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關於所謂“新婚姻法”的討論相當搞笑,無論是男性群體還是女性群體,都高調宣稱“新婚姻法”中“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首先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新婚姻法”,是人大和最高法出臺了針對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條的最新司法解釋,而與婚姻相關的內容,因為應和了當下“男女對立”的主流版本,而獲得了廣泛關注。
要不我提供一個審視角度:“有產”的優勢擴大了,“無產”更加不利了。簡而言之,由婚姻確認的私有制以及「資產階級法權」加強了。
換句話說,未來的婚姻中,“門當戶對”的階級要素將會成為首要因素,婚姻最為一條上升通道被徹底封死。狹義的「資產階級法權」的確認與鞏固,客觀要求了婚姻中“有產者”必然去尋找條件匹配的“有產者”,而“無產者”則喪失了其在婚戀市場幾乎全部的價值。

當然,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事情”,因為它更加明確了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婚姻制度不是愛情的見證,婚姻制度是私有財產的證明。這是階級社會中婚姻制度的本質。這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們思考:我們究竟需要的是愛情,還是一種合作過日子下的「資產階級法權」的見證。
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並不是“新婚姻法”造成了有利於有產、不利於無產的局面,而是階級固化的客觀現實已經在全面加劇,新法律法規不過是確認了這一種客觀現實。

(一)馬克思主義婚姻觀
婚姻是變相的賣淫——馬克思,《論離婚法草案》
一夫一妻制是以通姦和賣淫為補充的時代適應方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凡在婚姻制度下的男女,只是一個強姦團,我是早已宣言不願加入這樣的強姦團的——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
這三句話是三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於傳統婚姻制度的看法,因為過於有名且“標新立異”,被無數人斷章取義且曲解,這裡有必要先正本清源一下。譬如前兩句都是從兩位先哲的文章中提煉出來的觀點,並不是原文原話,同時也有特殊的歷史背景。
毛澤東所批判的,是當時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包辦婚姻下,女性作為一種資產、玩物被隨意交換,不可能有任何個人意願於其中,所以被他稱為“強姦團”。而馬恩批判的,則是當時資產階級婚姻制度的虛偽,一方面他們遵從基督教的思想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上流社會各種淫亂、通姦,人們以公開的情婦、情夫為榮,婚姻制度名存實亡,本質上成為了“賣淫”“通姦”的補充形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馬恩毛等先哲所批判的,是階級社會不健康的婚姻現象,有些人不考慮他們說這些話的歷史背景,強行帶入到當下,是會吃錯藥的。
比如毛主席說過“男女兩下的相知,到了交厚情深,儘可自由配合”,其實是號召大家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不是讓你踐踏道德去出軌濫交。要在他們那個特定的、落後的、封建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環境中去看待他們的言論。更有些頭腦不大靈光的傢伙認為馬恩兩位先賢是在為賣淫嫖娼行為開脫,要真得出這種觀點,趕緊去醫院看看腦子吧,沒救了。
那麼馬克思主義的婚姻觀是什麼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很多次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次就再簡單總結一下:家庭是最小的生產和再生產單位。人類男女之間的結合,不僅僅是出於生育後代的需求,更有男性女性在生產生活中的互補作用——比如男人狩獵女人採集、農業時代的男耕女織等等。
出現了男女合作的生產與再生產,便產生了“擁有私有財產”的家庭,那麼婚姻這一種形式,目的就是為了確認私有財產關係。這也是為什麼,馬恩預言在共產主義社會婚姻會走向消亡:因為私有制消亡了,婚姻自然也無可憑依。

正因為此,整整一部《婚姻法》並不保護愛情,而是保護雙方的私有財產。離婚制度也基本都圍繞著夫妻共同財產劃分而來的。
就像我在《文化革命的內涵》一文中所闡釋的:封建社會的“家庭-宗族”生產模式,與“皇權-地主”權利模式,就註定會產生像儒家思想這樣的封建社會指導思想。
同理,那麼私有制產生的婚姻,自然需要相關的婚姻法來確定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這也是為什麼加強“有產”與削弱“無產”是一個註定的趨勢。

所以根本上講,馬克思主義婚姻觀是反對婚姻的:因為男女兩情相悅產生愛情,那就一起生活;愛情淡了,合則留,不合則去。為什麼要有婚姻呢?因為要保護夫妻共同財產,因為在男女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勞動價值。因此在階級社會中是需要把財產問題捋明白的,共產主義沒有私有制,自然也沒有婚姻制度。
婚姻是階級社會中特有的產物,就像國家是階級社會中特有的產物一樣。
當然,必須要說明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完美的兩性關係,是一種與共產主義相似的美好理想,需要漫長的歷史實踐去實現。就像我們現在不可能就實現共產主義一樣,直接按照馬恩所設想的完美兩性關係去處理問題,也容易“步子太大扯到蛋”。
所以,要以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婚姻法》作為新中國頒佈的第一部法律,是有非常進步意義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們越來越一無所有,那麼還需要以確認「資產階級法權」為目的的婚姻制度嗎?

