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李大釗先生犧牲98週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在天津舉辦京津冀李大釗研究論壇,三地有關機構聯合舉辦研討會,三地專家一起來研討、致敬和緬懷。

大釗先生“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完人”(張申府語)。他的事蹟、功績、精神、風範早已如巍峨高山,世人皆知。在他犧牲的日子,回顧他的一生,感悟生死的意義,別是一番滋味。
有人說,大釗先生犧牲時,高呼口號,“萬歲”、“紅花的種子”云云。據目前的材料看,他在所謂“審判”和《獄中自述》中,“李無確供”,沒有透露黨的事,也沒有承認自己是黨員。大釗先生應該是泰然自若,第一個走上絞刑架,沒有呼喊口號,從容赴死。
他為什麼能夠從容赴死呢?我想起他在天津讀書時,一位老師的兩句話。
今天在天津開會,是因為李大釗在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求學六年。他短短的37歲半的人生,有六年在天津度過,後來又多次來天津,其中極為重要的經歷包括回母校講座、給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等創立的覺悟社作講座、送陳獨秀經天津南下並在途中“相約建黨”。這裡不僅有他深深的足跡,也有他重要的成長。人生六年,從少年到青年,從書齋學童到認識國事、歷練社會,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裡進一步形成,他對國家前途的思考促使他東渡求學。

這裡有深深影響他的人和環境,包括他經常懷念這一位老師,白雅雨先生。白先生是地理老師,也是革命黨人。1912年1月7日,他在辛亥革命的最後一場武裝起義——灤州起義中犧牲。他犧牲時,民國已經在南京宣告成立;35天后,清帝退位,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皇帝實質性地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他,倒在黎明之前最後的時刻。他“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他的絕命詩在學生中流傳,詩的開頭兩句是:“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從容就義,何以從容?
想起中國近代以來,無數英烈英雄為國為民流血犧牲。譚嗣同、李大釗,都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英烈。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然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去”了的梁啟超為譚嗣同犧牲後的遺著《仁學》寫序,大發感慨,說世人皆知“烈士之烈”,不知“烈士之學”。
是的,烈士的鮮血不白流,烈士的生命同樣珍貴。為何他們捨生取義、捨生赴死呢?
有一個答案,是“學”,即“烈士之學”。學問通透,理論清醒,飽學深思後,對生死看得清,對生命看得透,便對生死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選擇。
1919年11月9日,李大釗寫了一篇很短又很有力的《犧牲》。這篇短文的全文是:
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同一天,11月9日,李大釗還寫了另一篇短文,文中,他問道:“死是這樣可怕的麼?”
生由何來,死又何往?
因為生是偶然,所以生不足喜;因為死是必然,所以死不足懼。有些人生的偉大,有些人死的光榮。普通的人,未必有機會偉大,也未必有機會光榮。普通人生的價值,就在生和死之間,也就是在於過好生著的每一個日子。
寫《犧牲》的一週之前,1919年11月2日,李大釗寫下《時間的浪費者》。他說,“中國人都是時間浪費者,都是生命犧牲者。若叫中國人犧牲他的生命,他是萬萬不肯的。可是他天天都在犧牲,終身都在犧牲,卻一點也不愛惜。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犧牲了生命。”他說,我們的時間,自己浪費了一半,別人再為我們浪費一半。“唉!中國人的生命,真賤啊!”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間的每一個活著的日子,才是自己能把握的每一天。
然而,生死之間的幾十年,偶然地落到不同的歷史階段和空間場域。有的落在新春,春意盎然;有的落在嚴冬,閉塞蕭條;有的落在山頂,風光無限;有的落在低谷,茫然無望。
無疑,李大釗落在了歷史的低谷,落在了民族“懦弱頹廢”之時,國家支離破碎之際。
前幾天寫北大強基計劃,有一位母親留言說,她的女兒喜歡中國的發展史,但極度不喜歡中國近代史,因為近代史是屈辱史,她看近代史會哭。我想到,也是在這個月,李大釗寫了《一個自殺的青年》,感嘆一位北大學生在萬生園投水自盡。他說,一個活潑潑的青年,既然認識了生命的崇高,決不願受這卑汙苦惱生活的束縛,感慨:社會制度的缺陷,不知逼死了有多少高尚志趣的青年啊!
但是,李大釗,也作為一個青年,他是怎樣選擇的呢?他論述《隱憂》,感嘆《大哀》,但沒有消沉,而是奮起。勇往奮進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癉精瘁力以成之。世事不公時,捨生取義,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關於那位讀中國近代史會哭的女孩,我給她的媽媽回覆留言:中國近代史是屈辱史,但更是抗爭史、奮鬥史、圖強史。否則,現在就還是在屈辱中,而不是邁向復興的大道上。
是的,回顧過去幾十年、一百幾十年、幾千年,我們難得地落在相對向上的歷史階段,落在相對安寧的和平國家。
今天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參觀時,看到毛主席撰寫、周總理手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讀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凝視良久,深深感悟先輩的苦難和犧牲,感恩吾輩的幸福和安寧。


獨自久久佇立在總理的影片前。同事從後面拍了一張照片。
因為先輩的犧牲和奮鬥,我們得以享有安寧的今日。
人的一生很快的。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頭,就是一年;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呢?人的幸福又在何處落腳呢?
幸福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就在當下活生生的每一天。在活生生的生命裡,在活潑潑的每一天,珍惜眼中景,碗中餐,手頭事,身邊人;好好活、好好玩、好好幹、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好好奮鬥。
大釗先生說,“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也許我們今天還可以說,“幸福的生活,常在我們投入此刻的無限熱情中”。
繼續珍惜早餐,珍惜時光,元氣滿滿、開開心心,為學習和生活加油。
2025年4月28日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