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抽象這種行為主要透過網線傳播,但有人把抽象玩上了論文你敢信?
來源 | 環球科學科研圈
撰文 | 菡萏
1 月 10 日,一個普通的期刊在普通的日子裡釋出了一條普通的撤稿通知,但出於好奇點進原始論文的讀者很快就會發現事情並不普通。
在本應是摘要(Abstract)的位置,一個加粗的“Pumping elephant”迎面而來。在經歷了抽象的洗禮後,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這裡的邏輯:在使用微軟翻譯將論文英譯中時,Abstract 通常會被暴力翻譯成“抽象”。如果這時再將“抽象”機翻回英文,可能就會出現“Pumping elephant”。

這篇論文發表於 2021 年,三名作者分別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根據標題和“抽象”摘要內容,是一篇探討新冠大流行對社會經濟與可持續性的影響的分析性文章。
撤稿宣告顯示,出版方發現包括這篇文章在內的多篇論文存在同行評審過程被破壞、參考文獻不相關或不恰當、包含不正規短語或不屬於期刊投稿範圍。作者沒有回應出版方的撤稿請求。

我們把全文 PDF 餵給了 AI,發現這篇論文玩出來的抽象不止“Pumping elephant”一處。文章存在 N 箇中式英語直譯以及術語錯誤問題,同時還有比較離譜的參考文獻問題:正文引用的文獻(Smith et al. 2009)不僅發表時間與參考文獻列表中 Smith RD, Keogh-Brown MR, Barnett T, Tait J (2020) 的不一致,作者姓名格式也不統一。
那麼,這本能夠允許“Pumping elephant”出現的期刊又是何方神聖?《環境科學和汙染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此前被 Web of Science 的 SCIE 索引收錄,並在 2023 年進入了環境科學領域的 Q1 分割槽,但一年後就被踢出了 SCI 資料庫。
JCR 報告顯示,2021 年《環境科學和汙染研究》迎來了它的引用巔峰,全年被引數達到了 3.3 萬,但好景不長,兩年後它的被引數就發生了斷崖式下降,縮水至 7000 餘次。

來源:JCR
此外,這本期刊還存在國人論文畸高的問題:近三年發表的中國論文近一萬篇,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的 3.6 倍,結合此次的撤稿宣告,我們或許可以推測這本期刊在 2023 年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運營或質量問題。

來源:JCR

近兩年,大型語言模型和機器翻譯的飛速發展造福了無數需要在短時間內暴風吸入大量文獻的科研牛馬人。在微軟翻譯和 GPT 老師(也可以是 Kimi 老師或 Deepseek 老師)的輔導下,初入師門的研究生小白從捏著鼻子逼自己讀論文,進化到一晚上優雅看完 20 篇核心文獻並輸出一套精美 PPT,只需要一個平臺賬號就能完成。

不過微軟機翻經常會在科研文獻中搞抽象,比如 PDF 被暴力翻譯成李玲玲,讓後者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科研界中最有名的女人。
或許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過多吐槽,目前微軟似乎已經在翻譯詞庫中調整了 PDF 這個縮寫詞彙的譯法,李玲玲也終於在春節前放假回家,過年去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科研圈”(ID:keyanquan)

戳圖片或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