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粟裕晚年少談淮海戰役,因為他並沒有擔任指揮


淮海戰役的政治、軍事、後勤的總指揮、總戰略指揮以及各大戰場的軍事總指揮——毫無疑義,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軍委。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人可以貪天之功。

這一事實,有淮海戰役從策劃到結束各個階段全過程的軍委、毛澤東的全部指揮電文為證。

前此我們曾經研究過,關於淮海戰役的策劃、籌備和發起,與粟裕最初的建議(9.24的南進淮海建議)沒有任何關係——新的淮海戰役之總策劃,實際是中央軍委。軍委否定了粟裕南下攻擊兩淮海州的建議,而確定以殲滅黃百韜為首要任務。
由此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方案。淮海戰役是毛主席精心策劃周密部署的偉大戰役,根本不是什麼夾生飯,什麼意外獲勝的偶然事件。
其次,淮海戰役的實施和各個戰場的實際指揮都不是粟裕。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的實際戰爭程序包括以下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役準備),是馮治安部的何、張兵團起義。何基灃、張克俠二人是周恩來領導的中共地下系統早年即精心佈局的留子。其在淮海戰役初期被引爆,是由華東局饒漱石、譚震林、舒同及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等具體領導下,由楊斯德等成功實施而策反起義的。
  第二階段是碾莊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戰役。這一戰役是華野副司令、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和山東兵團副司令王建安實施指揮的。
粟裕初期指揮碾莊攻擊不利,戰損嚴重,因此在11月16日後被華野前委會議決定撤換,派遣前往韋國清部隊指揮打援。粟裕此後並沒有參與華野山東兵團殲滅黃伯韜兵團的作戰指揮。
  第三階段是中野與華野合作殲滅黃維兵團於雙堆集。
這一戰役是在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主要由中原野戰軍實施完成的。華野領導根據軍委命令,派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率兩個縱隊參與了戰鬥。戰場總指揮是作為總前委三人核心的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一階段的戰場指揮粟裕也沒有參與。
  第四階段是在陳官莊進行的總決戰,殲滅杜聿明、邱清泉、李彌集團。戰場總指揮是總前委劉伯承、陳毅和鄧小平。華野方面則是陳士榘代替粟裕參與了指揮工作。
粟裕在戰役這個階段因患重病而臥床休息(陳士榘回憶錄)。
  因此,通觀偉大淮海戰役的全過程,粟裕將軍只是在中央軍委指揮領導下,承擔了初期調動華野部分兵力,以及在前期戰場上對華野的部分部隊進行指揮和協調工作,領導了一部分阻援戰鬥的指揮工作(包括指揮徐東、徐南阻擊邱清泉援兵和阻遏徐州杜聿明兵團南逃),如此而已。
  而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粟裕將軍則因在戰場上指揮協調、四處奔波辛苦,以致病倒。
  所以,粟裕將軍並不是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員和決策人,這是歷史的真相。
  這個論點,是事實所鑄成,因此顛撲不破,不是任何臆造和吹噓所能顛覆的。
  所以有必要指出這一點,不是因為不敬重粟裕將軍。而是有感於近年有關淮海戰役的說法,存在盲目鼓吹某個人的一些網路謠言與誤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