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家園快被年輕人「盤」瘋了。曾經的「古董局中局」、文玩大爺專屬,如今被一水兒的年輕人、小姐姐佔據。
最初讓年輕人走進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是雍和宮同款,30塊可以買到300塊的「平替」。後來讓他們著迷的,是萬物皆可盤的精神狀態:100塊可以實現手串兒自由,10塊錢的串兒可以毫無「偷感」地挑倆小時。情緒價值無貴賤,「舉頭三尺有神明,但神明會原諒窮人」。
同樣是花幾十塊錢,曾經的撿漏淘金客,押的是一夜暴富的機會,如今的年輕人,求的是運氣、意義和希望。
文|王瀟 陳婧瑄
編輯|張輕鬆
圖|(除特殊標註外)王瀟 陳婧瑄
100塊實現手串兒自由
三里屯已不是最潮的打卡地,潘家園才是年輕人在北京的精神新地標。
每週三、週五晚上,潘家園夜市由年輕人接管。「地攤文化」、「潮玩當道」燈牌亮起,做了一天「牛馬」的年輕人湧入潘家園夜市洗刷班味兒。
位於北京東三環潘家園橋西的潘家園舊貨市場,脫胎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民間地攤,後來發展為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這裡曾充斥著撿漏暴富的傳說:有人花15元買了把寶劍,結果賣了15萬;有人花300元錢買了個碟子,經鑑定竟然是元青花,賣了幾十萬……
然而這些神話對年輕人沒什麼吸引力。他們把潘家園夜市盤出了自己的精神狀態,一個擠在北京東三環邊上、卻遊離於現實之外的魔幻樂園:
多巴胺配色的精巧手串,和暗色的核桃、素串搶灘;彌勒佛關公和剛「出土」的奧特曼鬥法;穿戴甲旁邊碼著玉手鐲,賭石攤邊上挨著算塔羅牌的。舊貨攤上最受歡迎的不是古董,而是各種CCD相機(十多年前的卡片機)。造型各異的「捏捏」前也圍滿了年輕人。
曾經,潘家園是老大爺的地盤,如今是一水兒的小姐姐,三歲小姑娘也擠在人堆裡對著小貓木雕仔細「盤玩」。

挑選手串的年輕女孩兒
研二女生李婉瑩從大棚區逛到地攤區,足足三個小時後,以每串14元的價格拿下13串手串,「一百多塊,實現手串自由」。
每次逛完,她都在心裡暗下決心:不再來了。可社交媒體總是精準推薦手串,她忍不住一逛再逛,半年下來,已經在潘家園入手了幾十串手串。
大部分年輕人選串兒都是從雍和宮同款開始的。
「不是雍和宮的手串兒買不起,而是潘家園更有價效比。」雍和宮幾百塊一串的爆款香灰琉璃、轉運珠,在這兒35塊就能拿下。35塊還不是價效比最高的,只要你多轉幾個攤兒,100塊可以全款拿下五六串兒。
燈光下年輕人交頭接耳,和雍和宮買來的「正品」進行反覆比對。結果越看越真,連包裝袋都能提供一樣的。有人大喊「WOC,感覺虧大了。」
雍和宮同款主打價效比,而其他手串兒就圖個精挑細選的過程。在潘家園買手串兒,不用有太大心理負擔,可以放心入,主打買得起,喜歡就能擁有。
在網上看過各類「100塊勇闖潘家園」,「20塊能在北京買到什麼」,「砍價直接對半」的攻略和Vlog後,年輕人信心滿滿地扎進不同的攤位前。
堆成小山的手串上,插著10元一串的標價,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有人為了選一串10塊錢的手串兒,也能沉浸式盤2個小時。脫下戴起,反覆比對色澤和手感,手毛都夾疼了。

