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後,我慶幸自己做對了3件事

作者 | 天雅
半年前,我處於懷孕待產階段,寫了《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生孩子》,分享懷孕帶給我的驚喜。
有讀者在後臺留言:

你這才只是開始,生完孩子才是真正的修煉:
事實上生產過後一段時間,身體的損傷才會徹底表現出來;
很多病痛都是跟隨一輩子,就像開盲盒,誰也不知道會落下多少產後病;
同時伴隨著激素急劇下降,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家庭關係等課題相繼浮現,產後抑鬱隨時可能會發生……
嗯,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這半年著實在我身上發生著的事情。
很多個瀕臨崩潰的瞬間,都曾令我陷入抑鬱、焦躁和自我懷疑。
但真正熬過去以後,再回過頭來覺察和反思,則是全新的成長。
在此,我想把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曆程分享與你。
或許,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而是千千萬萬新手媽媽們共同的經歷。
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角色轉換:
堅定你的母親身份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由於沒有經驗,你可能會面臨很多不知所措的時刻。
如果你把寶寶完全交給他人照料,也許會比較省心,但卻可能會逐漸模糊你的母親身份。
孩子出生後,我請了一位有多年育兒經驗的月嫂。
她非常勤勞,能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且把我和寶寶照顧得很好。
唯獨在餵奶這件事上,我們產生了分歧。
月嫂的態度是,奶水不夠就要多餵奶粉,寶寶吃飽睡好才能長身體。
於是她開始不停地給寶寶新增奶粉。
我並不認同她的做法,因為我想讓寶寶多吮吸母乳,刺激產奶。
但月嫂會強勢反駁我:
“你自己又不夠奶水,總不能讓寶寶天天餓肚子吧?別的寶媽像你這樣的,不到一個月就沒奶了,只能轉奶粉餵養。”
我頓時沒了底氣,甚至還因此陷入自責,責備自己沒能餵飽孩子。
直到2個星期後,我發現寶寶吐奶越來越頻繁,哭聲越來越大,且經常滿臉通紅,表情痛苦。
我頓時有了警覺,透過醫院門診醫生確認,這是由於過度餵養導致的腸脹氣。
於是我迅速從月嫂手中奪回了寶寶的照料權;
並透過相關課程學習如何追奶、如何科學餵養寶寶。
然而過程並不順利。
因為我身體尚未完全恢復,無法24小時親自照料寶寶,必須依賴月嫂的配合。
但月嫂又基於自身的匱乏,以及對她過去育兒經驗的執著,無法真正配合我。
她總認為寶寶只要一哭鬧就是餓肚子,就應該不停地餵奶。

當我要求減少寶寶奶粉攝入量的時候,她會揹著我偷偷給寶寶加奶粉;
甚至她還會抱著寶寶去我公公婆婆面前“告狀”,說我不給寶寶吃飽。
期間我所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我也沒有妥協,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
因為我知道:
當寶寶由於腸絞痛半夜睡不著,大聲哭泣的時候,真正心疼的人是我。
我才是寶寶的母親,月嫂不是。
月嫂在意的是,讓寶寶多吃多睡多長肉,既省事,還可證明她帶得好;
而我關心的則是,她這樣的帶娃方式,是否真的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
當確認了答案是否定的,我只有一個選擇:讓月嫂走人。

帶娃
不僅僅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月嫂走後,照顧寶寶的重擔便落在了我的頭上。
為了將寶寶照顧好,我幾乎耗費掉自己的所有時間、精力,常常連飯都忘了吃。
在寶寶落地醒期間,為了讓他安然睡個午覺,一抱就得抱2-3小時,一動不動。
那段時間,寶寶幾乎成為了我的整個世界。
責任重大,壓力無疑也是巨大的。
特別是當寶寶出現各種狀況時,比如半夜咳嗽,臉上長溼疹,一整天不排便……
我內心總會充滿忐忑:會不會是肺炎?會不會是皮膚病?會不會腸胃有問題?
基於這份忐忑,我開始密切關注寶寶的一舉一動,努力學習育兒知識。
從中我不僅學習到了不同月齡寶寶的作息規律,以及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情感需求等;
還學會了如何解決寶寶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透過小兒推拿去解決寶寶的便秘問題……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寶寶逐漸緩解了與月嫂分離後的緊張不安,與我建立新的情感聯結。

