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Y盯著手機螢幕上的避孕藥廣告,對男友發出靈魂拷問:“避孕的代價好像總是女生在扛?”
身為一線城市打工人,她和大多數年輕情侶一樣——白天被996掏空,晚上只想和男友一起在小家裡休息充電。兩人每次親密時刻的避孕選擇,卻總讓她陷入糾結:吃短效藥怕傷害身體,男友嫌戴套有隔閡感,自己去上環更是想想就腿軟……
這不只是小雅的困境。在很多女性心中,「如何健康、無負擔地避孕」是一個至今很難找到完美解決方案的問題。當女性在激素副作用、手術風險中艱難抉擇時,生物學卻給出了更殘酷的答案:最新研究發現,常用複合激素避孕藥竟讓中風風險飆升100%,乳腺癌機率激增40%!
該研究釋出於《英國醫學期刊》。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15至49歲女性使用的現代激素避孕方法與缺血性中風和心肌梗死風險升高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項研究從1996年至2021年追蹤了超過兩百萬名女性。

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丹麥國家登記處的資料。共有2,025,691名女性參與,提供了22,209,697人/年的隨訪資料。為確保精確性,研究人員排除了有動脈或靜脈血栓、癌症和其他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重大醫療病史的女性。
參與者根據其激素避孕使用情況進行了分類,包括複合口服避孕藥、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宮內節育器(IUD)以及透過貼片和陰道環等不同方式給藥的其他方法。研究人員監測了缺血性中風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並將其與使用的避孕型別進行了關聯。
研究發現,在隨訪的女性中,有4,730人患上了缺血性中風,2,072人在研究期間出現了心肌梗死。資料顯示,未使用激素避孕的女性缺血性中風的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年18例,而正在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的中風率則顯著上升至39例。

此外,服用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的女性中風率為33,而宮內節育器(IUDs)的使用者則相對較低,為23。在心肌梗死方面,沒有服用避孕藥的人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年8例,而複合口服避孕藥服用者則升至18,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的服用者為13,IUDs為11。
這些資料表明,與不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相比,使用複合激素避孕藥的女性在缺血性中風和心肌梗死方面的調整率比均達到2.0,即風險增加了一倍!而僅含孕激素的避孕藥雖然風險較低,但其中風和心肌梗死的率比分別為1.6和1.5,風險仍顯著增加。
綜合來看,儘管發病的絕對風險較低,但這些風險卻足夠顯著,可見臨床醫生在開具激素避孕藥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動脈血栓的潛在風險。同時,研究還發現,較新的避孕方法,如僅含孕激素的IUD,並未增加缺血性中風或心肌梗死的風險,這表明並非所有激素避孕方法都具有相同的風險特徵。
避孕藥的健康風險還不只是中風和心肌梗死,它們甚至與乳腺癌也有關聯,不過也有好訊息,它們能降低其它型別的癌症的風險。
今年初,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上發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效可逆避孕方法(LARCs),如宮內節育系統(IUS)、皮下植入物和注射劑,在癌症風險和避孕效果方面與口服避孕藥大致相似。研究發現,這些流行的避孕方法與乳腺癌風險增加有關,但同時也降低了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過去二十年來,長效可逆避孕方法由於便利和高效而被廣泛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與癌症風險的關聯已獲得充分研究,其降低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發病率的作用已得到明確驗證,但需注意當前或近期用藥者可能面臨乳腺癌和宮頸癌風險的小幅上升。相較而言,學界對長效可逆避孕方式(如宮內節育系統、皮下埋植劑等)與癌症風險的相關性仍缺乏足夠研究資料。而這項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
研究人員利用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資料進行了巢狀病例對照研究。他們識別出2004年至2013年間首次確診癌症的20-67歲女性,總共176,000多人。每個病例根據年齡、居住地和社會經濟因素等指標與未患癌症的健康女性(對照組)進行匹配,總計超過880,000名對照組女性。
而後,研究人員藉助藥品福利計劃(PBS)的關聯處方資料,詳細評估了女性使用四種主要避孕方法的歷史,包括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LNG-IUS,如曼月樂)、依託孕烯皮下植入物(ENG植入物,如依伴儂)、醋酸甲羥孕酮注射劑(DMPA,如狄波普維拉)以及口服避孕藥(OCP)。他們深入分析了這些避孕方法的使用型別、持續時間以及近期使用與過去使用分類與各種癌症風險之間的複雜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避孕方法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因避孕方法不同、癌症發病部位和使用時機而異十分複雜,具體而言:
✦ 總體癌症風險:近期使用LNG-IUS、ENG植入物和DMPA與總體癌症診斷風險小幅增加有關,增幅在10-25%之間,主要是乳腺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ENG植入物的這一風險在停用超過兩年後消失,這與口服避孕藥相似。然而,在進行研究的週期內,之前有使用過LNG-IUS和DMPA的女性仍存在略微升高的總體風險。相比之下,之前服用過口服避孕藥的人總體癌症風險反而略有降低。

