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戰中,外貿行業生存狀態如何?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美元 玩具熊

隨著全球關稅大戰愈演愈烈,國內的外貿行業由過去幾年處於“風口”行業的無限風光,驟然遇上了一場颶風。
颶風當中,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
特朗普發動關稅大戰目前沒有緩和的跡象,不過透過其瘋狂且多變的宣示,可以看到其理性的一面,那就是他試圖從根源上解決美國對其全球主要貿易伙伴,特別是中國的長期鉅額貿易逆差問題,進而建立起一定的貿易壁壘而想要製造業迴流,重建自己的完整工業體系。
至於關稅大戰能否真正實現發動者的終極目標以及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及投資市場有何重大影響等宏觀的探討文章,已經汗牛充棟。筆者擬換一個角度,從近期本人對外貿從業者的訪談得到的體會來進一步陳述。

2018貿易戰相比,本次關稅戰有何異同?

本次關稅戰,和2018年貿易戰相比,國內似乎情緒更加穩定且樂觀,特別是資本市場,得益於“國家隊”每天近千億的各類指數ETF淨申購,上證指數走出罕見的“九連陽”。
那麼,是否形勢真的比那時候更樂觀些了?
樂觀者們表示,根據多個來源資料分析,中國對美國出口佔全部出口總額的佔比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例如,2024年對美出口佔比持續下降,中國對美出口佔出口總額的14.6%,較2002年峰值(21.5%)下降了6.9個百分點,創下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的最低水平。
經過六年貿易摩擦,中國對美貿易依賴顯著降低,且呈現進一步下降趨勢。全年來看,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額估算為5246.56億美元。中國積極拓展其他市場以對沖對美的依賴。
例如,2024年對東盟出口額達5865.24億美元(佔比16%),超過美國成為最大出口目的地;對歐盟出口佔比14.5%,對拉丁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也超過10%
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貿易協定(如RCEP),中國對共建國家的出口佔比已接近外貿總額的50%,進一步分散了風險……
實際上,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佔比降至歷史低位,顯示出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多元化策略初見成效。但短期內美國仍是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且目前面臨更嚴峻的關稅和政策挑戰。 
中國透過轉口貿易間接到美國的出口規模難以精確統計,但可透過以下資訊綜合分析其現狀及趨勢:
1. 轉口貿易的主要路徑 
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越南、馬來西亞)是中國轉口貿易的核心樞紐。2019年中美貿易戰期間,越南對美出口的機械、電子產品等商品中,約20%源於中國轉口貿易(如零部件經越南組裝後出口美國),估算金額約為138.6億美元。其後越南對美出口額逐年擴大,其中電子和機械類商品佔比超60%,表明中國轉口貿易的貢獻可能進一步擴大。
中國透過墨西哥的間接出口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例如,中國企業在墨西哥設廠組裝產品,關鍵零部件仍從中國進口,最終以“墨西哥製造”名義出口美國。

2.美國對轉口貿易的限制 
轉口貿易雖能短期規避關稅,但依賴政策漏洞和第三國合作,存在合規性爭議和供應鏈穩定性風險。過去幾年,美國已加強對原產地規則的審查,例如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要求汽車零部件必須65%產自北美才能免稅,以限制中國供應鏈的間接出口。
本次關稅大戰,美國除了對中國直接多次增加關稅外,於當地時間42日,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兩項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佈美國對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貿易伙伴徵收更高關稅,例如,對歐盟實施20%的對等關稅,對巴西、英國實施10%的對等關稅,對瑞士實施31%的對等關稅,對印度實施26%的對等關稅,對韓國實施25%的對等關稅,對日本實施24%的對等關稅,對印尼實施32%的對等關稅,對泰國實施36%的對等關稅等等,儘管其後,又宣佈“對等關稅”暫緩90天,以便與主要貿易伙伴談判。無論如何,轉口貿易在這一次恐怕會被限制得難以走得通了。
根據綜合估計,當前中國透過轉口貿易間接到美國的出口規模可能在500~800億美元區間,佔對美直接出口的10%20%。儘管缺乏官方精確資料,但越南、墨西哥等國的貿易增長與供應鏈調整表明,轉口貿易已成為中國應對關稅壁壘的重要策略,但其長期可持續性仍需關注地緣政治與規則變動的影響。 
3.“免稅小包裹”神器失
2018年的關稅大戰中,國內外貿行業除了透過轉口貿易的“明修棧道”繞過關稅壁壘以外,還透過“小包裹豁免”的通道讓出口商品大軍“暗度陳倉”,最終把美國的關稅壁壘化解於無形。
以美國最大的電商平臺亞馬遜為代表,其過去幾年業務迅猛發展2024年第三方賣家銷售額預計達3250億美元,據估算,亞馬遜上的第三方賣家近70%來自中國,成為亞馬遜最大的賣家群體。
這些中國賣家主要集中在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除了亞馬遜外,新興平臺如TemuTikTok Shop也在快速崛起。
電商賣家們開始時主要走小包裹通道,自2016年美國將免稅限額從200美元提升至800美元后,小額包裹數量激增。美國海關資料顯示,2024財年透過“小額豁免”渠道進入美國的包裹總量約為14億件,這些包裹中大部分來自中國,主要涉及跨境電商平臺TemuShein等企業的直郵商品。
假設保守估計這些小包裹每個均值100美元,那麼14億個就意味著1400億的商品“暗度陳倉”成功進入了美國。
202552日起,美國正式取消對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待遇,改為徵收30%的關稅或每件25美元(後續上調至50美元)的固定費用。這一調整直接導致中國跨境小包裹出口成本大幅上升。服務商們預期小包裹接下來幾個月發貨量減少60%
總而言之,國內的外貿行業這次面臨的挑戰比2018年顯然是大得多了。

