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工裝和校服,在國外古著店賣爆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球人研究報告
原標題:國內的工裝和校服,正紛紛成為國外「古著店」裡的昂貴時尚單品

好訊息來了。「古著」這種時尚密碼,最近又在網上迎來了它的祛魅時刻。

但這回不是因為“假”。 
是因為它太真了。
所謂「古著」這東西,不管你玩不玩時尚,可能都大概聽過。
它永遠是不少潮人的最愛。
特別是玩小眾的時尚精英,櫃子裡沒幾件可能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而這種非凡的吸引力,則來源於「古著」服飾的幾個特徵:
多年前產的衣服、不再流入市場了、有故事感、有年代感。
早年在日本比較火,叫「ふるぎ」。
或者咱也可以用比較祛魅的方式叫它。
就是老點的二手衣服。
也是出於這一點,「古著」的祛魅時刻可就不算少。
前有人發現“古早感“來源於手工偽造,後人驚覺“孤品”源於阿里巴巴批發市場。
不過相比起來,還是這回的時刻比較大。
這幾天,就有人在國外看到了這一幕。
於「古著」盛產地的日本。中國石油的工服隆重登場。
當人們發現自己比較眼熟的衣服成為了別人的「古著」時,這個奇特的場景,很快在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
但這種震撼,不是因為“這也能行”。
而是因為你但凡稍微一想,就會發現它居然還真行。
故事感、年代感、稀缺性一個不差。
更有意思的是,許多聞訊而來的人也提供了大量來自海外的證據:國產工裝校服出海當小眾單品的例子,不算少。
像是最熟悉不過的軍訓服裝,這回就洗盡汗漬,榮登時尚平臺。
石家莊24中校服的出現,也讓國際莊的稱號不再侷限於調侃。
浙江公路的工服,也領先一步用熒光色踩準了當下的風潮。
潞河中學的小朋友們可能永遠想不到,自己嫌棄的校服能讓另一批人神魂顛倒。
有人沒準會因此想起之前的話題:在之前,國內大量被捐贈的舊衣服,一度覆蓋了非洲許多區域。
但這次國產皮膚入局「古著」的現象還是不太一樣的。
它不是用量大擊穿了市場,而是優雅地通過了視覺審美的重重考驗。
這之中,工服等服飾的實用設計理念自然是主要原因。反正平常咱能看見的工作服裝或者揹包,基本上沒有哪款是不奔著“好穿”“耐造”去的。
這一遠渡海外,去掉自身「工作服」等標籤,那不就成了高質量「基礎款」。
比如這明顯就不是什麼外賣服,是#小眾 #撞色 #賽車服 #Vintage。
這也並非浦江創新論壇的帆布包,是#小眾文創 #極簡 #OOTD配飾。
而除此之外,校服工裝等服裝純色美學也助力它擠進了「古著」賽道。
比如據我觀察,色調統一的校服在古著店的重新整理率就還不錯。正如我們青睞美式衛衣一般,國內的學生裝同樣有著廣闊的市場。
它好搭,還極致體現了 “每一件舊衣服都有故事”的「古著」精神——日本的時尚愛好者們或許會感嘆它的超前感,摩挲它上面的暗黃色的滄桑,但卻永遠猜不到這是來自濱州學院食堂的味道。
當然,最具決定性的其實還是logo及看不懂的文字,這點誰也別笑話誰,看見不認識的圖示和文字就給自己上濾鏡,這是全世界所有人的通病。即便是在哥本哈本,狗頭棗也能找到它的知己。
類似經典案例為勇闖澳洲的廈航拖孩。
和華為的大牌聯名。
所以對於「古著」領域而言,這無疑是個極具教育意義的機會。
透過這一契機,它算是在人們眼前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拆解。
確實滑稽,但這也是它的本質。
正如我們會在店裡看洗標來挑卡哈特的生產年代,期望它來自於一位真實的藍領工人,老外也會因為買到了張家界志願者的馬甲而沾沾自喜。
這裡的從眾,在萬公里外就是獨一無二。
不過一次微小的交換,內容是我們彼此的時空。被因此嘲笑“刻意小眾”倒也沒什麼不好,時尚來源,可不就是距離感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人研究報告”,外星小姨給你講述地球上的迷惑人類和怪奇科學。
其實看不懂就是最強的高階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