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abostudio

前言
之前的主力機K40Pro現在實在是難堪重負,8G的執行記憶體在2025年的現在已經很吃力了,殺後臺也是家常便飯,256G的儲存也滿了,儲存一滿整機速度就慢到龜速了。電池也換了一塊,現在續航掉的快不說還是火龍888,怕驍龍8 Elite翻車就先觀望了兩個月,最後還是入了小米15Pro,前幾代的痛點基本都改進了,螢幕邊框進一步縮窄,屏下指紋也升級為了超聲波,電池也做到驚人的6100mAh,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升級。簡單做個開箱和體驗,非嚴肅評測,所有對比均圖一樂。
開箱

Pro黑色包裝盒,標準版則是白色

和14Pro的包裝盒基本一摸一樣,只是14變成了15

左下角多了個Powered by Xiaomi HyperOS

聯名了徠卡之後基本處處都能看到徠卡的logo

黑色的小盒子裡送了個灰色的手機殼,基本是國產廠商的標配了

90W的充電頭
後面充電環節再細說為啥從120W變90W

附送的A to C的線
為了控制成本和私有協議,大部分廠商送的頭和線都是A to C,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跟進成全C to C

手機本體和盒內所有附件

90W單A口充電器

正常輸出:5V=3A 快速輸出:3.6-5V=3A
5-20V =6.1-4.5A(90W Max)
外觀&設計

以前的小米正代基本一代一個設計,被吐槽最狠的就是小米8那代1:1復刻iPhoneX,做到了相似的背面但是正面不但有劉海大下巴,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代的設計可以說是最沒設計的一代,直到小米12開始矩形Deco固定左上才算是開始有了自己的設計語言,13系列基本固定了到現在15系列的攝像頭Deco設計,徠卡的加入也給小米的影像多少帶來了一些提升。

外觀相比14系列基本是小修小補逐步完善
看似改動不大其實調整的都是細節

14系列被吐槽的巴黎飾釘紋理也取消了,攝像頭Deco和背板銜接更自然,隔壁友商的mate70系列倒是加上了

後蓋材質方面標準版是玻璃,Pro則是玻纖,官方說Pro的玻纖是為了減重
除了敲擊起來的聲音以外個人感覺質感上倒是和磨砂玻璃差別不大


15Pro的攝像頭Deco是陶瓷材質,一體性和質感是真不錯,且不怎麼沾指紋,標準版則是玻璃

前後過渡圓滑,中框更多的延伸至背板解決了前代中框和背板握持感的問題

相比上一部紅米也沒有了惱人的螢幕支架

這代對於細節的處理明顯進步了很多

上手質感相比之前的小米有大幅的提升
前幾代都是沒啥大問題,但細節還是差點意思,這次也算是把工藝的這塊短板補上了
外觀工藝對比
手上剛好有之前被吐槽最狠的小米8和上上代影像旗艦小米13 Ultra以及上一任紅米K40Pro
正好也看看相差7年的數字旗艦還有上上代Ultra以及紅米K系列旗艦之間的設計與工藝

不對比還好,一對比發現7年前的小米8下巴真的寬到嚇人

攝像頭越來越多攝像頭Deco也越做越大
探索版和屏下指紋版後蓋還協調一些,標準版在主機板位置還有個指紋感測器
好訊息是12開始已經逐步有了系統化的設計語言而不是之前1:1的復刻

小米11開始舊的圖示LOGO也全換成了字母

和13 Ultra機身大小相當

13 Ultra為了塞下一英寸主攝和更多焦段攝像頭Deco自然比數字系列大

數字系列的潛望長焦缺席三代也回來了
做工和質感相較於13 Ultra也更好,15Ultra也可以期待一下了

前攝和紅米K40Pro對比
當年選擇K40Pro有部分原因就是這個最小的挖孔
由於挖孔太小了螢幕邊緣的光會影響前攝,呼叫前攝時會有個黑色的小圓圈擋住周邊防止干擾
後面挖孔的機子都是在不影響前攝的基礎上儘量縮小挖孔