國內貿易行業的近期應對策略

根據走訪不同出口賣家所得到的反饋,體現如下——
1. 傳統的B2B賣家受衝擊最大 
物流服務商告訴我們,估計集裝箱整櫃發貨在“關稅大戰”打響一週內下降了30%40%。關稅大戰對傳統外貿的影響可見一斑。因為,傳統的B2B貿易交易中,特別是汽車、高階裝置等面對的高額關稅難以最佳化,產品也不可能做到化整為零,因此目前多采取靜止觀望態度。
 2. 電商賣家們八仙過海顯神通 
美國市場對消費品的需求是剛性的,而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不可替代。B2B供給缺口就需要電商平臺上的中國賣家來填補。
在走訪過程中,一家華東地區的成規模的頭部傢俱出口賣家告訴我們,他們在年前就已經預見到可能有新一輪貿易戰的爆發,因此早就在位於美國的倉儲備足了3個月以上的存貨,預計能撐幾個月沒問題。
他們在東南亞也有充分佈局,未來一段時間,會一方面透過東南亞發貨美國,另一方面則積極開通歐洲市場來實現風險分散。
另一家位於華南地區的汽車電子配件賣家則告訴我們,關稅是高了很多,但貨總是要發的,不然市場份額就被競爭對手佔了。我問他如何應對突然大幅增加的成本,他說,現在他每天都蹲在工廠裡面,盯著每一個生產環節來降本增效。
一家專門為電商提供廣告創意設計與運營的服務商告訴我們,他們這兩週的業務量並沒有明顯減少,這意味著,國內的電商賣家們面對高關稅的衝擊依然積極運營。
而走訪下來發現,無論是大賣家、還是中小賣家,沒有一家認為會因為關稅壁壘而放棄美國市場。
大電商賣家們已經在全球開廠、開主體的,充分利用“對等關稅”暫停90日的視窗繼續用這些海外主體往美國發貨,以規避中美之間的高關稅。
中小賣家則多為了不讓自己的市場份額被佔而繼續透過各種方法把貨發往美國,綜合物流成本上升目前據說是在可接受範圍,最終關稅由哪一方承擔?是美國消費者?中國賣家?電商平臺?還是中間服務商?目前還在各方的博弈當中。
有一點可以肯定,在關稅大戰前有足夠的前瞻性在美國建立了海外倉並大量備貨的賣家們這次成了相對的贏家,他們在美國的貨物不受這次成本大幅漲價的影響,反而可以擇機漲價而獲取短期的更豐厚的利潤。

長期而言外貿行業路在何方?

從宏觀上看,我比較樂觀地認為,貿易戰終將緩和,中美雙方最終會談成一個相對靠譜的稅率(比如50%以下)讓雙方的貿易繼續,因為,美國政府的核心訴求並不是打擊其國內消費品,只是希望改變長期的貿易逆差並引導核心製造業迴流。
而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之強是在全球範圍無法被取代的。對中國賣家而言,美國依然毋庸置疑地是最重要的市場,中國龐大的產能,也需要來自美國市場需求來消化。供應與需求就明擺在那裡,不是關稅壁壘能擋得住的。
從微觀上看,儘管雙方貿易戰繼續,但美國各級政府部門執行力弱、執行意願不夠,例如,海關效率低、資源不足、主要海關(加州、紐約)所在地是民主黨陣營而不願嚴格執行……而美國受通脹上升、中期選舉等壓力,有可能最終以各種品類的特殊豁免接受海關形式合規(海關和清關行在合規壓力線上形成默契)等方式來實際上消解關稅壁壘。
實際上,2018年的那一次,美國費盡心機建起來的關稅壁壘,就最終被聰明的中國賣家們以上文所述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成功化解,還順帶建立起了跨境電商這一國內風口行業。
至於這一輪最終結局會如何?我也傾向於相信有樂觀的結果。對於外貿行業而言,只要不停地探索,路總是在腳下的。
總體上看,大型的外貿賣家,特別是電商賣家,因為率先完成主體和貿易合規的全球化佈局,面對這一輪衝擊暫時可控。
然而,一些應對能力弱、應變不及時的中小賣家、小包裹賣家或許將要出局,只留下合規、利潤和產品力足夠的賣家。
其實,無論是外貿經營,還是投資理財,要做到面對各種衝擊而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就需要做到“結硬寨,打呆仗”。
堅持不斷把自己做得紮實,才能行穩而致遠。
 —— · END · —— 
No.631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