購買者比對珠子色澤和手感
一塊錢一粒的瑪瑙、玻璃珠子,光是把手伸進去就有種解壓感,就像在超市將手伸進冰涼的米堆裡。挑染頭髮、穿著辣妹裝的姐妹,和揹著電腦包、戴眼鏡的男生,一人一個小馬紮,圍坐在一起,開啟手機照明,沉浸式選珠子,專注的神情堪比做化學實驗。
不要深究珠子的材質,年輕人心裡明鏡兒一樣,「都是現代工藝品」,「好看就行」。網上幾十塊能買一斤,「那又如何?」
年輕人玩手串,也像王者榮耀一般,從青銅到王者分為不同等級。十幾塊一串的,是新手村,隨便買買,喜歡就行。稍微講究些的,會花幾十塊稱一小顆明黃的蜜蠟,認真盯著店主穿進自己原來的手串兒裡,提升下質感。再進階一點,花上百塊、甚至大幾百整串入水晶、南紅。
沒有一個人能空手走出潘家園。突擊檢查潘家園年輕人的手臂,每個人手上都是個「小潘家園」:華為手錶配手串兒,科技與玄學。素手串旁邊是Hellokitty,又傳統又潮。有人集齊了從南到北的寺廟網紅手串:福州西禪寺、洛陽白馬寺、南京雞鳴寺、北京雍和宮。有人兩隻胳膊掛滿手串,彷彿健身。
除了選串兒,賭石頭的檔口,也圍滿愛「開盲盒」的年輕人。有人花150塊堵了一塊石頭,老闆切開後羨慕地說「你賺了」。周圍的人也一起歡呼,不管真不真,氛圍感拉滿。雖然也有愛「酸」的在那吐槽:不加工虧幾十,加工了虧不止150元。
潘家園文玩圈有四大天王,靠穿江湖人士的奇裝異服,把全部身家都披掛身上吸引眼光,被稱為東盤,西擼,南揉,北刷。如今,在這些光怪陸離的盤串青年面前,他們都顯得有些過氣。
盤串兒早已不是中老年人專屬,大中小學生都各有各的玩法。盤串兒不僅不「油膩」,還變成一件很「潮」的事情。地鐵裡,高鐵上,不怕撞衫,怕「撞串兒」。

地鐵上撞手串的年輕人。圖源小紅書博主@愛喝芝士
小學生「血脈覺醒」,盤的是粉嘟嘟的塑膠貓爪手串。初中生寫完作業就躺在搖椅上,手機裡放著小說音訊,一手一個串分開盤。大學生用盤串取代了轉筆,作業前碼著手串兒,旁邊是還沒開啟的刮刮樂。
小紅書上「文玩女孩」話題有21億瀏覽。對於文玩女孩來說,手串的地位甚至已經超越了口紅。出門前衣服可以隨便一套,但手串要精挑細選。
有人的媽嘆氣吐槽,二十二三了也不出門,成天在家刷串兒,她像以前被吐槽「油膩」的盤串中年那樣回覆說:「你不懂年輕人……」
從雍和宮平替到全國代購
在成為魔法樂園之前,潘家園先是雍和宮的平替。年輕人幾乎前腳湧進雍和宮,後腳就踏進了潘家園。

雍和宮同款香灰琉璃
潘家園雖沒有神佛,但自帶神秘主義和玄學氣質。這裡曾經流傳的是幾百元買到價值幾百萬真古董的「神話」,正是這種冒險和博弈的刺激感讓人趨之若鶩,也讓人上當受騙。
如今湧入的年輕人,則渴望用幾十塊買到更貴的東西:意義、運氣甚至希望。
電商平臺1688上幾塊錢就能買到的東西,在這兒買,「就感覺不一樣」。
做和田玉生意的趙楠,見證了這股風颳起來的全過程。疫情以來單價高的生意差點做不下去,她每天起早貪黑出攤兒,幾乎沒人光顧。但從去年六月份,她發現市場裡湧入了很多衣著鮮亮的年輕人,「都是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呼啦啦結伴而來,裡三層外三層圍在旁邊一家攤位上。
敏銳的趙楠果斷把和田玉放在別人的櫃檯裡賣,從那家賣手串的攤主那裡進了一批貨,結果第一個月就賣了兩三萬。過年前一個月的巔峰時期,趙楠營收七八萬,「這個數字在整個潘家園也已經到頂了」。趙楠還專門面向年輕人開了個「子女玉帛」賬號,吸引了幾千人關注。
追求價效比的年輕人一度拯救了潘家園的生意。
2022年,雍和宮最早推出馬卡龍香灰瓷手串和香灰琉璃手串,從設計上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在寺廟文化和大師開光加持下,雍和宮手串一下成了爆款。雍和宮的轉型撞上年輕人的「青年危機」,讓手串兒文化在整個2023年持續發酵,間接帶火了潘家園兒的手串兒生意。
李婉瑩還記得去年去雍和宮請手串時的場景,法物流通處的門外少說拐了七八個彎,清一色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她排了將近四個小時的隊才請到一串手串,花了380塊拿下一串香灰琉璃手串,「想想還是有點肉疼」。
買完串兒開光又要排隊,香灰爐燻得眼睛生疼。李婉瑩看到有人手捧十多串手串,上面還要再摞倆招財的貔貅,嘴裡嘟囔著在開光室要說的一長串祈福,就像期末考試前在圖書館走廊裡背誦複習。
在社交平臺的指引下,李婉瑩很快來到潘家園,發現價效比「真香」,不光款式一樣,潘家園的手串甚至更周到。雍和宮的手串只有大號和小號,可潘家園甚至還推出了中號。
雖然都是雍和宮同款,但貼心的潘家園為年輕人提供了從十幾塊到上百塊不等的同款手串,豐儉由人。有人一邊拿著平替,一邊自我安慰,「舉頭三尺有神明,但神明會原諒窮人」。
如今,李婉瑩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既有雍和宮的串兒,也有潘家園的串兒。雍和宮請的串兒,貴,伺候起來也費心,洗澡、睡覺、做飯時都不能戴,最好不能戴在右手,還要儘量避免碰觸他人。
潘家園的手串就友好得多,雖然也開過光,但畢竟只有十幾塊,可以突破各種條條框框,反而成了戴得更多的。
至於靈驗程度,李婉瑩主打「心誠則靈」,也有人覺得,還是雍和宮的「更靈一些」,「沉沒成本在這裡,心裡感覺也會靈一些」。
李敏開始玩串是從今年4月開始,那會兒他科研壓力大,面對畢業感到迷茫無助,「必須出門轉轉,不然情緒無法釋放」,於是他跟風去雍和宮拜拜,順便求了個三百多塊的手串兒。後來,他就成了潘家園的常客。

