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最怕的公司福利,它排第一

文經授權轉自驚蟄青年。

時值歲末年終,各家App的年度報告陸續出爐,人們對於其中的資料津津樂道之餘,也不忘上傳到朋友圈顯擺一下自己的獨特品位——當然,體檢報告除外。
打工時間越長,體檢報告只會越難看。
這些年,“三高”等老年病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年輕人的體檢報告中。隨著職場體檢報告越來越細,這一屆年輕人的醫學素養開始被動上升,居高不下的膽固醇、尿酸、穀氨酸脫氫酶,每個指標資料的變化,都足以牽動打工人脆弱的神經。
借用脫口秀演員小羅的話,“我看著報告上一排紅色上升小箭頭,我還以為我升級了”。

看到“一片紅”的體檢報告,血壓更高了。圖/小紅書截圖

面對年度體檢,打工人又愛又恨,既怕錯過了檢查沒能及時發現重大的健康隱患,又怕真去查了,就不得不直面體檢報告上的一身牛馬病,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
指標異常、結節、囊腫、心律不齊……各種問題的背後,似乎都對應著相似的成因: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健康、生活壓力大。要想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辦法自然也大差不大,只是真要實踐起來,困難總比辦法多。
“何以解憂?唯有辭職?”天下人苦工作久矣,總以為辭職是最好的醫美,但這樣的白日夢多半也是說說而已。不說別的,辭職了別說養不養得起自己,就連一年一度的體檢大禮包,你都得自掏腰包。
打工人的體檢焦慮也是命運的饋贈之一,早已暗中標註了價格。

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提問“真的有人喜歡公司一年一次的體檢嗎”。圖/小紅書截圖

在常識裡,公司給員工安排體檢,是一種福利和保障。但如今,其由於對打工人年底焦慮的絕對加成,已經被視作“現代生活少有的屈辱時刻”。
甚至,有人用一種抽象的抗拒理由,點出了某些難以反駁的現實——“你以為這是福利,實際上只是公司在核查一下牛馬質量罷了”。

年年體檢,也算“忍辱負重”了。圖/小紅書@馬崽不打架

沒有人比一身職業病的打工人更明白體檢的重要性。但除了不願面對的牛馬病,糟糕的體檢經歷也會帶來沉重的PTSD,沖淡甚至淹沒我們對自身健康的擔憂。
人在上海的小可是一名新媒體從業者。和大多數“廠工”好友相比,她的時間安排相對自由,但年度體檢的計劃,還是被她拖到了2024年的最後一個月。除了習慣性拖延作祟,她還需要做好婦科檢查前,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準備——“要錯開經期,最好是經期結束的三天到一週之內”。

小紅書上的各類“體檢攻略”越來越多,也證明了人們對於體檢的焦慮日盛。圖/小紅書截圖

此外,她還需要做一些心理準備以及針對性的擴張訓練,避免檢查時痛感過於強烈,“最好選擇工作日去,早點去,人少”“不要去市區的醫院,人一多,醫生的耐心也隨之下降”。
算下來,規劃一場體檢的複雜程度,對她來說已經不亞於去甲方公司完成一次提案。時間、地點、工作、精神以及身體狀況等內容,已經足以做一份PPT。
除了困擾著女性的婦科體檢之外,針對前列腺和肛門的“指檢”、腸胃鏡、鼻鏡等侵入性檢查,通常很難給人留下什麼愉快的體驗,也成為人們在體檢過程中的“難言之隱”。若然碰上態度不好的醫生,甚至會變成一種雙重打擊。
因此,這些侵入性檢查,往往也是體檢中“棄檢率”最高的專案。

“建議大家都去做一次腸鏡。”圖/《脫口秀大會》

涉及排洩物的檢查,更和“體面”二字毫無關係——醫院的衛生間門口,從來都是社死高發地。
尤其是在集體體檢套餐規定那幾天,平日裡殺伐決斷的Amy、光鮮亮麗的Marry和人模狗樣的Andy,都得在同一個上午稍微下凡,然後不經意間便會手握著新鮮出爐的“待檢物”,在衛生間門口狹路相逢。
此刻最好的選擇,也只能是攥緊手裡的小試管沉默離去,萬萬不可在見到上司時偷瞄人家的試管,習慣性地來一句狗腿問候:“Amy上火了?”
你看,從不願面對的指標、不期而遇的同事到不想再見的醫生,體檢帶給人的屈辱感,從來都是無處不在的。
一些醫療品牌已經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情緒背後蘊藏的商機,推出了各種“居家自測”的試劑試紙,“足不出戶、免去尷尬”“不用當著陌生醫生的面脫褲子”,聽起來都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社交平臺上出現的各種“便隱血自測”和“HPV自測”試劑。圖/小紅書截圖

有醫生在社交媒體上建議,這類自測盒最好還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但,既然有條件到醫院尋求幫助,大概也沒有人會多此一舉地再購買“自測試劑”進行檢測。
在北京某區屬醫院工作的姚醫生告訴記者,她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過類似的“自測試劑”,有的與醫院體檢原理相似,但她沒有測試過,不確定這類試劑的可靠性。但目前,她還沒有見到過有人拿著試劑檢測的結果來就醫問診的。
近年來,關於體檢特別是某些特定檢查的吐槽,在網際網路上屢見不鮮。
今年早些時候,“鴨嘴鉗”就多次登上熱搜,這種在全球範圍內用於婦科檢查中的窺器,引發了一波關於“女性真實需求”的大討論。許多人認為,一百多年前發明的鴨嘴鉗,早該被時代淘汰。但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婦產科檢查中的主流工具。

