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本文字數:2775,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錢童心
由DeepSeek大模型掀起的這一輪人工智慧(AI)浪潮開始加速席捲醫院。本月以來,上海已有包括中山、瑞金在內的多家大型三甲醫院釋出AI醫療大模型,AI醫生看病時代已經到來。
2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釋出國內首個心血管領域AI專科醫療大模型“觀心”(CardioMind)測試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將最新發布的大模型稱為“AI心醫生”,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頂尖專家級診療經驗的心血管病專科醫生。

讓AI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
“觀心大模型測試版的知識儲備能力已經超過了很多正教授。”葛均波在釋出會上表示,“我們不僅餵給AI資料,更教會它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
觀心大模型將賦予心內科醫生“超強大腦”。未來,中山醫院心內科每位醫生都將擁有自己的智慧體(AI agent),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觀心大模型的能力之所以堪比正教授,與背後的大量資料訓練有關。作為國內首個深耕心血管專科的垂類醫療大模型,觀心大模型與通用AI模型不同,它更像是一個擁有“專科化+多模態”能力的“超級大腦”。
該模型包含就診系統與問詢系統,可以精準解析患者主訴,結合病史和檢查資料,自動生成結構化電子病歷,完成智慧病史採集;進一步根據病史,結合多模態資料深度推理,還能生成智慧輔助診斷。
“它的知識庫精準聚焦心血管疾病,涵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亞專科領域。”葛均波在釋出會現場解釋道,“更關鍵的是,系統突破單一文字資料分析,實現了心電圖、超聲影像、實驗室檢查等多模態資料的整合推理。”

去年,僅中山醫院心內科的診療人次就達到82萬人。平均下來,每天為2200多人次。
葛均波透露,觀心大模型的研發與訓練在常規心血管疾病指南、文獻輸入的基礎上,還輸入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積累的數十萬份電子病歷和心內科醫生思維,以及從“名院大查房”等線上專案中提煉的疑難病例診療邏輯。
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院長漆遠表示:“這一系統融合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料、診療經驗和上智院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標誌著智慧醫療邁出了關鍵一步。未來,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人工智慧在醫療中的應用,為精準診療和高效服務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
就在一週前,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也釋出了該院首個病理大模型“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該模型由瑞金醫院與華為、商湯科技、衡道病理等技術公司合作開發,能有效提升病理切片檢查的效率和診斷準確率。

“瓶外鐵錘已經落下”
AI在各行各業的加速應用超越了國內頂尖的醫學專家的想象。
早在2018年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上,葛均波就與AI機器人“小葛”進行過一場對話,首次向心血管學界展示了人機協作診療的構想。
在2024年OCC會議上,葛均波戴上當時蘋果最新發布的Vision Pro混合虛擬裝置站在演講臺,他的演示吸引了全球頂尖心血管專家的關注。他向觀眾描述了一個“元宇宙導管室”(Meta-Cathlab)的場景。這是一個極具未來感的概念,該導管室由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語音輔助控制系統、機器人輔助及觸覺反饋系統、混合現實全係數字系統以及高速網際網路組成。
未來的心臟導管室將會像科幻影片中那樣,醫生不用再穿上沉重的鉛衣,隔室就能操作導管室裡面的手術機器人;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前,所有的資訊都已被映象對映到醫生的一套軟體系統,醫生戴上Vision Pro這樣的混合虛擬裝置後,就能模擬手術與解剖;手術的過程已提前被預演。
從“元宇宙導管室”到“AI心醫生”,葛均波表示,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遠超預期。他不無感慨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年我們討論的還是AI能否理解醫學知識,如今它已經能夠深度參與疾病診斷和臨床決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教授把AI模型這樣的前沿技術比作“鐵錘”。“我們像活在玻璃瓶裡的人,瓶外的‘鐵錘’隨時可能落下。”寧光日前表示,“三年前討論的未來技術,如今已成為基礎工具。瑞金醫院選擇主動打碎瓶子,努力尋找AI在臨床應用中的剛需。”
他還稱,自己也曾學習安裝豆包、摸索Kimi、嘗試DeepSeek。“這些過程讓我逐步思考:當AI重構社會的速度遠超想象時,醫院正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寧光說道。
中山醫院院長周儉表示,AI模型的能力對於醫生而言,就好比是自動駕駛對於司機的作用。醫院加速構建AI模型的目標,就是為了打造醫療領域的“自動駕駛”系統。
“當AI能處理80%的常規工作,醫生就能更專注於疑難病例研究和與患者深度溝通。”周儉說道。

AI醫生尚無法承擔醫療責任
與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原則一致,在構建AI醫療模型時,比技術更重要的,是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線。“我們只用經得起驗證的技術。”寧光在談到瑞金醫院最新發布的AI病理大模型時說道。
葛均波也強調在使用AI技術時越發凸顯的倫理問題,例如醫療資料安全。“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監管更新的速度,如何為AI診療制定倫理方面的規範,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他表示。
以葛均波團隊開發的觀心AI大模型為例,為了確保醫療資料安全,研發團隊建立了嚴格的資料防火牆,患者隱私資訊經加密處理後完全匿名化,並植入了心理評估模組,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援。

一位心內科醫生表示:“AI醫生面臨醫療安全和倫理方面的問題,且缺乏人類醫生的直覺、情感,在跨學科複雜問題的處理以及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方面也缺乏經驗,但AI醫生也是人類醫生最全能、最不知疲覺且最具執行力的幫手。”
隨著DeepSeek大模型的走紅,已經出現有患者拿著DeepSeek的診斷報告去醫院問診的情況;而未來伴隨著越來越多醫生智慧體的出現,也極有可能發生醫生直接拿著人工智慧的診斷結果給患者開處方的情況。
那麼,當遇到醫生和AI模型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時,應該如何處理?對此,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教授明確表示:“AI大模型還不是醫療行為的執行者,AI醫生也無法承擔醫療責任,醫生對醫療行為負有法律責任。”
她同時強調,臨床上對醫生亞專科的分工越來越細,專科醫生的知識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AI能夠輔助醫生提高診療質量。
事實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2年釋出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慧使用的限制規定。其中包括“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此外,“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相關律師表示,人工智慧的診斷結果目前僅能為醫生提供輔助參考,而不能作為直接診療方案,處方在沒有經過專業醫生認可的情況下,也不能作為正規的處方。
此外,《藥品零售企業執業藥師藥學服務指南》也明確規定,執業藥師可以透過計算機資訊系統輔助開展處方稽核及藥學服務,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慧程式替代。醫生將人工智慧出具的處方提供給患者使用,就已經表示對人工智慧處方是認可的,並須對此醫療行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非常強勁”!中國霸榜,取代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