潘家園夜市。圖源視覺中國
6月再來潘家園時他心情已不再沉重,因為不僅順利畢業,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在離開北京之前,他來潘家園再掃一些貨,帶回去,留個念想。盤串兒的時候,大拇指一顆兩顆地數,一邊摁一邊轉,「有點解壓,那種閒下來腦袋放空的感覺」。而這些被他盤玩的串兒上,也被這個夏天的記憶包漿了。
從雍和宮到潘家園,在社交媒體的加持下,潘家園手串兒已逐漸發展為全國年輕人的社交通貨。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手串已經超越了烤鴨和稻香村糕點,成了最佳的北京伴手禮:不貴,不落俗套,還有寓意。
有人來北京出差,工作剛一空閒,就直奔潘家園,開視訊會議給同事選串兒,每拿起一個串兒,影片那頭就開始討論,「珠子質感不太好,換一個呢」。
有個來旅遊的東北小夥,給三個小學生親戚一人買了一串「金榜題名」「逢考必過」的手串,每串35元,又給自己整了一條菩提子一百多,邊交錢邊操著東北話跟攤主攀談,「來一趟就多帶點」。
還有人專門找代購買串。
老北京人李禮從小就跟爸爸一起逛花鳥魚蟲和文玩市場,在她的認知裡,父親那一輩的人總是手裡盤個串,「盤得油光錚亮的,盤了幾十年」。
今年年初開始,她幫全國網友代購手串兒,一般會攢一週時間,週末集中採購。最多時,李禮一週要在潘家園買二十多條手串。
幾乎一半的人都點名要雍和宮同款,而且價位都集中在三十左右。也有年輕人知識儲備直追老大爺們。
就拿南紅瑪瑙來說,乍一看都是紅紅的一顆,但價格卻能從幾十到幾千差了幾十倍。拿在手裡仔細看,會發現有的有細小的裂痕,還有的顏色分佈不均勻,表面似乎有一塊「汙漬」。
每次遇到這種「專業」的顧客,李禮都要開啟影片,對著鏡頭全方位展示,影片那頭的小年輕蹙著眉頭貼著手機端詳,不時再發出幾句評價:「這帶皮啊(指珠子表面的斑)」。
意義,現編的
年輕人手上盤的是串,真正圖的是安心,可手串的意義極有可能是老闆們現學的。
張琴在潘家園做了十多年生意,賣各類水晶首飾,之前來買水晶的顧客一般都看水晶的紋理、透光度等,可最近來買水晶的年輕人可把她難住了。
有一次,一個年輕女生問起每個水晶的含義,張琴愣在當場,「水晶還有含義?」快退休的張琴戴著老花鏡在網上查起水晶的不同意義,花了好長時間才背下來全部的意義:紫水晶代表紫氣東來,金髮晶是求財的,白水晶能淨化心靈……
去年底被最佳化的張如涵決定擺攤創業,選了手串賽道,「感覺門檻最低」。她的貨大多是阿拉善彩玉,衝顏值去的,不看意義。但她發現,有些商家為了賣貨,也會「現編」意義。我們走訪潘家園問各類手串的意義,辟邪、護身、求財是最常用的說辭,可能再加一句淨化能力與磁場。
意義可以現學,就連手串都能現編。為了趕上這波手串熱潮,老闆們紛紛化身手藝人,坐在馬紮上現編起手串,原本的素串穿幾顆精美的珠子,再拿手邊的雍和宮同款參考一下,「也能賣出去」;還有商戶趁機拿出壓箱底的舊貨,擦一擦,直接「上新」。
事實上,潘家園的同款手串,幾乎都出自那幾家批發商。批發商就像產品經理,在全國尋覓供應商,並幫助各個供應商緊跟雍和宮的上新步伐,不斷最佳化產品。
隨著整個潘家園賣手串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卷,能買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同質化。有人吐槽潘家園已經淪為義烏小商品市場北京分場。