下巴就比不了了,紅米的螢幕支架硌手不說還顯得邊框很寬
這次標準和Pro的邊框都做到了1.38mm且四邊等寬差一點點趕上iPhone16 Pro Max的1.36mm
效能
驍龍8 Elite相比上代提升巨大采用了A18、天璣9400同款的臺積電N3E工藝,核心架構也從公版的ARM換成了自研的CPU核心。能效比和溫度控制很優秀,相比驍龍8Gen3大幅提升,詳細測評很多了這裡就簡單跑個分,之前觀望了兩個月就是怕又像888時期一樣翻車,這次的驍龍8 Elite到目前來說還是比較穩的。

CPU跑分

GPU跑分
充電&續航
很多人都好奇上代的充電功率還是120W,這代怎麼成90W了?確實,我到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疑問。
得益於矽碳負極的應用,今年很多廠商的電池都有很大提升,容量一個比一個大,各家旗艦機的電池能量密度基本都做到了830Wh/L往上,上代14Pro還是4880mAh,15Pro直接到6100mAh 上代120W能在18分鐘充到100%,充電速度雖然快但高電流會導致鋰離子沉積加速,長期使用後電池容量衰減更明顯。120W降到90W很顯然就是電池壽命與快充的權衡,即使是90W系統也會提示慢衝可以延長電池壽命,要快充速度還是使用壽命這個就見仁見智了,考慮到官方換個電池才100出頭,兩年之後換個電池再用一年也差不多換手機了,所以我還是會選擇全功率快充。充電時的發熱也只是溫熱,可以接受。以現在的技術迭代速度相信用不了多久估計就能在保證大電池的情況下重回120W了,可能月底的15Ultra就能看到充電功率的提升。
官方資料90W的充電頭充電時長是53分鐘,實測5%到100%用了45分鐘,如果是0-100還算上涓流充電的時間和官方宣傳的53分鐘應該是差不多的,這個速度其實還是能接受。無線充電方面則是50W且支援10W無線反充,無線反充用於應急和偶爾充耳機還是有點用的。
續航方面得益於電池技術的提升和驍龍8 Elite還算優秀的能耗,正常使用一天沒問題,很多時候都是前一天晚上充完電之後用到第二天下班回去都還有15%的電量,離電使用時長不算待機時間使用10小時基本是沒問題的,如果打遊戲和高亮度看影片續航時間可能會短點

拍照
相比上一代小米14Pro其實這代的硬體改變不大,主攝引數基本一樣但是砍掉了可變光圈,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長焦從上代的立式長焦迴歸了潛望長焦,數字系列作為小米的均衡旗艦影像一直不是最強的,畢竟上面還有Ultra這個影像旗艦。就像前面說的不是最強但要均衡,各個場景都能應付,各個焦段都要齊全。樣片都是春節前後家附近拍的,各個焦段和兩種徠卡模式都試了下,也對比了一下13Ultra,就效果來說大部分場景都還不錯,主攝和長焦的白平衡還得最佳化最佳化。
徠卡模式
當年華為算是智慧機時代最先玩和傳統相機廠商聯名的了(功能機時代還有諾基亞和蔡司),從最開始和徠卡聯名的P9到最後一部P50,也成功的讓友商們和相機廠商玩聯名,藍綠兩家不是蔡司就是哈蘇。徠卡和華為的合作結束後華為搞了自己的XMAGE,小米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影像技術也是拿下了和徠卡的合作聯名。和當年和華為合作時一樣,預設影像風格也是分為徠卡生動和徠卡經典。生動模式飽和度和亮度都會高一點,觀感會更討喜。徠卡經典暗部和高光都會壓的更低些,白平衡會稍稍片綠會有一點點暗角,德味確實會更明顯。兩種風格不純在哪個更好,適用的場景不一樣。



