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了,復旦砍文科!

許多理工科出身的人,對文科並不那麼反感,但對許多文科教授深惡痛絕。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教授,人文精神還挺好,有了這些人,人文精神才被搞壞了。這些話也許誇大了。但必須注意到這裡有一個裂縫:文科重要,並不當然意味著從事文科的人就有價值,還是得具體看看幹出來的活是什麼品質。
爆了,復旦砍文科!
文/學術之樹常青
來源/學術星球
近日,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稱“復旦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這一內容引爆輿論,但相關討論並無太大新意,無非是批判文科無用論,鼓吹人文精神,內行點的則批評這種以文章、專案、帽子為取向的改革會損害學術的健康發展。
我無意麵面俱到討論這個問題,只想指出一些可能的邏輯陷阱。
一、文科學者是否只能以文科有用來為自己辯護?
須知,復旦深入人心的民間校訓是“自由而無用”。無論事實上覆旦人是不是做到了這種境界,這個境界本身是值得嚮往的。
追求有用,意味著陷入了生存的焦慮,無法獲得自由。在擺脫生存焦慮後才能擁有閒暇和自由,追求高階的精神滿足。
投入文科就是嚴肅利用這種閒暇時間的好方式。這是自古以來的理想,無論是古希臘的自由人,還是中國的“君子不器”,本質上都認為最高階的教育追求的不是有用,而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更好更有趣的人。
因此,即便無用,文科也不會被完全否定。
二、內卷時代,先捲起來
古希臘有奴隸制,古代中國的君子基本是官僚階層,生計無憂,因此可以自由而無用。但即便這種狀態讓人嚮往,在如今這個內卷時代也過分奢侈了。
大部分人都優先考慮生計問題,你不能站在道德高地指控這種人庸俗,相反,相比那些自己的生活、自己家人的生活一塌糊塗還堅持追求自己的人文夢想的人,這種“庸俗”反而是認真負責對待生活的表現。
文科如果確實沒太大用的話,似乎免不了成為有錢人的奢侈消費。
三、文科有用,但在什麼意義上有用呢?
但我們也不必太消極,文科還是有點用的。
文科對於文科生找工作來說確實不如別的專業有用,會有例外,但大體情況是這樣,這沒什麼可爭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文科對社會沒用。
對於理工科學生,在大學中接受文科通識教育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社會政治文明,群眾的文化審美娛樂消遣等的品質,文科也是非常有用的。
四、文科有用,但這意味著現在的文科體制完全沒問題嗎?
有用,這並不意味著現在的文科體制沒問題。透過區分“對文科生找工作有沒有用”和“對社會有沒有用”,我們可以推出,即便文科有用,也許文科的招生規模也應該縮減,這是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有用,但不需要這麼多文科生。
需不需要那麼多文科老師呢?學生少了,老師也應該少一點了。但老師除了教學,還有研究功能,學生少並不會等比例地推出老師也要少那麼些。
五、文科重要等於文科老師重要?
許多理工科出身的人,對文科並不那麼反感,但對許多文科教授深惡痛絕。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教授,人文精神還挺好,有了這些人,人文精神才被搞壞了。
這些話也許誇大了。但必須注意到這裡有一個裂縫:文科重要,並不當然意味著從事文科的人就有價值,還是得具體看看幹出來的活是什麼品質。
工科類的有一個特點,即各行各業都需要許許多多具體的工科人才。但文科相對來說就不需要那麼多人。
文科的主要產出是文字,而不是站在一線隨時處理具體問題。產出文字,意味著可以大量複製,這近一步意味著,如果沒有做到很高的品質,其實是完全發揮不了社會價值的。這也加劇了文科的規模危機。
(美國何以至此?選舉民主怎麼了?不妨讀讀這本書)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