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5Ultra影像評測:小米史上最強拍照手機,對比徠卡怎麼樣? 2025-04-30 11:55 愛範兒 徠卡 真傳 歐洲有兩個風格非常鮮明的攝影品牌,一個是以自然色彩,貼合肉眼為主要賣點的哈蘇,另一個則是以濃郁色彩,極致鮮明為特徵的徠卡。 進入移動影像時代,兩個廠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手機廠商合作,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潛在使用者群體。 與堅定選擇 OPPO 的哈蘇不同,徠卡,已經在國產四大廠中逛了半個來回,先華為、後小米,走過了 9 個年頭。 現在,登場的是小米和徠卡攜手打造的第四代影像旗艦——小米 15 Ultra,小米史上最好的拍照手機。 影片版評測戳此! 德味依舊,夜神登場 作為紀實領域的王者,Summilux 35mm f/1.4 在膠片時代確立了街頭的敘事語言。 此後,35mm 與 28mm 成為備受追捧的傳奇焦段,從徠卡創立之初至今,已經推出過超過四十顆不同規格、不同結構的 28mm 與 35mm 鏡頭。 而小米作為徠卡在移動影像領域的化身,自然不能錯過這個焦段。 在影像世界,底大一級壓死人的定律依舊奏效,小米 15 Ultra 作為影像超大杯,一英寸感測器雖遲但到。 這顆感測器的初始焦段為 23mm,可以在保證畫質的情況下,快速在 28mm 與 35mm 兩個掃街常用焦段之間切換。 同時四合一下 3.2 微米的單像素面積配合 f/1.63 的光圈帶來了更大的進光量,單幀 15EV 的動態範圍足以在照片中容納更多的明暗細節,配合徠卡經典與徠卡生動兩個影像風格,給經典的人文焦段賦予更強大的效能。 左右來回滑動檢視,此處共十張樣片,別錯過! 長焦是我們日常常用的鏡頭之一,使用頻率甚至高過主攝。 今年,小米的超長焦迎來一個大升級,1/1.4 英寸的大底配合兩億畫素帶來了更強的解析力和更多的畫面細節,在高畫素模式下,16320×12288 的解析度可以按照 72 dpi 的標準放大沖印到 5.75 米 × 4.33 米的巨幅焦段。 左右來回滑動檢視,此處共五張樣片,別錯過! 放大後的細節,恐怖如斯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100mm 的焦段,足以覆蓋大部分的長焦需求,但在超高畫素的支援下,小米還想要多強幾寸,為這枚感測器設計了極強的裁切能力,可以實現等效 400mm,17.2 倍無損變焦。 在那些充滿縱深感的場景裡,小米 15 Ultra 的 100mm 到 400mm 變焦依然能捕捉到銳利清晰的照片,將重複的結構填滿畫面,營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牢牢抓住你的視線。 徠卡之所以可以屹立潮頭一個世紀,憑藉的,就是自然光影之間的魅力。 從亨利·卡蒂埃-佈列松、賽爾吉奧·拉瑞恩到阿什哈弗·巴茲納尼,從街頭紀實到實驗攝影,無數大師用徠卡記錄了他們眼中明暗之間的色彩。 徠卡史上的經典照片 放著這座金山,與之合作的小米自然不能放過,於是,他們將目光放在了移動影像最難的領域——夜景。 傳統手機檢測到環境亮度低於 10-30 勒克斯時,便會啟動夜景模式,然後透過多幀堆疊技術壓制高光、提亮暗部,輸出明亮但略顯失真的畫面。 這是傳統手機攝影總面臨的悖論:要畫質就得犧牲光影過渡,要過渡就得妥協畫質。 但小米說,不做選擇,我都要。 主攝與長焦這一皇一後的大底與大光圈升級給了小米底氣,再輔以小米重新最佳化設計的鏡片與鍍膜,直接拉高了這一代手機的夜景天花板,在計算攝影時代,重新提出光學夜景的概念,重獲光影的自然過渡,讓該閃耀的保持閃耀,讓該沉浸的繼續沉浸。 我們帶著它與 iPhone 16 Pro Max 夜遊珠江,實測這場光影革命的成色。 燈光閃爍的獵德大橋,與背後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裡是廣州夜幕中亮度對比最大的地方,而小米 15 Ultra 得照片基本可以還原肉眼觀感,在穩穩壓制高光的同時,剋制住了暗部瘋狂提亮的衝動,而 iPhone 就顯得有些把持不住,照片整體偏灰,明暗過渡失真,高光不拼命壓,暗部不使勁提,夜景照片,終於從「拍得像白天」迴歸到了它應該有的樣子。 寫字樓的燈一盞一盞熄滅,獵德大橋下的珠江映襯著橋底的藍色燈帶,夜鷺在水邊歇息,吹著江風的情侶離開座椅,最後一班有軌電車離開站臺,廣州逐漸安靜下來,被定格在堪稱「夜神」的鏡頭中。 左右來回滑動檢視,此處共五張樣片,別錯過! 與往代一樣,小米也為 15 Ultra 準備了一套完整的影像手柄,我們拿到的是黑紅版本,致敬徠卡的經典配色。 手柄依舊由手機殼+手柄組成,但在細節上有所升級——鏡頭環邊緣新增了鎖止按鈕,按下後可更換鏡頭環,搭配小米定製的濾鏡,拓展拍攝效果。 有意思的是,小米還學到了徠卡的精髓,在影像手柄套裝中提供了三顆快門按鈕,並配備標準螺口,這意味著它們不僅能裝在小米影像手柄上,還能相容相機的快門按鈕,反之亦然。 