主攝







主攝2x


主攝夜景
得益於這幾年計算攝影的發展,暗光環境下相比降低快門速度現在的手機會更傾向於靠算力解決,但是夜景的高光溢位演算法的味道還是很明顯的



超廣角



潛望長焦
這次迴歸的潛望長焦畫質還是不錯的,能用長焦的很多場景都會優先使用長焦,15Pro上的這顆長焦解析力不是最強的但相比主攝裁切的還是好很多的,長焦也更容易將主體和背景分離出來。和iPhone16Pro從3X變成5X一樣,這次15Pro的長焦也從3.2X變成了5X。很多人對5X長焦的實用性存在質疑,覺得適配場景有限。實際用了一個月下來覺得其實還好,時間久了就能知道什麼場景自己大概要使用哪個焦段。之前的2X主攝裁切和3.2X長焦的搭配其實在焦段上差距不大2X大約等效50mm,3.2X大約等效75mm。現在的5X大約等效120mm,算下來23mm的主攝、50mm的主攝裁切、120mm的長焦,基本能覆蓋很多的使用場景了,所以我覺得5x在使用上來說是沒有大問題的,我也很喜歡用這枚長焦拍照。










各焦段對比
當然問題還是有的,就是每個焦段的白平衡會有不一致的情況,即使是同一顆鏡頭裁切也會有區別,這點挺奇怪的
也不知道後續軟體更新能不能改善一下



長焦解析力對比
剛好手頭上的13Ultra也有120mm長焦,簡單對比了一下
Ultra畢竟是影像旗艦,雖然差了快兩年但是解析力和色散控制還是要好一點,也期待一下月底的15Ultra能有什麼


裝置互聯

和小米15系列一起釋出的澎湃OS2也支援和Mac的互聯,使用者可以在Mac上使用妙享桌面功能顯示小米手機的映象畫面;透過小米互傳功能,使用者可以輕鬆傳輸檔案到蘋果裝置。釋出會看到的時候我還以為我看花眼了,這倆還能互聯,初步使用下來的體驗是能達到蘋果生態中Mac和iPhone互聯70%的水平,剪下板內容互通、備忘錄等自動同步這些需要iCloud的肯定是無法實現的。但是AirPods裝置之間切換、Mac和手機檔案互傳、Mac端手機映象這些是沒問題的。最實用的還是檔案互傳,使用起來和Airdrop基本差不多,穩定性甚至還好點,這段時間的使用只出現過一次傳輸失敗,非原廠的互聯做到這些功能可用度還是很高的。使用時需要裝置都在同一個網路且小米賬號一樣,理論上講後續支援澎湃OS2的機型都能支援。多一個功能還是能多一些玩法的。

這裡的跨裝置貼上只有單向的,僅支援手機端複製電腦端貼上 ,反之則不行

Mac端小米互聯服務的手機映象

傳檔案和隔空投送的位置一樣
除了使用投送,在Mac端開啟手機映象的情況下是可以直接進行檔案相互拖拽的

不過會多一個選擇裝置的介面

相簿中直接選擇共享也能看到互聯的裝置

連線之後可以直接呼叫Mac的鍵盤和揚聲器
互聯隨說沒iPhone搭配Mac那麼完美,但兩個廠商的兩個品類之間能做到這個適配度還是在意料之外的
總結
這次的小米15系列在螢幕、效能、做工、續航等儘可能均衡的情況下完善之前14系列的槽點。這代標準版和Pro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宣發和測評很多都是以15標準版為主,Pro的曝光度甚至還沒15高,而15Pro相比15標準款多的功能也都是錦上添花,核心配置都差別不大,使用者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螢幕大小。這個套路有點像隔壁iPhone的兩個尺寸的Pro,都是核心配置拉滿的情況下有兩個螢幕尺寸可選。原來的小米在旗艦上屬於什麼都想做好,但在介面速率細節做工等不容易看到的地方總是差點意思,明確了產品線之後可以感覺到從容了很多,小屏旗艦標準版、全面均衡Pro、極至影像有Ultra。澎湃OS2相比澎湃OS1的動效也更流暢了,但是依舊存在一些膈應但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小問題,像被吐槽很多的桌面佈局和相簿佈局、15錄視屏時無法呼叫多攝像頭等沒多久就推送更新改進了。倒是和Mac的裝置互聯是讓我比較意外的功能,完成度和易用性也比我想象中高的多。雖然有些還需要最佳化改進的小問題,但對於我的使用場景來說小米15Pro都是很夠用的,希望後續能持續最佳化最佳化澎湃OS2,也期待下這個月底的15Ultra能有什麼新設計新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