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給所有會計人上了一堂家族股權課

作者:簡叔

來源:  極簡會計
文章已獲授權
最近鄭州出了兩件大事:第一件,胖東來要在鄭州開店了,第二件,鄭州本土品牌蜜雪冰城上市,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鄭州人,感覺很有面

大胖去年營業額169.64億,蜜雪冰城去年前營業額583億元,這兩個都是河南的明星企業,也是中國零售業的代表之一,但二者的創業歷史都將近30年,大胖是始於1995年,而蜜雪冰城是始於1997年,但二者的經營風格卻非常不同。
由於東來大哥做生意比較隨性,擴張慾望不強,所以未來上市的可能性不大,而蜜雪冰城的模式走的是供應鏈模式,比較依賴擴張模式,所以比較燒錢,一直都有上市的衝動,今天終於圓滿

所以,今天,我就重點說說蜜雪冰城的股權架構,大胖的以後有機會再說。
其實蜜雪冰城的創業史也是非常精彩,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回顧下這段草根逆襲的創業之路,順帶著把股權架構給大家講一下。
01
草根逆襲的創業史詩(1997-2007)
1.寒流刨冰的艱難起步
1997年河南商丘青年張紅超用奶奶的3000元積蓄,在鄭州支起2平方米的"寒流刨冰"攤。自制刨冰機、二手冰櫃和手工糖漿構成原始裝備,但4年間遭遇4次拆遷打擊。
最慘痛的一次,剛裝修完的門店被推倒,張紅超跪在廢墟中撿拾借來的現金。為維持生計,他曾在烈日下騎腳踏車運送150斤冰塊,摔傷後冰塊融化導致血本無歸,雙手關節因長期浸泡冰水腫脹變形
2.品牌化轉型的關鍵突破
2003年租用廢棄鋁廠大院開設"蜜雪冰城家常菜館",以3元漢堡、2.5元炒飯和2元冰淇淋開啟學生市場
2006年推出1元冰淇淋戰略單品,採用自建冷鏈保障品質,單店日銷突破3000支。此時經營理念已顯雛形:"透過供應鏈規模化降低邊際成本,讓利終端消費者"
3.加盟體系初現雛形
2007年開放加盟時採取"整店輸出"模式,加盟費僅需2.8萬元,總部提供從裝置採購到裝修設計的全套解決方案。這種"保姆式扶持"使當年新增門店達80家,但此時股權仍完全掌控在張氏兄弟手中
02
股權架構的初始構建(2008-2015)
1. 代持架構的原始設計
2008年成立鄭州兩岸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時,註冊資本60萬元,張紅超實繳36萬元佔60%,配偶親屬呂濤代持24萬元佔40%。
這種代持安排既規避《公司法》第二十四條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的限制(根據《公司法》的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僅存在股東連帶責任的風險,同時不允許自然人設立的一人有限公司再設立子公司。),又保留未來股權調整的靈活性
2. 獨資化改革(2010)
呂濤於2010年將40%代持股權轉回張紅超,公司變更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此舉消除代持風險,增強決策效率,但導致融資渠道單一。此時公司年營收突破5000萬元,卻未進行任何外部融資
張紅超收回股權後,兩岸公司以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形態持續了五年,期間未進行增資,也未吸納新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張紅超的創業團隊中包括其弟弟張紅甫。張紅甫在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期間,曾擔任鄭州丹尼斯百貨有限公司的運營經理,並於2007年5月加入張紅超的創業團隊。然而,在創業初期,張紅甫並未涉足蜜雪冰城的股權事務。
2013年,成立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實現核心原料自產化,甄選全球優質原料,擁有多項專利技術。