在潘家園夜市挑選手串的年輕人。圖源視覺中國
面對這種「嘲諷」和「泡泡」被戳破的瞬間,年輕人並不尷尬。如果你在網際網路上吐槽誰買的串兒假,掉色,對身體不好,可能會被一水兒懟「多管閒事」,但如果有人評價「買貴了」,則會引發認真的討論和足夠的重視。
對年輕人來說,買串兒,盤串兒,更多是一種精神寄託,追求的是情緒價值。而為情緒價值付出的價錢,也是越低越好。有人花10塊錢買串,花100塊錢買工具盤,要戴白手套,保持溼度,還要拿個豬毛刷子天天刷,「最重要的是盤,你知道嗎?賦予每個串兒獨特的價值。」
市場裡的賣家發現,年輕人大部分是「求財」。但凡看到有人過來,眼神里還透露著某種「微妙」的迫切感,賣家會立刻介紹起可以求財的手串。黃水晶被認為可以招財,綠松石則是「成功寶石」,赤橙黃綠青藍紫,都可以對應不同的寓意。
還有人把手串當成了收藏、甚至「寵物」,每天欣賞一遍,光是看著滿盒子的瑩瑩閃光,就會很開心,隔段時間,甚至還要把珠子都淘洗一遍。和動輒大幾千的黃金、珠寶等名貴首飾相比,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手串顯然更能滿足年輕人。
曾經,手串總是與中年人捆綁,也背上「油膩」的名聲。有人為此正名:你們不懂中年人,面對歲月的磋磨、生活的壓力,需有一件愛好、一份信仰,使性情圓融、心境平和。而盤串再適合不過。
「可惜年輕人未曾經歷風雨,尚不知人間瑣碎、世事艱辛,無法理解盤串的情操和樂趣。」
如今的年輕人,或許過早懂得了這份磋磨,所以才早早理解了盤串的魅力。

圖源劇集《請回答1988》
這種最初由僧人在寺院唸經計數用的念珠,如今被人們賦予了更多意義:比如工作和讀書可能沒有及時正反饋,但珠子一定會在磋磨中發生變化。比如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痕跡,帶來某種確定性。
正如一位盤串兒青年在知乎上分享的那樣:白天為了學業、工作忙忙碌碌地奔波,只有等到晚上拿起了串兒,才算把自己還給了自己。「看著串兒在手裡慢慢變包漿,那是我流逝不可追的時光啊。那些疲勞的、寧靜的零碎夜晚,它記得。怕也只有它記得。」
盤著盤著,有些年輕人想賣串兒來解決實際的收入問題。張如涵把北漂積攢的幾萬款存款都用來買貨了,可生意並沒有想象中好,「甚至有好幾天一單都沒賣出去」。最開始,她把生意差歸結為自己出攤太懈怠。六月初,張如涵下定決心好好擺攤,可即便她努力了,生意也沒有好起來。
原本,張如涵看見好看的手串就會忍不住進貨,可如今,她已經沒有積蓄再進貨,手裡還壓著幾萬塊的貨,盤算一下,「還沒打工賺得多」。
(受訪者均為化名)
「是個人物」系列帆布包
點選圖片掃一掃購買↓↓↓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