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是一件非常挑戰人類天性的事情:
你說不體檢吧,心裡總歸不踏實。平常的生活方式有多不健康自己最清楚不過,各種中年人患癌/猝死的新聞也時不時彈出來恐嚇一番。按照現代循證醫學的觀點,定期體檢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發現重大風險還是很有必要,特別是對中老年人。
但你說去體檢吧,其實心裡也會發毛……現在的體檢套餐涵蓋那叫一個全面,動不動就是這裡查出結節,那個指標異常,這些異常到底意味著什麼,絕大部分人都拿不準輕重,往往是把自己和家人嚇個半死。
總之,普通人想要透過體檢管理好自己和家裡老人的健康,非常非常地難。
第一步,選體檢機構就有很多坑
通常我會建議找三甲醫院的體檢中心,依託大醫院的裝置與醫護資源,檢驗質量的可靠性相對會更好一些。
但是,有的公立醫院會把體檢中心外包出去,有時吃相會比較難看,需要仔細分辨。還有就是公立醫院要承擔入職體檢辦證體檢等工作,肯定人多排隊長,服務體驗方面對於老人小孩就不太友好。
那幾個知名的私立專業體檢機構總體其實還可以的,服務體驗肯定也比三甲醫院好很多,但普遍會存在一個推銷大套餐、貴套餐的問題,其中難免有些專案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一股腦地推增強CT胸片,比如推腫瘤標誌物檢測,都是常見錯誤做法。
還有一些惡劣的
門店會誇大解讀體檢報告,然後把患者推薦到有提成的專科醫院甚至江湖郎中處就診,這就嚴重違背醫德甚至違法了。
簡而言之,如果你很在意服務體驗,有專業知識能自己選好體檢專案,有可靠渠道幫你解讀體檢報告,那去私立專業體檢機構就很合適。
第二步,制定體檢方案並非越全越好
很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以為體檢專案越多,覆蓋的器官越全就越好,以為限制體檢方案的只有錢的因素,有錢人就多查幾項,普通人就查個基礎套餐……這就錯得很離譜。
實際上,體檢專案的選擇需要考慮很多個因素,包括所有人都知道的年齡與性別,還有大部分人會忽略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還有職業屬性與生活方式。
我自己每年使用的一個體檢公式是這樣的:
基礎套餐➕家族病史重點篩查➕自身病史篩查➕多年專案挨個兒篩查
基礎套餐就是體格檢查、視力、口腔、耳鼻喉、腹部B超、血尿常規這些,便宜,直觀,有必要。
家族病史就是考慮自家的直系親屬曾經患過什麼重大疾病,找出其中有家族聚集性的專案定期篩查。比如我家有兩人有甲亢病史,所以我每年都會查一下甲狀腺功能,雖然到現在一直都沒問題,但每年查一下還是有必要。
自身病史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對於體重超標和三高人士,有必要定期關注下心血管的情況,體重特別大的還需要考慮查一下關節。(當然我這裡說的並不齊全,也不夠個性化)
再有一些胃腸鏡等檢查專案,指南推薦是到年齡了隔幾年查一次,就不用那麼精確,估摸著幾年之內每年挨個兒安排一個就好。
不必要的專案非要去檢查,不僅亂花錢,還對身心有害,可千萬別當那個冤大頭。
我聽過最離譜的是常規體檢安排做全身PET-CT,收一萬多塊你可以不在乎,輻射劑量總該考慮一下啊……而且它通常還需要結合其他醫學檢查才能反映完整的結果,單獨做個全身PET-CT難免會有一兩處“影像異常”,和腫瘤還有十萬八千里呢,但是多嚇人啊!
還有像腫瘤標誌物檢測和微量元素檢測,給健康人做就是純純的智商稅,總之別花那個錢就對了。
第三步,體檢結果的胡亂解讀最坑錢
很多人體檢本身花了500元,體檢之後咔咔咔買保健品補品花了5000元不止……什麼補血的啊,對心臟好的啊,營養神經的啊,控制尿酸的啊,只要你有焦慮,市場上一定有相應的智商稅在等著。某些體檢機構的醫生就很自然地成了保健品和專科醫院的金牌銷售。
同樣的客觀檢驗資料,同樣的異常指標,在有的醫生口中你注意健康生活、保持觀察就好,在有的醫生口中你就離癌症一步之遙了,趕緊按我說的去買保健品/做治療續命。
那,以誰說的為準呢?
這時候,你就不能信任某個人,而是要去信任基於最新醫學證據和邏輯的一套決策體系:
循證醫學
基於循證醫學體系制定的體檢方案,基於循證醫學原則解讀的體檢報告,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對自己和家人健康最有利的選擇。
具體到體檢解決方案來說,國內的幾家循證醫學機構,比如怡禾、卓正、知貝、可友都有提供相應的服務,但是受限於規模和服務定位,去他們那兒直接做體檢往往會比較貴,有些大型裝置他們私立機構也沒有配備。
有一個省錢但一樣可靠好用的辦法,就是隻用這些循證醫學機構的諮詢服務,請他們出方案,請他們解讀體檢結果,但實際的檢查化驗到三甲醫院去做。我給自己和家人安排年度體檢就都是這麼操作的。
這幾家循證醫學機構都很靠譜,非要比較一番的話,我會推薦可友醫療的體檢諮詢服務。
可友在這幾家循證醫學機構裡面規模相對最小,但也因此他們團隊投入了更多醫生的精力來專注打磨體檢相關產品,算是他家的特色專長。
再多我就不說了,本身也是自來水推薦,大家自己掃碼去了解就好了。

一點建設性意見:
雙十一如果只買一樣東西的話,建議給自己和家人買一份可靠的健康體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