3.首輪增資擴股(2015)
2015年,已經是註冊資本認繳制的時代,註冊資本從60萬元增至1000萬元,仍保持張紅超100%控股。
這次增資主要用於建設佔地80畝的中央工廠,實現果醬、糖漿等核心原料自產。同年,蜜雪冰城的加盟門店數量突破了1000家,公司辦公地點遷入地標性建築,並基本完成了核心工廠的建設。
獨資架構雖保障戰略執行效率,但也錯失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機會
4. 進入家族企業模式(2016)
2016年12月,張紅超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策——他首次對外轉讓了部分股權。張紅超以每股1元的價格,將50%的股權以500萬元的總價轉讓給了其弟弟張紅甫,從而實現了兄弟二人對股權的平分,各自持有50%的股份。
雖然股權平分存在一定的風險,但蜜雪冰城卻因此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並未陷入權力之爭的漩渦,反而步入了“值錢”的征程。
5.第二次增資擴股(2017)
在2017年12月,蜜雪冰城的兩岸公司進行了第二次增資,註冊資本由原先的1000萬元大幅增加至10000萬元。此次增資中,各位股東的認繳情況如下:
張紅超認繳4250萬元,張紅甫同樣認繳4250萬元,時朋、孫建濤、程瑞楷、沈猛和羅靜分別認繳了1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80萬元和20萬元。隨後,沈猛將其持有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了張紅甫,而程瑞楷則將其持有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張紅超,進一步穩固了公司的股權架構。
2018年,蜜雪冰城越南首家店鋪在河內正式開業,為全球化市場打下基礎,啟用新的品牌形象~雪王。
6.開始上市征程(2020)
(1)引入外部機構和員工持股平臺
為了應對激烈的商業競爭,從2020年開始,蜜雪冰城開始了上市計劃,在上市準備過程中,通常會在申報材料提交前進行定向增資,旨在吸引投資方或為關鍵員工設立持股計劃。
蜜雪冰城在股改和正式引入外部資本前,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採取了比較流行的合夥企業持股平臺模式,創始人透過擔任持股平臺的GP,做到“分利不分權”。
2020年6月,兩岸公司迎來了第三次增資,此次增資工作得到了萬店投資、青春無畏以及始於足下三個平臺的積極認購。
其中,公開資訊顯示,萬店投資的全稱為:海南萬店盈利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主要出資人陳志強和張曉明,均為和君諮詢合夥人,這兩位還是蜜雪冰城的戰略顧問,其中陳志強的服務案例還有和“蜜雪冰城模式”很像的絕味鴨脖。
這兩位戰略顧問憑藉和員工股權激勵同樣的價格,拿到了當時公司近一個點的股權。而當時投入資金是2000萬元,即使按照2020年底外部機構233億元的融資估值算,半年不到收益就翻了十倍。
其中,青春無畏和始於足下是公司的員工持股平臺,均為有限合夥企業,其合夥人均為公司及子公司的重要核心員工。這名稱一看就很蜜雪冰城。青春無畏是張紅超控制(充當GP),始於足下是張紅甫控制(充當GP)
“青春無畏”和“始於足下”這兩個員工持股平臺,分別以20億元的估值拿到了當時公司0.5%的份額。雖然份額不多,但考慮到幾個月後就拿到了高瓴資本、美團龍珠這樣頂級機構200多億元的估值,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所以,這次股權激勵還有一個亮點,蜜雪冰城不僅激勵了內部員工,還專門激勵了公司的“戰略顧問”。
自然人中,羅靜的母親和張紅超的奶奶為姐妹關係;時朋的母親和張紅超的母親是姐妹關係。
孫建濤,是海外業務的扛把子,所有蜜雪冰城的海外業務都由他一手包辦。

