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之死,除了其粉絲外,引發更多的討論是一個地區的醫療制度問題。
固然,大S之死,與自己及家人輕忽有極大的關係,但日本的分級診療制度,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重點。
分級診療,是這個世界上幾乎最為常見的醫療制度,他廣泛實施於歐美髮達國家,甚至一度被我國的醫療管理研究人員認為是發達國家的標誌。
在長達數十年間,一大群中國社會制度研究學者,有一種迷思,他們基本上認定,但凡是發達國家實施過的制度,就一定是某一種好的制度。
今天中國的各種社會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從歐美國家抄來的,在醫療領域,什麼DRG,集採、分級診療,醫藥分離、醫生規培、醫保制度,全部來源於發達國家。
但是,對於上述醫療制度的成因,卻很少有專家去仔細分析,他們認為發達國家實施過的,就一定是好制度,否則他們為什麼發達呢?中國養了一大群這樣的體制內的專家,他們寫過很多的文章、論文,都是在討論歐美國家的這些制度細節,但從來沒有真正地思考過,這些制度形成的原因。
簡單來說,包括分級診療在內的這些醫療管制制度,都是醫保這種醫療計劃經濟的產物,說白一點,就是在醫療公有化的情況下,發明出的各種各樣的制度,試圖緩解公地悲劇的後果。
日本1961年實行全民醫保,一開始是免費,後來日本財政兜不住這麼沉重的負擔,改由患者自費承擔10-30%,到了1991年,日本政府還會考核醫生的控費水平,降低藥品價格等等,來降低這塊的赤字。
在日本執行一些DRG\集採等醫療制度後,日本醫院收入下滑,醫護壓力增大,許多醫生辭職,成立了遍佈日本街頭巷尾的診所。
這時,為了進一步控制醫保的支出,於是日本出現了分級診療制度。
日本人看病基本上要走以下流程。
一次醫療圈:診所
二次醫療圈:能住院的普通醫院。
三次醫療圈:提供高精尖服務,除轉診外基本沒有門診業務
類似的制度,你可以在歐美各國見到,也可以在中國香港見到。但凡是實施過這類制度的,必然是醫療全盤公有制的配套模式。
我只要問你一個問題,你就明白了。
吃飯是比治療更為重要的東西,為什麼吃飯不需要分級呢?先上大排檔,大排檔老闆認為你需要吃個大餐,然後給上一級餐飲寫推薦信,於是你可以進個館子吃幾個大菜,如果你還不滿足,向館子的老闆打個申請,要求去吃海鮮酒樓,一萬消費打底,老闆認為你應該吃,於是你才可以吃到海鮮。
這不是很荒唐嗎?
醫療也是一樣的情況,如果是市場化的醫療,那麼有富人醫院,有平價醫院,甚至有中產醫院,和餐飲一樣,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去就行了。
可惜,各國民眾都有一個巨大的迷思,他們認為就是醫療就是不一樣,醫療就是足夠特殊 ,理由是,生命面前,應該人人平等。
富人吃一萬一頓的海鮮大餐,我可以接受,但病了,我和富人們享受的醫療消費不一樣,這我受不了,必須得拉平,於是醫療消費均等化就此拉開了序幕。
那要怎麼實現醫療消費均等化呢?簡單來說,就是全民都交一樣多的錢,然後把錢集中起來,然後按需分配,只要你有需要,不管你是窮是富,人人享用一樣的醫療服務。
這就是全球普遍採取的不管是全免費醫療,還是公辦醫保模式的核心理念,那就是追求人人在醫療前面保持平等。
由於醫療由政府先集資後出資,那麼政府這個資金管理方,就需要達成一個目標,那就是收支要平衡。
我一共就收了一百個億,但是人們想消費價值二百億的醫療服務,那要怎麼辦?財政補貼三十億,同時,想辦法控制人們的消費,減少另七十億的消費量。
只有這麼做,我才能維繫這套系統,讓他能玩得下去。
分級診療,就是這種控制人們進行醫療消費的手段。
先由一個普通診所或家庭醫生對病人的需求進行判斷,你有沒有必要抽血,有沒有必要做CT,一切得由這個第一級的診療醫生進行判斷。
這時,這位醫生並不是一名真正的醫生,他實際上是國家醫保體系當中的排頭哨兵,他發揮著控制民眾進行醫療消費的最重要的功能。
如果這個哨兵不發揮作用,那所有生病的人,都會傾向於更多的使用公辦醫療的更多資源。
這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劇。
一塊草地,用於牧羊,由於他是公有的,所有牧民都不會考慮他的長遠價值,都會先趕上自己的羊飽餐一頓再說,最終導致這塊草地的價值消失殆盡,甚至變成沙漠。
人民公社,吃所有人的糧食,那不管來年的生產,甚至下半年的消費,先吃頓好的再說,因為公家的,你不吃,別人也會吃,這時,你少吃反而一定是吃虧的那一個。
你想,沒有哨兵怎麼可以?日本老齡化人口占比還這麼高,這麼長壽,老人有個頭疼腦熱都要求住院,那哪來的病床?