聽起來,這是我在母親角色上,很不錯的成長。
但代價就是,我的身體康復受到了阻礙。
產後第三個月去醫院做複檢,醫生看了我的檢查報告後,非常嚴肅地警告我:
“如果你再不好好休息,你的身體根本沒法恢復,只會越來越糟。”
那一刻,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我不是超人,我也有自己的虛弱與侷限。
同一時間,我在手機上刷到“一位寶媽產後過勞死,留下一名8月大嬰兒無人照顧”的新聞……
我突然感到一陣恐慌,當天晚上忍不住在先生面前痛哭起來。
幸運的是,先生願意去理解我的處境,並隨即做了溝通調整:

他將我婆婆叫了進來,將一部分帶娃的工作分給了她;
而他自己,也在每天下班後儘可能多地參與帶娃……
當責任有人分擔,壓力有人承接——
帶娃便不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我與家人需要一起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從那以後,我開始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去做產後康復;
把注意力從寶寶身上移開,迴歸到自己身上,重新學著去愛自己,關照自己。
而寶寶也開始一點點離開我的懷抱,去跟不同的家庭成員互動,去跟更廣闊的世界聯結。

關於成長
孩子是你最好的老師

這半年來,寶寶的到來,令我和先生有機會學習如何成為父母。
更重要的是,
寶寶身上很多原始化的特質呈現——
會不斷鏡映出我們成長過程中的缺失的部分,從而促使我們走向覺察、療愈與成長。
我是一個不太懂得寬容的人。
童年時期母親情緒失控對我的傷害,我至今歷歷在目,難以釋懷。
即便她後來主動示好,想方設法補償我,我也很難真正跟她親近。
但寶寶卻截然相反,他似乎天生就具備“一笑泯恩仇”的豁達。
平時餓了、困了、熱了、尿溼了,他會難受得哇哇大哭;
但只要你把他照顧舒服了,他下一秒就會對你甜甜地笑。
有一回,他不肯睡覺,我哄到筋疲力竭,突然冒出一股無名火,將他用力搖了幾下。
那是我有史以來對他最“暴力”的一次。
他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我也跟著嚇壞了。
於是我趕緊哄他,哄著哄著,他安靜了下來,開始伸手摸我的臉……
在我們四目相對的那一剎那,他笑了,我也笑了。
這一笑,既喚出了我的內疚,也堅定了我的決心——
我不能再做出類似的“暴力舉動”;
因為我不能在寶寶身上覆制自己小時候的創傷,令親子關係走向疏離。
當然不僅僅是我,我的先生,他也在「父親」這個角色上同步成長著。
過去成長過程中,他是一個被父母照顧得很好的孩子,不需要為生計長年奔波,也不需要操心繁瑣的家務活。
初為人父時,他的角色尚未完全轉換過來,還習慣性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裡。
比如給寶寶抱睡,他沒抱多久便將寶寶放下,結果寶寶沒睡夠,瘋狂鬧覺;
又比如說好一起帶寶寶出去散步,他說要先睡個午覺,結果一覺睡到天黑……
為此,我沒少跟他生悶氣,有時還會忍不住責備他。
後來某一天,先生突然就變了——

每天不管多困多累,他都堅持陪寶寶玩,給寶寶唱歌,教寶寶讀書;
除此之外,他還親自給寶寶做輔食,努力將寶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一開始,我以為是迫於我給的壓力,他不得不改變;
但後來我才發現,真正帶動先生改變的,不是我,而是寶寶。
寶寶那段時間在練習爬行——

每天都很賣力地將自己的身體撐起來,不停地拱屁股,匍匐前進;
有時累得頭都支撐不起來了,也依然不肯放下屁股,繼續往前拱……
先生在一旁看著,很受觸動:
“寶寶真的很努力,即便大人每天這樣做也會很累很累,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
是啊,一個尚未滿6個月的人類幼崽都如此努力,我們為人父母的,又有什麼理由怕苦怕累呢。

 寫在最後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我這半年的處境,那就是——
累,並快樂著。
一個個深夜被哭聲驚醒的時刻,碎成渣渣的睡眠,換不完的尿片,洗不完的奶瓶,一碰就疼的“媽媽手”,24小時無休地堅持了180多天……
這,能不累嗎?
但與此同時,它也是快樂的。
看著小傢伙一天天悄無聲息地長大,從一開始軟綿綿地蜷縮在襁褓裡,到慢慢學會抬頭、翻身、匍匐向前爬行,看到你在身邊他會甜甜地笑……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裡說到:

寶寶終有一天會離開37℃的母乳,
終有一天會徹夜睡覺,不再打擾你,
這種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就會過去,
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的時間,吃奶的時間,
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暫的,
但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會在他的腦海裡持續一生。
或許,這就是大部分媽媽(爸爸)們選擇堅持的意義所在吧。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
如果你遇到了親子關係,青少年成長等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