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投了一個上海團隊

上海半導體版圖浮現。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寧王又出手了。
投資界獲悉,思朗科技宣佈完成D輪融資交割,由寧德時代旗下產業投資平臺溥泉資本(CATL Captial)領投,中芯聚源跟投。
寧德時代為何出手?成立於2016年的思朗科技,脫胎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創始人王東琳曾任該所所長,帶隊研發了高效能領域微處理器MaPU,填補了國內空白。一路走來,思朗科技身後聚集了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一場攸關未來的產業之戰。正如思朗科技所在的上海,如今撐起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半壁江山。
脫胎於中國科學院
退休博士帶隊
這是一家從實驗室走出的創業公司。
1956年出生的王東琳,本科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後在中國科學院完成了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從工程師做起,王東琳此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國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王東琳萌發打造一款新國產架構的想法,既保留專用晶片(ASIC晶片)的效能和低功耗,又能具備可程式設計性和通用性。2011年,他正式在中國科學院申報此專案,得到了A類先導科技專項支援。隨後,王東琳帶領高效能處理器團隊,開始著手研發自主創新架構代數處理器晶片(MaPU)。
與傳統CPU、GPU不同,MaPU透過指令集與體系結構的底層重構,實現了算力效率的提升:其密集計算能力可達傳統CPU的數倍,計算資源利用率超過90%,同時兼顧ASIC的高效與可程式設計性。
直到2015年,MaPU驗證晶片完工,工信部成功驗收。同年年底,王東琳也從中國科學院退休,中國科學院也希望將MaPU處理器能推向市場。於是在2016年,在王東琳的帶領下,思朗科技應運而生。
實驗室科學成果轉化,如何完成商業化落地,是一個棘手的問題。2018年,遠翼投資參與了思朗科技的天使輪融資,合夥人查浩便開始擔任思朗科技董事。2019年年底,查浩收到王東琳的邀請,加入思朗科技擔任董事長和CEO一職。
歷經數年研發,思朗科技在2021年9月,正式釋出5G小基站晶片產品UCP系列,隨後在2023年初實現數億級商業訂單落地。去年9月,思朗科技又釋出了新一代寬頻無線SoC晶片——“信芯”,主要面向行動通訊小基站和衛星網際網路領域。
資料顯示,在公網領域,UCP系列晶片已應用在包括三大運營商以及大唐移動、新華三、聯想等企業。在專網領域,以衛星通訊行業為例,UCP系列晶片目前正同時服務於國內兩大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星座。
眼下,全球晶片江湖風起雲湧。正如王東琳此前所言,“摩爾定律不可能永遠適用,晶片效能升級遇到了世界性瓶頸,這剛好是我們追趕的最佳機遇。” 
上海,批次誕生晶片獨角獸
思朗科技的崛起,也離不開一眾風投力量。
時間回到2018年11月,思朗科技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的領投方為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遠翼投資跟投。此後,思朗科技又相繼完成了A輪、A+輪和B輪融資,但並未公開披露具體資訊。
直到2022年2月,思朗科技宣佈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由天風天睿、中金資本旗下基金、戰略投資集創北方共同投資,老股東遠翼投資跟投。同年年底,思朗科技又完成C+輪融資,由央視融媒體產業基金獨家投資。
2024年7月,思朗科技又迎來一筆新融資——工商資訊顯示,新進股東交控金石基金、茅臺基金、聯升資本、交控招商基金、國鑫創投、鳴渠私募基金、鳳璟基金、安徽交控資本、金石投資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投資陣容中出現了茅臺的身影。茅臺科創基金成立於2023年9月,彼時茅臺集團方面表示,設立該基金希望能助力子公司提升科創能力,為科技成果邁向市場化、產業化提供更為充足的金融支援。
而此次D輪融資的領投方溥泉資本,則是寧德時代又一重要投資觸角。2023年5月,溥泉資本由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廈門紅樹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賴學仕共同出資成立,其中寧德時代新能源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5%。
據悉,溥泉資本是寧德時代旗下唯一產業資本公司,服務於寧德時代戰略的產業及生態投資平臺,依託於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和儲能產業的核心地位,深度挖掘產業上下游投資機會。
此前,海南財金集團與寧德時代、溥泉資本開展座談交流,寧德時代首席投資官助理、溥泉資本董事總經理李沙沙也參與了會議。由此可見,溥泉資本在寧德時代投資版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放眼望去,思朗科技只是上海龐大“芯”版圖的冰山一角。
前不久,上海剛剛成立一家半導體裝置公司——芯上微裝。翻看背後的股東陣容,一舉囊括了上海信投,張江浩成,金石投資,新鼎資本,國投高新,上海科創,建元基金,厚紀資本,投控東海,餘姚戰略新興產業母基金,興橙資本,浩瀾資本,允泰資本,廣發乾和,東方豐海,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元禾厚望,新民能源集團,燕創資本,清悅資本……名單之長,令人咋舌。
稍早前的今年1月,上海瞻芯電子完成了C輪融資首批近十億元資金交割,由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領投,中金資本、老股東金石投資、芯鑫跟投。自2017年成立至今,瞻芯電子已累計完成了逾二十億元股權融資。
紫光展銳也是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去年9月,紫光展銳新一輪40億元股權融資完成,投資方包括上海、北京兩地的國資平臺,工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人保資本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等金融平臺,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等券商機構,以及弘毅投資等社會資本。
時隔兩月,紫光展銳又在2024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宣佈,在已完成40億元股權融資的基礎上,元禾璞華將於近期完成對紫光展銳近20億元股權增資。
細細梳理下來:積塔半導體、摩爾線程、沐曦積體電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上海的這份晶片獨角獸名單還很長很長。
上海被低估的一面
這一幕並非偶然。
回望歷史,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而上海恰是最早佈局的城市。彼時的上海以工廠、研究所、高校三結合方式,開發半導體技術。到了1969年,上海生產電晶體收音機173萬臺,已佔全國總產量1/3。
此後,上海率先在積體電路產業做出調整,逐步開始從自我摸索走向技術引進、中外合資的道路。1988年上海市儀表局和上海貝爾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貝嶺微電子製造有限公司,這也是國內第一家積體電路中外合資企業。隨後在2000年4月,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同時帶動了一批晶片材料、設計、裝置等上中游公司成立,掀起了上海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高潮。
如今的上海,已成為全國積體電路產業的“排頭兵”。上海《2025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上海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全市的比重也持續維持在43%以上。其中,積體電路製造業產值增長20.8%。
這當中,張江無疑是最亮眼的名片。如果步行從上海地鐵2號線張江高科站出發,不到一公里就可到達上海微電子港、中興研發大樓,繼續再沿著祖沖之路往東走,可以看到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積體電路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在張江,已集聚積體電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約500家。
創投興則產業聚。去年以來,上海大舉出資給創投圈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7月,上海簽約釋出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這是由上海市國資委推動設立的產業投資母基金,總規模約890億元,上海國投公司為母基金管理人,成為2024年創投圈最大活水。
其中450.01億積體電路母基金,註冊在上海浦東新區,將重點投向包括但不限於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和封測、裝備材料和零部件等積體電路相關領域。
隨後,上海又正式宣佈組建總規模1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瞄準的是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爭搶新興產業,上海正在加快腳步。上海《2025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主要任務,明確提出要著眼產業高階化,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最佳化積體電路產業空間佈局等。
路漫漫其修遠兮,上海見證了中國半導體從無到有艱辛歷程。這片土地用了數十年時光,將半導體產業鍛造成一張國產“硬名片”,一個個正落地於此的超級專案,便是這段波瀾壯闊歷史最有力的註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