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塵埃落定,中國頂尖城市GDP也迎來終核結果。
2023年,全國GDP總量修訂為1294272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33690億元。其中,上海、北京合計調增7000多億,佔全國近1/4;杭州、蘇州緊隨其後,GDP調增近千億;福州、西安、東莞和常州,全國排名有所上升。

這些城市緣何調增較多?我們從五經普的調整規則中可以得到答案。
更多分析:《中國10強城市,又變了》

上海北京增量佔全國近1/4
經濟普查,是每5年(逢3、逢8年份)進行一次的經濟“體檢”,在2004年(因非典順延)、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已先後開展過四次,基本都有規則上的修訂和資料上的調整。
2023年開展的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出現了兩大變動:一是首次增加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調查內容,以客觀反映我國經濟結構變化;二是實施城鎮居民自有住房服務核算方法改革,由成本法調整為租金法。
需要解釋的主要是第二點。過去,由於中國租房市場不夠發達,居民自有住房服務增加值是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即根據房屋造價/初始價格按照使用年限折舊計算。如今跟國際對齊,按照市場租金水平計算,體現了通脹因素和最新價格,讓房地產行業GDP暴增了18%。
因此改革而調增最多的,自然是人口規模龐大、租金水平較高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和北京。根據2023年資料,上海、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000萬以上,租金水平也是全國最高,因此本輪GDP調增最多,分別增長4185.8億和3593.0億,合計佔到全國增量的23%。
全國首個5萬億城市也因此提前誕生。2023年,上海GDP總量達到5.14萬億,率先躋身“5萬億俱樂部”。北京GDP總量增加至4.74萬億,已基本預定下一個“5萬億”席位。
深圳、廣州人口規模雖然也將近2000萬,但由於小產權房、城中村等數量巨大,房租水平明顯低於京滬,所以此次GDP調增並不算多。2023年終核,深圳、廣州GDP分別增加296.9億、367.8億,變動不大。
重慶、成都亦是如此,雖然人口規模龐大,但房租水平較廣深更低,2023年GDP分別調增468.5億、261.9億。2023年,重慶GDP總量3.06萬億,沒有實現名次躍遷。2024年,重慶才再度反超廣州,重回全國第四。

杭州蘇州GDP調增近千億
京滬之外,2023年GDP調增最多的城市是杭州和蘇州,分別增長901億和860億。
五經普首次開展的數字經濟全產業調查,對杭州無疑是巨大利好。早在2003年,杭州就確立了“矽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的發展目標。到2023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1.87萬億,高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5675億,佔GDP比重高達28.3%。
杭州也是國內最大的“電商之都”。截至2023年,杭州賣家數量達6.3萬家,規模2000萬元、1億元以上的跨境電商企業分別達1045家、212家,電商平臺交易量和第三方支付能力穩居全國第一。
數字經濟的領跑實力,加上在房地產市場的不錯表現,使得杭州GDP調增近千億,坐穩全國第八的寶座,領先武漢的優勢從初核的47億擴大至757億。
蘇州是國內工業體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高階裝備、電子資訊、先進材料3大產業叢集站上萬億級別,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69萬億、穩居全國第二。
強大的實體經濟託舉下,蘇州數字經濟與實數融合都走在全國前列。2024年,蘇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接近18%,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入選全國首批“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試點城市,啟動“東數西算”長三角算力排程中心……
蘇州的科創實力也在不斷加碼。截至2024年,蘇州高新技術企業超1.74萬家,穩居全國第四;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43萬家,保持全國第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6家、總數607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0家,累計43家;新增國家5G工廠23個,總量全國第一……
2024年,蘇州以6.0%的經濟增速領跑全國十強城市。其背後,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和穩步提升的科創實力,無疑是巨大助益。

西安超過泉州衝擊全國前20
五經普資料調增後,還有部分城市出現名次攀升。根據2023年終核排名,福州、西安、東莞、常州分別超過佛山、泉州、南通和煙臺,升至全國第17、21、23、25位。
福州2023年GDP調增498.42億,總量達到1.34萬億。福州是近年發展最猛的省會城市之一,2020年加入萬億俱樂部,2021年超過泉州拿下福建第一,這背後,數字經濟功不可沒。
早在2000年,福州便提出“數字福州”發展理念。2024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已超8000億,佔GDP比重超過55%;建成軟體資訊、大資料、物聯網、顯示、光電晶片等五大產業基地;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六屆在福州舉辦;數字經濟上市企業超過40家,佔比近半。
西安2023年GDP調增745.45億,總量達到1.28萬億。作為西北地區唯一國家中心城市,西安近年經濟、人口急劇擴張,汽車、電子資訊、高階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迅猛,2022年一度拿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GDP調增後,西安不僅超過泉州,與佛山的距離也已縮小至50億以內,有望躋身全國20強。
東莞和常州都是萬億俱樂部中的普通地級市,它們的晉級都有新興產業的助力。東莞2023年初核GDP增速2.6%,在萬億俱樂部中墊底。五經普調增431.7億,說明東莞近年加速培育的電子資訊製造、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等新動能已經初顯成效。
常州則是憑藉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的一匹黑馬。經過十餘年謀篇佈局,常州已成為中國“新能源之都”,去年產業規模突破8500億,整車產量近80萬輛,均創歷史新高。2024年常州上市企業突破1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54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2家,製造業單項冠軍39家,均居地級市前列。
國家統計局分析,與四經普相比,我國經濟發展在規模總量、結構最佳化、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的積極變化。而GDP調增資料較高的城市,正是這些積極變化的生動詮釋。
參考資料:
[1] 各地統計局、政府工作報告
省域 |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定了
城市 |深圳,超過了杭州+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