(二)傳統婚姻的消解
為什麼說傳統婚姻制度在消解呢?我們先看一看傳統婚姻制度的意義。
日本NHK有一個紀錄片,記載了幾對中年夫婦的婚姻危機。這幾對夫婦有一個共性,就是丈夫已經是收入頗豐的公司中高層,妻子是二十多年的家庭主婦。丈夫會在外面找援交女生——這個妻子是知道的,作為“平等回報”,丈夫會出錢給妻子找男性特殊服務者(因為妻子沒有收入來源)。
為什麼日本中年夫妻中會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呢?妻子解釋說,自己沒有經濟來源,這個年齡出去又找不到工作,只能接受這樣的婚姻。況且平時跟家庭主婦嘮嘮嗑,學學插花、茶藝,又有體貼精壯的青年人,生活也不錯。丈夫解釋說,如果離婚的話,就沒有人照顧自己生活了,沒人做飯、沒人搞衛生、沒人洗衣服,要是請一個全職家政服務者,比養一個妻子加給妻子找特殊服務貴的多得多得多。
所以這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問題。這幾對夫婦之所以能忍受雙方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出軌,之所以能忍受名存實亡、幾乎沒有愛情的婚姻,之所以能夠默許互相給對方戴綠帽子,無非是算了一筆經濟賬——維繫婚姻/結束婚姻的成本與收益。

資本主義的生產與再生產,往往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去餐館吃飯,要是一個人吃,怎麼點菜怎麼都不合適:兩個菜有點多,一個菜嘗不到更多的味道。
從另一方面,對於商家來說,肯定樂於接待兩位一起的客人。因為桌子就是兩個人對面坐,我一個人吃的東西肯定沒有兩個人吃得多;而且我一個人去店裡,肯定也不會安排個陌生人坐我對面。那對商家來說那一半位置就等於閒置了,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則,所以他們一定是按照兩個人來吃設計菜量、服務的。
同理,出去旅遊的話一樣是兩個人划算,酒店要麼是大床房、要麼是雙床房,明擺著就是給兩個人睡的——我一個人出去玩,也要承擔全部的房費,找一個人一起就是二分之一。租房也一樣,在一線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房租是最大的負擔,有一個人一起AA是最划算不過的事情。
所以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的模式,就是以家庭為單位設計的;兩個人一起生活,是符合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與再生產的內在需求的。但還是那句話,這是經濟的基礎,不是愛情的基礎。所以那些紀錄片中日本夫妻即便沒有了愛情,也會選擇一起搭夥過日子。

就好比農業時代、封建社會,是以大家族為基礎設計生產生活方式的。你家裡男丁多,說話就有底氣。因為農業生產就是看壯勞力,封建生活就是看宗族勢力。
所以一些農村老人對於“分家”這種事看得很重,就像《四世同堂》裡祁老人二孫子做了漢奸提出要“搬出去住”,祁老人難過的好幾天沒起床——不是因為二孫子做了漢奸,而是因為二孫子要分家。即便二孫子是一個好吃懶做坑爹坑爺的人,即便祁家已經在日軍佔領期間陷入了經濟危機,但是祁老人依然願意養這一個寄生蟲孫子,因為“分家”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無異於天塌地陷。
祁老人是那個時代的保守主義者(年齡所限),所以反對分家。我們這個時代的保守主義者,自然也認為離婚是不好的事情。

但事實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不斷深入發展,傳統婚姻制度是處在一個不斷消解的狀態。維繫傳統婚姻制度的是經濟,消解婚姻制度的同樣是經濟。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原子化成為了一個主流趨勢。原子化的深入是傳統婚姻制度最大的敵人。
當今,個人“原子化”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就比如說工業化時代工人們吃穿住行娛樂都是在一起的,因為社會生產力和他們收入不足以支撐他們脫離這個群體,吃就得吃大食堂,住就得住集體宿舍。
現在年輕人不一樣了,生產力的發展足以支撐他們點外賣、租單間(就算合租也基本跟室友沒有交流沒有生活交集),週末抱著個電腦刷一天的劇,基本沒有與他人交流的需求和慾望。一個公司、一起合租的人,可能只知道對方的微信名,連真實姓名都不知道。這些都是原子化的諸多表現。

