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餵奶,鬼知道媽媽們經歷了什麼!!!
正因為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媽媽們從孕期到哺乳,都會擔心:我的奶水營養夠不夠,好不好?
然而,總有一些“過來人”要發聲:
“孩子這麼瘦,一看就是你的奶沒營養!”
“寶寶又生病了,是不是奶不好?”
“奶水顏色太淺,沒營養的,對孩子不好,快補一補。”
然後,就被各種“好心人”送來了養奶的偏方、秘方······一頓胡吃海塞,吃燉豬蹄、鯽魚湯吃到膩,旁邊的人看你堅持不下去時,再來一句“都是為了孩子,多吃一口!”

芽芽媽真的很心疼這些媽媽,因為每個心裡糾結“我的奶可能不夠營養”的媽媽,背後都有心酸故事,都在崩潰的邊緣掙扎。
所以,今天芽芽媽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希望能讓更多的母乳媽媽堅定信心,用科學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和家人好好溝通,分享自己掌握的母乳餵養知識,達成一致,共同照顧好寶寶。
總之,芽芽媽希望可以幫你。
那些母乳檢測,都別相信!
芽芽媽在後臺看到有媽媽留言說是去檢測了母乳,結果是蛋白質低,“好傷心,我的奶真的不好”。
像這樣用一點點母乳,分析蛋白質、脂肪等幾個成分數值,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出“營養不夠”的結論,芽芽媽只有兩個字:別信!
母乳檢測根本不是常規專案,除極少數情況(這種特例一般不用考慮),你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奶是否“合格”。

原因一: 根本就沒有統一標準。
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用於檢測媽媽的奶水合不合格的標準一說。
原因二:檢測的那幾個成分不足以衡量母乳。
對寶寶來說,雖然蛋白質和脂肪等是必須的,但母乳中寶寶需要的其他營養,遠遠不止這幾個。
DHA、乳脂球膜、乳鐵蛋白、常量元素(比如鈣)、微量元素(比如鋅)……母乳成分何其複雜,哪能僅憑几個數值就下結論?
原因三: 母乳是很穩定的營養來源。
人類乳汁中基本成分不直接依賴於媽媽攝入的食物,這是人類繁衍的一種保護機制——優先保證嬰兒的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WHO)有研究證明,非洲地區或饑荒條件下母乳媽媽的乳汁營養沒有明顯差別,也能夠滿足寶寶最初的成長所需。
所以真的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媽媽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奶好不好——我們母乳餵養,並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適時在母乳的基礎上新增均衡飲食,就可以持續提供寶寶需要的各種營養了。
對於母乳餵養,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在嬰兒最初的6個月給予純母乳餵養。此後,在持續母乳餵養的基礎上補充食品,直到2歲或更久。
奶稀≠母乳質量不好!
媽媽的奶水形態稀薄、顏色清亮,並不是母乳質量不好,也不是營養物質缺乏,只是擠出來的是前奶而已;寶寶吃過母乳睡不夠一個小時,也可能只是寶寶沒吃足量就睡了。
這些情況都不能說明媽媽的母乳質量不好。哺乳期的媽媽一定不能聽旁人亂說,觀察寶寶的成長狀態才是最靠譜的哦。

如何判斷母乳質量?
專家指出,媽媽的奶水質量好不好其實可以從寶寶吃奶的反應看出來,一般寶寶吃夠奶之後會安安穩穩的睡上4個小時左右,但如果奶水的質量不好,寶寶的睡眠狀態會不好而且容易哭鬧。
母乳還分“前奶”和“後奶”?
對於母乳餵養的媽媽來說,寶寶吃得多,體重正常、身體壯實正是媽媽最欣慰又自豪的事情。不過,也有媽媽遇到難題:寶寶出生四個月,每天都餵母乳,吃得不少,尿不溼也換得不少,可體重就不見增長啊,還瘦瘦小小的,看著讓人擔心。難道是餵養方式出現問題了嗎?
芽芽媽告訴你,原來,母乳也分“前奶”和“後奶”,還會影響寶寶對營養的攝入呢!

前奶:呈淡藍色,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免疫因子,含水量比較高,能解渴,所以純母乳餵養的寶寶通常在6個月前無需額外喝水。而我們通常看到的比較稀薄奶,多數也是前奶。
後奶:呈淡黃色,含豐富的脂肪和乳糖,看著質地比較稠厚,熱量很高,能抗餓,是寶寶增加體重的關鍵。
所以母乳餵養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讓寶寶把一側乳房吸空後,再吃另一側的奶!
這樣寶寶才能前奶、後奶都吃到,滿足身體發育所需營養。有些新手媽媽缺乏經驗,一邊乳房還沒吃空就讓寶寶吸另一邊,這樣孩子就吃不到後奶,導致脂肪的攝入量不足,寶寶容易吃不飽,體重增長情況也不理想。
如何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