“好玩嗎?那是用來開啟我宮頸的。”圖/《老友記》

在姚醫生看來,體檢醫生和臨床醫生不同,未必需要以治病為結果導向,有時候也要提升自己的“服務意識”。
她希望透過言語上的寬慰,緩解人們的焦慮。但這種寬慰也不是一直都能奏效。她發現,人們在檢查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情緒,往往源於他們曾經經歷過的糟糕體驗,“一次感受不好之後,只要一做檢查就會有陰影,甚至有點應激”。

走搞笑風的@拉宏桑 曾釋出過一條婦科檢查影片,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圖/小紅書截圖

除了體檢過程中帶來的不適感,一些醫學名詞帶來的壁壘,也讓來體檢的人心有慼慼。
進入職場的第三年,笑笑才迎來了第一次職場體檢。之前,她在一家規模不大的私企做文案策劃,那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老闆管業務,老闆娘談商務,工資都是分兩張卡發的,遑論員工體檢這種“進階版”福利了。
因此,今年跳槽之後,笑笑才正式做了一次全面的健康體檢,只不過體檢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讓她對於體檢的意義產生了懷疑。
“當你躺在超聲室的床上,身上塗了涼颼颼的凝膠,耳邊聽著彩超醫生嘀咕著冰冷的數字和諸如‘右側乳腺3.5mm結節’之類的話語,還有‘啪嗒啪嗒’的按鍵聲,那一刻,你的不安也到了極點。”

圖/《問心》

聽到醫生的話,她想側過身子詢問醫生這都是什麼意思,但又怕擅自移動身體,影響檢查結果,於是硬挺到了檢查完畢。當她帶著終於熬過去的心情走出彩超室,才想起來剛剛要問的問題,最終竟然一個都沒問。
在拿到體檢報告之後,這份不安又更濃重了些。“右側乳腺結節,待查”“膽囊壁欠光滑”“雙側甲狀腺回聲不均,隨訪”……報告中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意義不明的各類異常指標,讓她陷入了茫然。
作為彩超醫生的秋月向新週刊解釋,很多時候,彩超檢查的結果會受到醫生主觀判斷的影響,因此許多彩超醫生不願多說。但只要檢查床上有人問起,她還是會盡量向對方解答。

“啥啥啥,寫的都是啥”。圖/《人在囧途》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笑笑抱著“補課”的心態,對照著報告裡的異常資料,在網上進行搜尋。一開始,她安慰自己,“應該都不嚴重,不然醫生就對我說了”。
但隨著檢索的深入,她又陷入了新的惶恐,甚至對這類連鎖機構的準確性產生懷疑:要不要去三甲醫院複查?要不要補做一些檢查?最後,她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關掉網頁,“就當沒這回事算了”。
或許體檢真的是座圍城,沒有的想爭取,有的卻想放棄。

不管在“城內”還是“城外”,人們各有其焦慮。圖/小紅書截圖

對職場“老油條”來說,工作年限越久,想要“棄檢”的心情就越強烈。一年到頭,打工人在甲方、領導和KPI的追趕中早已心力交瘁,日益逼近的體檢有效期,無疑讓他們的精神狀態雪上加霜。
進入十二月,年度體檢deadline臨近。在寒冷的北方城市,體檢已經進入“淡季”,當人們集體穿上棉衣棉褲後,體檢中心開始變得冷清;但在南方,體檢熱潮的餘溫還未散去,有人決定將體檢提上日程,也有人宣告正式放棄。
一位工齡十餘年的朋友向我透露,今年,他選擇了放棄體檢。根據去年的體檢結果來看,他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唯一曾令他短暫不安的是尿潛血,但考慮到複查要面對的種種麻煩,他已經將這份不安拋在腦後一年有餘。

圖/《謝謝你醫生》

同時,由於今年工作量增加,他的減肥大業收效甚微,這讓他對於體檢更提不起勁頭,“掩耳盜鈴一下,就過去了”。
在網際網路上,掩耳盜鈴的網友並不少。逃避一年體檢不過是小意思,堅持三五年都不去體檢的大有人在。
更不用說,儘管主流觀點一直提倡成年人要重視健康、保證每年至少一次體檢,但實際上,能做到的是少數,甚至醫生本人也很難做到。
姚醫生告訴我們,受整體營收影響,醫院每兩年才為他們安排一次體檢,而且檢查專案也相對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疾病開始找上門,基礎體檢並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想要更加深入地瞭解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還需要醫生自己安排相應的檢查專案。

圖/《產科醫生鴻鳥》

相比之下,同樣是體檢醫生的秋月,或許更幸運些。她所在的體檢機構,會每年為員工安排一次體檢。
去年春節,秋月因為膽囊結石復發,做了手術切除。體檢時碰到同樣有膽囊問題的病人,她也會直接現身說法,“有人替我惋惜,說年紀輕輕就把膽囊切了不好,可是這已經影響我正常生活了呀”。
這種豁達,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她的病人們做了一個不錯的示範,一個“病友”的話,有時候會比醫生更有說服力。
當然,面對這個承載生命幾十年的軀殼,放寬心或許才是更好的做法,偶爾檢查一下,修修補補,需要幾分“沒什麼大不了”的精神。
說到底,一切都是為了“正常生活”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