為了迎合這一趨勢,商家也提供了相應的服務,比如適合一個人吃的餐廳設計越來越多;有租房公司專門把房間拆分出租;外賣、快遞、保潔的便捷讓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能有足夠的保證。
我們父母那個時代為什麼二十出頭就結婚了?因為結了婚他們就能從單身宿舍走出來,組成真正的家庭,生活質量有火箭般的提升(那時候房子還能分配呢)。而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結了婚也是沒時間做飯,沒錢買房,沒精力養孩子;也是996、點外賣、擠地鐵。似乎生活質量沒有提升,還略有下降?說到底,現在大家“搭夥過日子”的需求和慾望越來越低了,年輕人自然也就對傳統的婚姻不熱衷了。
(三)生育?
再說另一個話題,生育率的問題——這同樣是一個“階級議題”。
當年“離婚冷靜期”政策一齣,網路輿論普遍對其非常費解,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這都是一個沒有什麼意義的制度。只能結合之前開放二胎、鼓勵生育等一系列政策來推斷:不讓大家離婚是希望大家多生孩子。或者說,婚姻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則是趕緊生孩子——勞動力可不能斷檔啊。
然而這個話題我也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年輕人的生育意願低依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不是年輕人不愛孩子,而是大多數年輕人“養不起”孩子,本文就不再贅述這個問題了,可以詳見我大年初三發的那篇文章:

還有更加現實的——不是“經濟性”的養不起,而是“生理性”的生不出——就是高強度的工作對勞動者健康的摧殘。去年豆瓣有一個熱帖,姑娘講自己連續996三年,卵巢早衰,無法生育了。

男性也好不到哪去:根據發表在學術期刊《生育與不孕》(Fertilityand Sterility)一篇報告顯示:這項歷時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2016年中國男性青年精子合格率不到20%,而2001年的合格者超過一半;研究者分析,缺乏運動、熬夜、工作壓力大都是男性精子質量退化的原因。
什麼是異化,這就是赤裸裸的異化啊——人成為了非人。
簡而言之,上面內容分析了,對於“無產者”來說,無論婚姻還是生育,都變成了非必要的元素,這些大家都是公認的了。那麼我們不得不面對另一個非常根本性的問題:愛情呢?
(四)愛情與憧憬
上面說了這麼多,翻來覆去無非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離婚冷靜期沒有意義,是當前社會生產環境決定的。文章的最後,我們說點積極向上的東西,講一個“經濟”無法決定的事情,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情。
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愛情的因素。單純的把“幾套房”“幾輛車”“哪裡戶口”拎出來翻來覆去的說,是忽略了“愛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單純的把男男女女們進行物化的考量(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相貌身材)。
一個人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心理學的解釋是一種“戀愛拼圖”的契合,文藝點說就是這把鑰匙正好能開啟你心裡的那個鎖。在這其中自然價值、社會價值並不佔據決定性因素,而兩個人的人格、性格,大腦中的多巴胺成為了偉大愛情最主要的造就者。

現實就是這樣,相當多的男男女女直接跳過“愛情”這一環節就直奔“親情”這一層面了,畢竟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搭夥過日子”的需求還是註定存在的。
雖說認為現實生活中婚姻的普遍基礎是愛情也確實理想化了一些,但是不容忽視愛情這一種偉大力量確實普遍存在並深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選擇。至於“愛上”的那個人“配不配上”你,這個標準就更復雜了,這要考量你腦中的多巴胺和電流了。就比如幽默風趣在你的戀愛拼圖裡佔多少比重,六塊腹肌佔多少比重,多喝熱水佔多少比重,因人而異。
心理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對方可能並不是很美,並不是很有錢,並不是很迷人,並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愛Ta。心理學家John Welwood認為無條件的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當它來臨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內心裡曾經堅硬冰封的地方,都變得柔軟。無條件的愛,就是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愛的是這個人的本來樣子(本質) (Davenport, 2013),或者說,我們的愛Ta,只因為Ta是Ta。
所以結論就很明晰了:以“私有制”和“資產階級法權”確認為目的的婚姻制度,絕不是愛情的見證,甚至是愛情的絞索。

對於愛情的產生機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都在種種理論的前沿進行著不同的詮釋,但有一點公認的是:人類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感情,是超越金錢、階級、社會、種族、國家而存在的。這些美好的感情,不但是推動我們個人奮鬥的動力,也在推動著我們整個人類社會前進。
文革時期有一個口號:把哲學從書本中解放出來。同理,我們現在也可以有一個口號:把愛情從婚姻中解放出來、把“兩情相悅”從“門當戶對”中解放出來。
既然當代無產者們已經一無所有了,為什麼還要被一個以確認資產階級法權為目的的制度束手束腳呢?

相關閱讀:毛澤東一生最大的敵人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