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時代的落幕
2025年的春天,金融行業的高薪神話正以一種近乎靜默的方式瓦解。
根據最新披露的薪酬資料,六大國有銀行2024年人均年薪雖仍超30萬元,但增速已明顯放緩:交通銀行以43.55萬元居首,但建行人均薪酬同比下降4.64%,成為唯一負增長的銀行;工行、農行人均薪酬微增約2%-4%,而郵儲銀行則以32.98萬元墊底。
券商行業的薪酬分化更為顯著:中信證券穩居榜首,但2024年人均薪酬跌至68.46萬,較三年前腰斬;招商銀行人均薪酬連續兩年下滑至58.1萬元,這一數字甚至登上微博熱搜。
這些數字背後,是行業黃金時代的集體退潮。十年前,金融業以“高薪、高門檻、高增長”的標籤傲視職場;如今,薪酬增速放緩、業務壓力激增、人員縮編頻發,正成為行業新常態。
顯而易見,金融人收入的下行通道已經開啟,未來的預期將更加悲觀。


金融人的生存實錄
1. 券商:從“金領”到“緊箍咒”
“年終獎縮水了七成,團隊裁了三分之一。”某頭部券商員工坦言。監管趨嚴、業績承壓、限薪令頻出,讓券商從“薪酬天花板”淪為“風險高壓區”。2023年基金降費改革落地後,管理費收入銳減,部分從業者甚至面臨固定薪資下調。行業洗牌下,人員最佳化成為常態,即便是頭部機構,也難逃“高薪養閒人”的終結。
更殘酷的是保代群體的命運。2020年保薦代表人考試取消准入限制後,保代人數從3806人激增至8709人,市場供給過剩導致薪酬斷崖式下跌。曾經百萬年薪的“金領”如今淪為普通崗位,甚至有人自嘲:“保代的黃金時代,就像一列疾馳的列車,我們不過是車尾的乘客,連風景都沒看清就已被甩下站臺。”
2. 銀行:息差縮窄下的轉型陣痛
“利率一降再降,攬儲指標卻翻倍。”一位基層理財經理的抱怨道出了銀行業的困境。傳統存貸利差模式難以為繼,中收業務(中間收入)成為救命稻草,但基金、保險代銷的競爭已近白熱化。某國有大行年報顯示,儘管人均創利超80萬元,但員工人數持續縮減,基層網點的“全員營銷”壓力讓從業者疲於奔命。
更戲劇性的是“反向討薪”的荒誕現實。2023年,10家銀行透過績效薪酬追索機制向員工追回近億元獎金,有員工自嘲:“從前是‘年薪百萬’,現在是‘年薪負百萬’。”
3. 基金與資管:降費潮中的生死時速
“管理費縮水,年終獎泡湯。”一位基金經理的感慨折射出行業的集體焦慮。2023年啟動的基金費率改革,將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託管費分別壓降至1.2%、0.2%,行業收入驟減。為求生,部分機構轉向量化投資、智慧投顧等新賽道,但對從業者的技術門檻要求陡增。某私募基金經理苦笑道:“以前是‘選股靠直覺’,現在是‘程式碼寫到手抽筋’。”

高薪消亡的邏輯鏈
1. 監管利劍:從“野蠻生長”到“合規求生”
全球金融監管趨嚴,中國亦不例外。反壟斷、資料安全、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等政策層層加碼,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飆升。以綠色金融為例,儘管這是未來趨勢,但初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短期內反而擠壓利潤空間。
2. 科技顛覆:人力價值的重新定義
大資料、AI、區塊鏈的普及,讓金融行業從“人海戰術”轉向“演算法驅動”。智慧投顧取代理財經理,區塊鏈簡化跨境結算,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淘汰基礎崗位。某銀行年報顯示,其數字化業務佔比已超60%,而基層網點數量三年內縮減20%。一位轉行保險經紀人的前銀行職員坦言:“以前我們笑稱自己是‘金融民工’,現在連‘民工’的資格都被AI搶走了。”
3. 經濟週期:從“增量博弈”到“存量廝殺”
全球經濟復甦乏力,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以資管行業為例,2024年全球資管規模增速降至5%,創十年新低。當市場從“做蛋糕”轉向“分蛋糕”,降本增效成為生存法則,高薪自然成為首當其衝的調整物件。



行業洗牌下的生存法則
1. 專業化:從“萬金油”到“垂直專家”
未來金融人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不可替代的垂直領域深耕。例如,綠色金融需要精通碳交易規則的專家,養老金融依賴具備精算與醫療知識複合型人才,而跨境資管則要求對國際稅法、地緣政治有敏銳洞察。某轉型成功的保險經紀人葉佳,正是透過深耕高淨值客戶的財富傳承需求,在保險業實現年薪30萬的逆襲。
2. 科技化:擁抱工具,而非被工具淘汰
“不會寫程式碼的金融人,可能淪為數字民工。”某金融科技公司高管的警示並非危言聳聽。掌握Python資料分析、理解區塊鏈底層邏輯、熟練使用AI風控模型,將成為從業者的標配技能。與此同時,人性的溫度——客戶溝通、危機判斷、倫理權衡——仍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壁壘。
3. 價值重構:從“賺快錢”到“長期主義”
行業陣痛期,亦是價值迴歸期。薪酬下降的背後,是金融業從“資本套利”轉向“服務實體”的必然選擇。未來的高薪崗位,將更多集中於能真正創造社會價值的領域: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碳中和金融……這些賽道或許初期回報有限,卻暗藏長期紅利。


在不確定中錨定確定性
金融業的黃金時代或許已逝,但白銀時代正悄然開啟。
當高薪光環褪去,行業終將回歸本質——金融不是數字遊戲,而是資源配置的藝術;不是暴富神話,而是與經濟共生的血脈。
對個體而言,與其留戀舊日的狂歡,不如在變革中重塑自我:以專業立身,以科技賦能,以價值為導向。
正如一位從業十餘年的投行老兵所言:“悲觀者抱怨風向,樂觀者等待風起,而現實主義者調整船帆。”
風暴從未停息,但桅杆上的瞭望者,總能最先看見新大陸的輪廓。
(完)
資料來源與深度閱讀
– 六大行薪酬詳情:[央視網《六大行人均薪酬公佈》](https://jingji.cctv.com/2024/04/07/ARTIowLXhK8TsLBmvaPuXG1X240407.shtml)
– 券商薪酬排行:[新浪財經《各大券商人均薪酬排行》](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4-02/doc-inersuta5898336.shtml)
– 行業趨勢分析:[中研網《2025年金融行業現狀及前景》](https://m.chinairn.com/news/20250110/165827450.shtml)
– 從業者生存實錄:[理財教育網《金融人的真實現狀》](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05365431c9c59052&faker=1)
注:本文資料截至2025年4月,部分引用報告因釋出時間差異存在資料年度區別,趨勢判斷綜合多源資訊交叉驗證。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