蔡衛淼,負責倉儲物流管理,確保每一件商品都能安全、準時地送達。

大致分工參考下表:
至此,蜜雪冰城在上市前的股權架構已初步奠定,涵蓋了自然人、投資機構以及員工持股平臺等多種股東型別。
隨後,兩岸公司成功整體變更為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從而正式啟動上市程序。
(2)投資機構認購
在整體變更後的2020年12月,公司迎來了第四次增資,此次增資的新增註冊資本全部由投資機構踴躍認購。增資完成後,蜜雪冰城股份公司的股權結構得以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
其中,龍珠美城(美團旗下)、高瓴蘊祺(高瓴旗下)、天津磐雪萬店投資為4家機構投資者。
機構的加入,給蜜雪冰城的上市之路插上了翅膀,高瓴資本還給蜜雪冰城貢獻了一個CFO。蜜雪冰城現任CFO張淵曾任職於高瓴,從事消費投資。張淵在高瓴任職期間,深度參與了對蜜雪冰城的早期盡調與投資決策,後加入蜜雪冰城工作。
蜜雪冰城屬於極其典型的家族企業,自然人股東和大部分的高管,甚至前五大客戶和歷史上一些供應商中,基本都有沾親帶故的“自己人”。
然而,資本運作是一項特殊的專業技能。因此,公司創始人“張氏兄弟”還是選擇了從外部引進專業人才,畢竟“人才”是戰略實施的核心要素。
公開資料顯示,具備豐富券商研究和投資經驗背景的劉洋,從2020年8月起擔任蜜雪冰城的董秘,並於2021年9月起擔任公司旗下投資平臺“雪王投資”的總經理。而2020年8月,正值蜜雪冰城股改、股權激勵實施和對外引進資本的關鍵時刻。
對於人才,可以說張氏兄弟是毫不吝嗇的。蜜雪冰城招股書披露,劉洋年薪待遇為155萬元,在全公司僅次於創始人和財務總監。同時,劉洋持有公司持股平臺“始於足下”40.00%的財產份額,間接持有公司0.1800%的股份,預估市值至少也在大幾千萬元。
以上都是整個股權架構中的最上層,也就是控股層,蜜雪冰城是主體層,但由於蜜雪冰城是走的是連鎖加盟模式,而且核心是供應鏈,所以在主體層下面還有執行層。
其實就是一系列的供應鏈子公司(雪王星際、蜜雪管理、雪王檸檬、上島供應鏈、雪王科技),還有一些是投資其他飲品品牌,另外還自己創立了咖啡界的拼多多-幸運咖,我們公司樓下就有一家蜜雪冰城,後來又開了一家幸運咖,現在才知道它倆是一家的。其中幸運卡還在海南搞了一個分公司,以享受相關稅收優惠。
除了連鎖店,為了加快萬店計劃,完成上市目標,創始人兩兄弟還自己投資開了一些直營店,以河南蜜雪為主體在其他省份開了一些分店(湖北蜜雪、上海蜜雪、廣州蜜雪、杭州蜜雪)。
03
總結
回顧蜜雪冰城的股本演變歷程,我們可以發現,該公司曾經歷過股權代持、一人有限公司、股權平分、員工股權激勵以及引入投資方等多個關鍵階段,但整體來說,最終蜜雪冰城的股權架構還是相對比較清晰,符合商業實質。
儘管在這些階段中,股權架構曾面臨諸多挑戰,如股權代持和股權平分可能帶來的內部糾紛風險,但蜜雪冰城始終能夠保持股權架構的清晰與穩定,未出現重大的股權糾紛事件。
其背後主要原因還是跟其“家族基因”密不可分,可以一直牢牢的把握控制權,這充分證明了,一個合理且適應公司發展階段的股權架構,對於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另外,我們也發現,不管是科技型公司還是非科技型公司,公司要想做大,基本上都會搭建員工持股平臺,員工拿到股權了,才會用心幹活,如果能上市,那就更賣命了,所以股權激勵也是屬於股權架構搭建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在創業過程中,企業不必追求過於複雜的股權架構,而是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股權架構模式。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確保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另外,從這個股權架構調整當中我們也發現了,其中涉及稅籌的內容很少,這其實也說明了上市企業對於股權節稅的意願不是很強烈,畢竟上市才是第一位。
作為奶茶界的卷王,歷經將近30年的創業史,其背後不僅僅是一部商業史,更是一部特別的股權案例,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當然,在上市過程中,中間還有其他更加複雜的股權設計,我們目前看到的只是簡化版,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研究,歡迎留言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