✦ 乳腺癌風險:使用LNG-IUS和ENG植入物與乳腺癌風險增加20-40%相關,且這一風險在停用後仍持續存在,但略有降低。DMPA的使用與乳腺癌風險無明顯關聯。與以往的研究一致的是,如果近期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尤其是長期使用的話,那麼乳腺癌風險會顯著增加(高達70%),但停用後風險會恢復到基線水平。
✦ 子宮內膜癌風險:另一方面,使用LNG-IUS超過一年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20%相關,對於那些此前有使用過的人,其風險更是降低70%。ENG植入物和DMPA的使用也與風險大幅降低相關,分別降低約80%和50%,與口服避孕藥的效果相似。這種保護效果在停用後仍持續存在。
✦ 卵巢癌風險:使用LNG-IUS超過一年與卵巢癌風險降低近30%相關,尤其是長期使用,風險幾乎降低50%。ENG植入物使用顯示出降低風險的趨勢(約25%),尤其是中期使用。DMPA雖無明顯關聯,但估計傾向於保護作用。口服避孕藥使用證實了風險降低,且停用後仍持續存在。
✦ 宮頸癌風險:使用LNG-IUS超過一年與宮頸癌風險降低近40%相關。DMPA使用與風險增加約40%相關。近期口服避孕藥使用也與風險增加相關。
✦ 其他癌症風險:此外,研究還發現其他癌症與避孕方法之間的關聯,如LNG-IUS和DMPA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LNG-IUS和ENG植入物與黑色素瘤和甲狀腺癌風險增加;LNG-IUS和口服避孕藥與肺癌風險降低。

總之,避孕方法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其背後的機裡現在仍不太清楚。
不過既然現有的避孕方式對女性健康有這麼多潛在危害,那能不能另闢蹊徑,讓男性來避孕呢?
美國醫藥公司YourChoice Therapeutics聯合明尼蘇達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對一項實驗性的針對男性的口服避孕藥YCT-529進行了評估。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的子刊《通訊·醫學》上,詳細介紹了該化合物在老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的初步結果,表明它可能提供一種有效、可逆且非激素的男性避孕方法。

幾十年來,男性的避孕選擇主要侷限於避孕套和輸精管結紮術。激素方法面臨諸多挑戰。這項新研究聚焦於一種不同的機制:干擾維生素A訊號傳導,這是精子生產的關鍵環節。
維生素A以視黃酸這一活性形式,在男性生殖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與特定受體相結合,其中包括視黃酸受體α(RARα)。過往研究發現,在老鼠身上,阻斷或透過基因手段移除 RARα,會導致雄性老鼠不育,卻未引發其他重大健康問題。這一現象表明,RARα 有潛力成為非激素類男性避孕方法的靶點。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開發了YCT-529——一種能夠選擇性阻斷RARα受體的化合物。實驗室測試證實YCT-529能有效抑制RARα,而對其餘相關受體(RARβ和RARγ)的影響不大。接著,進一步測試顯示它具有作為藥物的潛質:在肝細胞中穩定性良好、溶解度適宜,且在初步安全檢測中未顯示毒性或基因損傷跡象。
隨後,研究人員對YCT-529這一新型非激素男性避孕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在雄性老鼠上進行了廣泛的實驗以驗證其有效性和可逆性。
在藥代動力學方面,口服給藥後YCT-529能迅速被吸收並在睪丸內達到顯著濃度,說明可以每日進行一次給藥。透過不同劑量和持續時間的試驗,研究人員發現更高劑量和更長持續時間方案均導致了高比例的不育率,證實了YCT-529的有效性。
機制研究顯示,處理過的老鼠精子數量顯著降低,精子發育中斷,這些效果與阻斷RARα訊號一致。重要的是,這些效果是可逆的,停藥後老鼠逐漸恢復了生育能力,且未顯示出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為了獲取更貼近人類實際情況的資料,研究人員選取了雄性食蟹猴作為實驗物件進行測試(食蟹猴與人類基因相似度較高,且生殖系統功能與人類相仿)。藥代動力學結果顯示,YCT-529 在靈長類動物體內吸收狀況良好,並且向性伴侶傳遞藥物的風險極低。在有效性試驗中,隨著劑量的增加,精子數量出現了顯著的降低。機制研究與可逆性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精子生產過程受到干擾以及隨後的恢復情況,同時並未對食蟹猴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關鍵生殖激素水平產生不良影響,從而證實了其非激素作用機制。
老鼠和靈長類動物中的一致結果彰顯了YCT-529作為男性避孕藥的潛力。這些結果為將YCT-529推進到人類臨床試驗以評估其在男性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堅實基礎。
小結
傳統的避孕方式如避孕套、避孕藥以及新興的避孕環、避孕植入物等,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但卻對女性健康帶來不同的危害。因此,男性避孕藥成為備受關注的突破方向。
近年來,科學家致力於開發安全、有效且可逆的男性口服避孕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素類和非激素類兩種路徑。激素類方案透過聯合使用睪酮與孕激素類似物抑制精子生成,目前已有多項臨床試驗顯示其避孕有效率可達96%以上,但部分受試者報告情緒波動、痤瘡等副作用;非激素類則透過靶向精子成熟關鍵蛋白或精細胞特異性酶系實現避孕,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實驗性口服避孕藥YCT-529,它透過干擾維生素A訊號傳導實現有效避孕,雖仍處於研發階段,但為男性提供更多避孕選擇帶來希望。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避孕方法問世,打消諸如小Y等女性的焦慮和為難,為兩個人共同的性生活和生育計劃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保障!
參考文獻:
1.Yonis H, Løkkegaard E, Kragholm K, Granger CB, Møller AL, Mørch LS, Torp-Pedersen C, Meaidi A.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ontemporary hormonal contraception: real-world,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5 Feb 12;388:e082801. doi: 10.1136/bmj-2024-082801.
2.Tuesley KM, Spilsbury K, Pearson SA, Donovan P, Obermair A, Coory MD, Ali S, Pandeya N, Stewart L, Jordan SJ, Webb PM. Long-acting, progestin-based contraceptives and risk of breast, gynecological, and other cancers. J Natl Cancer Inst. 2025 Jan 14:djae282. doi: 10.1093/jnci/djae282.
3.Mannowetz, N., Chung, S.S.W., Maitra, S. et al. Targeting the retinoid signaling pathway with YCT-529 for effective and reversible oral contraception in mice and primates. Commun Med 5, 6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856-025-00752-7
撰文|linwen
編輯 | lcc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