力場景,投小紅書KOL以覆蓋考研、找工作等群體。一位小紅書科技博主告訴字母榜,最近他後臺還接到了騰訊元寶等產品的合作邀約。
近期,小紅書啟動首屆獨立開發大賽,設有“寶藏App”和“最佳AI專案”兩個賽道,小紅書顯然是想吃到更多科技時代的流量的。
網際網路大廠們都在AI to C的賽道上競爭,內容平臺們顯然已經佔據了to C的先天優勢,先天原因使得在AI賽道,內容平臺們沒有和大廠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在科技風暴到來時,他們顯然需要更進一步。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需開白請加小編微信:dongfang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