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豐寧
2022年6月,“國產CPU第一股”龍芯中科登陸科創板。兩個月後,另一家國產CPU代表——海光資訊也登陸科創板。
雖然二者上市時間較為接近,但是兩家CPU公司上市後的營收走勢卻截然不同。
01.
上市之後,業績兩級分化
2024年前三個季度,海光資訊營業總收入61.37億元,同比上升55.64%,歸母淨利潤15.26億元,同比上升69.22%。按單季度資料看,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23.74億元,同比上升78.33%,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6.72億元,同比上升199.9%。
相比之下,龍芯的營收表現並沒有這麼可觀。龍芯中科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08億元,同比下降21.9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43億元。按單季度資料看,第三季度營業收入8819.37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0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1.05億元。
在上市伊始,二者營收並沒有立刻呈現出巨大差距。因為彼時不管是龍芯中科還是海光都有一些自身獨特的優勢且在特定市場有所佈局。例如,龍芯在自主可控要求高的政務、工控等細分領域已有業務基礎,海光資訊則快速進入資料中心、伺服器市場。
2020年海光資訊實現營業收入10.22億元,淨利潤-8297.5萬元;2021年海光資訊實現營業收入23.1億元,這一年海光扭虧為盈,淨利潤3.27億元;2021年之後海光資訊的業績便迎來大幅成長。2022年海光資訊實現營業收入51.25億元,比2021年增加28.15億元,同比增長121.83%;淨利潤8.04億元,比2021年增加4.77億元,同比增長145.65%。
2020年龍芯中科實現營業收入10.8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179.85萬元;2021年龍芯中科實現營業收入12.01億元,淨利潤2.37億元;2021年似乎對於龍芯也是一個轉折點,2022年上市後,龍芯的業績卻沒有得到相應提振,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較前一年雙雙下滑。2022年龍芯中科實現營業收入7.39億元,同比下降38.51%;淨利潤5175.2萬元,同比下降78.15%。

從2023年開始,二者營收差距逐漸開始顯現。
2023年海光資訊實現營收60.12億元,同比增長17.30%,實現歸母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57.17%,該業績表現在當時創下歷史新高水平。
2024年Q1海光資訊實現營收15.92億元,同比增長37.09%;實現歸母淨利潤2.89 億元,同比增長20.53%;Q2海光資訊實現營收21.71億元,同比增長49.67%;歸母淨利潤5.65億元,同比增長28.95%;Q3海光資訊實現營收23.74億元,同比增長78.33%;歸母淨利潤為6.72億元,同比大增199.9%。
反觀龍芯,龍芯中科2023年實現營收5.06億元,同比下降31.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3.29億元,同比下降736.57%。
2024年Q1龍芯中科實現營收約1.2億元,同比增加1.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約7481萬元,上年同期虧損7217.92萬元;Q2龍芯中科實現營收1 億元,同比減少47.53%,實現歸母淨利潤-1.63億元,同比虧損擴大416.74%;Q3龍芯中科實現營收8819.37萬元,同比上升2.05%,歸母淨利潤-1.05億元,同比下降1.47%。