徠卡水印一直是小米影像的標誌性元素,自 12S 系列開始便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畢竟也算用上徠卡,不給照片加個可樂標,就像珍珠奶茶缺了珍珠,沒有靈魂。 而今年是徠卡成立的 100 週年,恰逢其會之下,徠卡與小米聯合制作了新的水印,不僅延續原本的底部資訊框,還將其拓展為完整相框,使照片邊界更清晰,引導觀眾視線聚焦於照片,同時在右上角標註機型,並統一採用徠卡字型。 左右來回滑動檢視,此處共三張樣片,別錯過! 但有趣的是,徠卡拍攝的照片,並不能用上小米的徠卡水印,這叫什麼? 狐假虎威,結果真把老虎幹掉了。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水印並不會隨著更新下放給其他機型。 這個新水印,你覺得怎麼樣? 效能強悍,設計再變動 影像測完了,我們再來看看小米 15 Ultra 的其他地方怎麼樣。 小米 15 Ultra 搭載了高通驍龍 8 至尊版處理器,使用 6000 mAh 金沙江電池,支援 90W 有線快充、80W 無線快充。 在開啟應用等方面,小米 15 Ultra 與小米 15 Pro 表現基本一致,比搭載高通驍龍 8 Gen 3 的小米 14 系列有明顯的速度提升,在連續啟動 20 個應用的情況下,快了整整 7 秒鐘的時間。 在遊戲上,同樣是執行《王者榮耀》與《崩壞:星穹鐵道》,小米 15 Ultra 的功耗比上一代更低,機身溫度也有所下降。 效能方面沒有更多的不同,我們來看看今年超大杯的機身設計。 我們拿到的是較為低調純淨的黑色,機身重量為 226 克,與主流旗艦機型基本持平。 手機正面與前代 Ultra 一樣,採用前置攝像頭打孔方案,搭載龍晶玻璃 2.0,解析度 3200 × 1440,畫素密度達到了 522 PPI,支援 1-120Hz LTPO 可變重新整理率,在陽光下,這塊螢幕的激發亮度可以達到 3200 尼特。 與前代 Ultra 不同的是,小米 15 Ultra 的螢幕邊緣與 15 Pro 一樣,採用的是全等深微曲方案,貼鋼化膜,依舊是個考驗。 視線順著邊框來到背面,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顯眼的影像 Deco,本代 Deco 一改前代的突兀,選擇從背面柔和地隆起,將四顆影像感測器與鏡組容納其中,在視覺上更為融洽。 此外,黑色版 15 Ultra 在鏡頭模組外側巧妙加入了一圈纖細卻鮮豔的紅色點綴,小米將其稱為「大師影像環」。這一設計將使用者的視覺焦點從 XIAOMI logo 引導回影像模組,強化攝影屬性的存在感,也為原本低調內斂的黑色 15 Ultra 注入了一絲活力。 美中不足的是,今年的影像模組採用了不太規整的 L 型排布,其中一顆鏡頭甚至未能對準開孔圓心。 這種逼死強迫症的設計,就像朋友圈九宮格只發八張圖,對 Ultra 旗艦而言,真的不太體面。 但外觀只是結果,根本原因在於硬體的堆疊。 選擇 Ultra 的使用者,即便不是專業攝影師,大多也對影像系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對模組設計更寬容,畢竟效能才是核心。 但小米 15 Ultra 已經接近了這種寬容的極限。 硬體規格幾乎觸及上限,在追求極致影像的同時,外觀設計難免受限,在效能至上的理念下,設計上的取捨,依舊是這一代無奈的妥協。 關注愛範兒,發現下一個明日產品 不過,小米還是在手感上做出了補償,儘管影像模組尺寸龐大,但得益於 226 克的機身重量和全等深微曲屏的設計,小米 15 Ultra 依然具備不錯的握持感,同時,配重也比較合理,即便單手使用,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 在給小米 15 Ultra 拍攝樣片的一段時間中,有一張照片我特別喜歡。 此時,我正從重慶回到廣州,平穩的高鐵窗外,沿路鬱鬱蔥蔥的植物隨著時間從乾枯逐漸變得翠綠,昭示著空間上的高速移動。 舉起手機的瞬間,德味、超長焦、進光量這些或玄學或技術的概念從腦海中淡去,我只是單純地按下快門。 然後,高鐵車廂內的光影定格——明暗錯落在木質窗臺與編織絨壁上,窗外飛馳而過的綠植,在鏡頭中伸展著紋理與身姿,同時,也保留了它們飛速掠過的動感。 2025 年,小米率先發力,給出了今年超大杯的答案。 相比 OPPO 嘗試風格的多樣性、vivo 專注於全焦段發展,小米的影像之路顯得有些獨特。 儘管它也有 AI 修圖、演算法等技術,但它似乎更專情於那些歷史中出現過的影像文化,無論是一眾大師的攝影風格、色彩傾向,還是經典的焦段設計,乃至對於影像的認知建立,都是從漫長的攝影史中挖出來的寶藏。 然後,小米再用更現代的技術和手段,讓這些寶藏在今天覆現,並大幅度降低了使用門檻,傳遞到每個人的手中,按下快門,就能得到。 兩者合作的動機,一定有商業目的的考量,但徠卡,與其說是小米聘請的營銷招牌,不如說,是小米選擇認知影像的一臺時光機,最終的目的,始終是讓使用者,能在按下快門以後,得到一張滿意的照片。 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決定性瞬間,感動人心的產品,大抵就是如此。 文 | 周奕旨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