在公有資源面前,必須設立哨兵制,這就是分級診療體系的真正功能。
那麼,如何管理這個哨兵呢?
在英國,家庭醫生的收入來源於人頭費,比如讓你管二千人的就醫稽核,那麼就按這個人頭數發給你錢。
同時,如果你隨便把沒有達到所謂標準的病人送到了上級醫院,那麼,扣除績效甚至把你開除出體系,都是正常的。
這時,這個家庭醫生,就成為了醫保資金的看門人。
光是預約這個醫生,有時就需要排隊。預約到了,是否安排做血檢,做CT,那得他說了算,安排上了,上級醫院也要你等。
只要排隊足夠長,就一定有人排死,這樣醫保資金就可以節約下來了。
一位駐日記者說:
後來我才知道,日本實行分級轉診制度,由基層醫療機構首診,“轉診”制度非常嚴格,大醫院並非患者想去就去。日常看病,主要是去小型診所和私立醫院。而這些基層醫療機構往往以門診為主,不設病床,在面對新冠和流感等患者時,統一由“發熱外來”門診接診,而治療方法也基本上按照感冒處理。 此外,在日本,病人被救護車接走後,並不代表一定會有醫院接收病人。住院治療需要醫院認定確有必要才會收治,而流感被視為“可自行恢復”的疾病,患者往往被安排在家吃藥自愈。除非病情極端惡化,陷入昏迷,醫院才會接收患者。
在日本住院難問題,主要原因是醫療從業人員不足。
從每一百張病床配備的醫生數量來看,英國有108.1名醫生,美國有93.5名醫生,德國有51.9名醫生,而日本僅有18.5名醫生。
沒辦法,不控制住院率,就難以降低醫保支出。
因此,分級診療只是一種現象,是一種公辦醫療公地悲劇的具體表現形式,他不是什麼先進的醫療管理制度。
當然,世界上沒有新鮮事,中國的未來也一定是分級診療。
因為中國一樣有以醫保為核心的公辦醫療體系,並且醫保的控制必然會走到這一步。
但請你記住,分級的那些個基層醫生,並不是一名醫生,而是一名計劃經濟下的醫療官員,他在負責判斷應該給你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如果是明顯的急病,那大機率還是能得到轉診的機會的,如果是這種大部分風險並不大、少數人卻致命的流感,那你想迅速得到好的醫療資源,是幾乎不可能的。
在英國、加拿大分級診療制度下,大多數排隊排死的,肯定不是那種有明顯生命危險的,而是那些有可能沒什麼事,但卻暗藏巨大風險的疾病患者。
世界都一樣,你也別指望某個地區的人們觀念就更先進一些,各路人馬要麼主張免費醫療,要麼主張醫院公立,反正都反對醫院以賺錢為目標,反對醫療應該自由市場。
那麼,分級診療一定會來到你身邊。
恭喜各位,未來的你,也將有一名家庭醫生,即一名計劃經濟管理官僚,你想去哪治病,找他審批吧!
上海線下閉門分享會
時間:2.16(週日)下午
主題:2025投資趨勢分析。
到場嘉賓:
1.達叔(資深投資人,分享主題:房產投資及其他)
2.文希老師(奧派學者,分享主題:世界百年貨幣體系變遷和黃金近年來的看法);
3.張鵬(資深投資人,非洲投資多年,主題:中國企業出海常見問題);
新年大優惠,買一贈一,參加上海線下活動,可以獲贈年度付費專欄“奧派價值投資筆記”。
閉門分享計劃開放名額20人左右,有意參加的讀者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