如果說一年的業績波動尚屬情理之中,龍芯中科連續三年營收與淨利潤下滑,又是為何?答案在於:二者所走的“路”並不相同。
02.
海光與龍芯的“不同”與“同”
倘若提及二者最為顯著的不同點,便在於各自所採取的技術研發路線。
海光資訊透過與成熟生態的融合,實現了業務的快速擴充套件。之後為了實現通用計算能力和安全加密等級的並舉,海光又在X86完整永久授權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國產自主可控的C86安全計算架構(CSCA)。
相反,龍芯中科致力於建立獨立於現有體系之外的安全可控資訊科技體系和產業生態,推出了自主指令系統龍架構(LoongArch),並持續研發最佳化自主IP核。自主研發的路線雖有助於構建獨立生態,但短期內也限制了業務的外延拓展。
海光與龍芯的市場策略也有所不同。
海光聚焦於高階伺服器和資料中心市場,產品主要包含通用處理器(CPU)和協處理器(DCU),提供適用於雲計算、大資料處理和高效能計算場景的解決方案,其 CPU 產品有高、中、低檔系列,可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龍芯則堅持自主研發,產品線覆蓋了專用小 CPU、中型工控終端類 CPU 以及大型桌面和伺服器級 CPU,應用場景相對較為多樣,但在高階伺服器市場的競爭力相對較弱。此外,在一些特定領域,如軍事、航天等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領域,龍芯正在發揮著更多的作用。
此外,企業背景與發展歷程也影響了公司的前行方向。
海光成立於2014年,作為中科院系公司,有著強大的科研實力支撐。其第一大股東為中科曙光,在發展過程中,海光憑藉著政策的扶持與資金的注入迅速崛起。從成立之初,海光就瞄準了高階伺服器和資料中心市場,不斷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這種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強大的技術實力,為其在後期拓展市場份額奠定堅實基礎。
而龍芯作為我國最早的晶片廠商之一,發展歷程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早期,龍芯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面臨諸多困境,但始終堅守自主研發之路。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澱,龍芯在政府支援專案及特定領域逐漸嶄露頭角。從最初的指令集到如今研發出自主可控的LoongArch指令集,每一步都凝聚著無數的努力與堅持。
如果說二者的共同點,對於技術研發的高度重視一定算很重要的一條。
近年來,海光資訊一直保持著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19年至2023年,海光研發投入分別為8.65億元、10.89億元、15.85億元、20.67億元、28.10億元。
海光資訊業績穩健得益於對技術研發的高度重視,可以看到,海光的研發支出規模已連續四年上升,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均超過40%。
相比之下,2019~2023年,龍芯中科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78億元、2.08億元、3.22 億元、3.98億元,5.23億元,2019年至2023年期間龍芯中科累計研發投入15.29億元。
與海光相比,龍芯中科的研發投入數字似乎是“小巫見大巫”,然而需明晰的是,這實則是因公司營收規模、整體體量等多方面因素所造就的顯著差異。比如2023年龍芯中科的營收只有5.06億元,研發投入甚至超出了這一數字,這意味著哪怕業績下降與虧損,龍芯中科也持續高強度投資研發。
03.
未來的增長點,分別在這裡
談到增長點,海光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市場前景要清晰地多。
近年來,隨著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和“東數西算”工程的部署,我國各地計算中心加快佈局,根據國家資訊中心聯合釋出的《智慧計算中心創新發展指南》,當前我國超過30個城市正在建設或提出建設智算中心,已建成的、在建中的和規劃中的智算中心數量已逾40家。
與此同時,資料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另一大顯著趨勢。據IDC最新發布Global Data Sphere 2023資料,2023年我國資料量規模預計為30.0ZB,到2027年資料量規模則將達到76.6ZB,2023-2027年CAGR達到26.4%。英特爾的研究則進一步揭示了AI領域的發展速度,指出AI模型計算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激增,這一趨勢在AI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推動下,預計將更加迅猛。
海光正積極承擔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成為智算中心的重要力量。2023年,海光資訊陸續中標運營商、金融行業等招標採購。在中信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光大銀行、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農業銀行等單位的招標公告中,均可見到對海光伺服器整機及配件的大規模採購或配置需求。
2023年12月26日,中國資訊安全測評中心釋出《安全可靠測評結果公告(2023年第1號)》,海光C86-3G、海光2號C86等CPU透過測評;同日,財政部發布基礎軟硬體政府採購需求標準,包括通用伺服器/臺式計算機等。
龍芯中科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還不算太清晰。
如今來看龍芯的優勢似乎還不算太凸顯,但隨著國家對科技自主權的重視,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和硬體領域,龍芯中科的市場地位正在逐漸強化。與此同時,龍芯也在全力以赴推動相關產品的適配工作。
2024年9月,龍芯桌面和伺服器平臺新增加了58家企業的109款適配產品。適配產品面向安全防護、醫療健康、運維管理等多個業務領域,包括業務系統27款、醫療健康16款、安全應用11款、郵件系統6款、運維管理4款,其他產品45款。
其中可以看到,麒麟軟體的銀河麒麟安全電子郵件系統V8、麒麟天御安全域管平臺,中標軟體的中標麒麟安全電子郵件系統V8、中標麒麟安全郵件伺服器軟體V6.0/V7.0、中標麒麟電子郵件系統V5.0,三六零的360終端安全管理系統V12、漢圖科技的極印黑白雷射印表機XP356DNL、XP406DNL、XA356DNL系列驅動1.0.33,等等。
適配處理器包括龍芯3A5000、3C5000L/3C5000、3D5000、3A6000。
2024年至今,龍芯CPU已經累計適配了889款不同產品。
近日,龍芯中科公佈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表示,3B6600目前處於設計階段,8核桌面CPU,整合GPGPU及PCIE介面。與前款晶片相比,3B6600的工藝不變,是在結構上進行較大的最佳化,預計單核效能可以處於世界領先行列,計劃能夠使用成熟工藝達到國外先進工藝CPU效能。預計3B6600明年上半年交付流片,預計下半年樣片回來。
今年8月,龍芯中科宣佈某大型央企集團釋出2024-2026年計算機集中採購專案中標候選人公示,8000臺基於龍芯3A5000和3A6000的桌上型電腦、筆記本成功中標。本次招標採取分標段方式,共5個標段,龍芯為標段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迎接機遇的同時,龍芯中科也面臨一些挑戰。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技術不斷更新換代,都是企業必須謹慎應對的問題。如何在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平衡,將是龍芯中科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確定的是,在涉及AI技術相關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龍芯中科的產品將面臨更多的市場機會。
龍芯中科與海光資訊雖在發展路徑上有所不同,但都在國產 CPU 領域有著重要地位。可以預見,在國家對科技自主權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內市場需求的持續拉動下,國產 CPU 產業將迎來更加彭勃的發展。

科普影片
2024年,AI步入推理時代,能耗成為算力效能破局的關鍵因素。聯想集團釋出《Game of AI》系列科普影片第二集《資料中心:如何與世界交換算力》,揭開了資料中心百年曆史中明暗交織的角逐畫卷。聯想集團不斷引領液冷技術向前,持續推動資料中心架構的革新,促進算力在各行各業的持續發展,助力加速進入人本智慧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