聽:咽奶時的聲音
在母乳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寶寶會吮吸2~3次,然後嚥下一大口奶,這樣大約15分鐘就可以吃飽了;如果寶寶吸了好半天卻不咽,或咽的頻率太低,就說明媽媽奶量不足,寶寶很費勁卻吃不到多少奶。
看:小便次數
吃母乳的新生兒每天應該有6~8次小便,如果發現寶寶尿量偏少,就說明寶寶可能是沒有吃飽。
量:體重有無增減
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寶寶體重可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大約600克。爸爸媽媽可以每4周給寶寶稱一下體重,記錄下來繪製成“體重增長曲線”,如果寶寶體重增加正常,曲線穩步上升,就說明奶量充足、餵養得當。
母乳餵養如何讓寶寶吃得壯?
❤注意哺餵方式:餵奶時就不要總是讓寶寶吃一會兒就換另一側乳房,高脂肪的乳汁是在哺乳開始一段時間之後才有的,要在你有了泌乳反射以後,“油脂”才會輸送到輸乳管。鼓勵寶寶在每一側乳房都吃得久一些,一次至少吃10 – 15分鐘。長時間用力地吃奶也會刺激泌乳反射,乳汁才會變稠寶寶才會長肉。

❤前奶、後奶都不能少:照上文說的話,寶寶只吃後奶好嘍,前奶根本沒有營養?這是錯誤的。前奶能滿足寶寶需要的水分和蛋白質,後奶能為寶寶提供能量。保證寶寶“高乳糖”的前奶和“高脂肪”的後奶都吃到,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這才是母乳餵養完美的體現哦!
❤及時新增輔食:隨著寶寶長大,對營養素的需求量也在增加。6個月的嬰兒,每天需要母乳約1000毫升。若要順應孩子的生長發育,這時必須逐漸新增各種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輔助食品。然而,純母乳的媽媽很容易忽略輔食。
母乳質量高≠吃得多
“在哺乳期瘦身可是大忌啊!”不知道這是不是很多產後新媽媽的心聲。不少媽媽為了保證寶寶口糧的質量,自己大補特補,希望給孩子最優質的母乳。
但是,我國大多哺乳媽媽攝入脂肪太多,鋅卻不足,而脂肪過多又影響鋅的吸收。雖然母乳的多少和質量與媽媽的飲食當然密不可分,但要母乳充足還要靠寶寶頻繁的吮吸。
寶寶頻繁的吮吸媽媽的乳頭是刺激奶水分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這次沒有讓寶寶吸吮,那麼下個階段媽媽的奶量就無法滿足寶貝的需求,而且每次哺乳的時候,兩邊的乳房都要吮吸。

而在哺乳期間,媽媽的營養涉入雖然很重要,但並非高脂肪飲食,例如油膩的肉湯其實並不適合產後媽媽喝,不僅湯中的營養還不如直接吃肉,而且油膩的湯水還會讓媽媽身材走樣。
如何提高母乳質量?
第一,要為媽媽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家庭成員應儘量減輕媽媽的家務負擔,改善媽媽的營養攝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家庭氣氛,以保證母乳餵養成功。
第二,媽媽要講究餵奶方法,注意科學餵奶。
寶寶首次哺乳時間越早越好,國外有些專家甚至強調,在出生1小時內即可給予餵哺。而且初乳營養最豐富,免疫物質含量很高。

此外,母乳餵養應當不定時地按需哺乳,新生兒期餵奶次數可以多些。不管白天夜晚,都應隨時哺餵。頻繁吸吮乳頭,可刺激媽媽產生更多的乳汁,對保證母乳餵養的成功十分重要。
第三,媽媽要加強營養,避免疲勞,穩定情緒。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母乳媽媽每天的飲食搭配是下面醬紫的:
▅主食:穀類250~300g,薯類75 g,全穀物和雜豆不少於1/3。
▅肉類:魚、禽、蛋、肉類(含動物內臟)220 g。
▅牛奶:400~500ml,這是優質的鈣的來源。
▅蔬菜:蔬菜類500g,綠葉蔬菜和紅黃色等有色蔬菜佔2/3以上。
▅水果:水果類200~400g。
▅其他:大豆類25g,堅果10g。
芽芽媽溫馨提示:如果寶寶對媽媽吃了雞蛋、魚肉等出現過敏症狀,可用富含優質蛋白質的大豆及其製品代替。

第四,媽媽必須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如果媽媽疲勞過度,可能會降低乳汁的分泌量。此外,乳腺分泌乳汁的多少,與媽媽的精神狀態有密切關係。如過度緊張、憂慮、悲傷、憤怒或驚恐,都會影響催乳素的分泌,而使乳汁減少。
因此,在哺乳期間,務必讓媽媽保持心情愉快、平靜,這樣才能保證乳汁的正常分泌。

聯絡我們

微信: caicaitong/schoolmum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