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國毗鄰中俄兩國,地廣人稀,擁有豐富的能礦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未來三年預計保持較高經濟增速。主要的風險包括:金融方面,蒙古國利率和匯率波動較大,蒙古圖格里克相對美元和人民幣呈現長期貶值趨勢;外債方面,蒙古國近年來償債壓力有所減輕,但存在較大規模對華主權違約記錄;政治方面,黨派間競爭導致政策連續性較差,激發社會矛盾,中蒙合作面臨來自美歐日俄等多方面壓力以及“排華”思潮的挑戰。
中蒙當前合作框架主要基於2017年兩國發布的聯合宣告,我國各相關省份亦將對蒙合作寫進了發展規劃,主要圍繞中歐班列、能礦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貿展開。中國經濟以工業為主,而蒙古國以農牧、採礦業為主,二者結構互補性較強。貿易方面,蒙古國對中國長年保持較高的出口依賴度,中國對蒙古國的進出口依賴度均有所提高,二者貿易互補性較高。投資方面,以中國對蒙古國的直接投資為主。對外承包工程方面,主要集中在蒙古國的能礦開發、電力專案、路橋建設等領域。
對於業務發展而言:一是把握中蒙貿易增長機遇,為中蒙貿易企業提供貿易支付便利,包括本外幣跨境結算“一站式”便利化服務、拓展國際信用證和進出口押匯服務等業務;為中蒙延邊中小企業開發農業農產品專項信貸,支援其在跨境貿易中的資金需求。二是服務中資企業對蒙古直接投資的融資需求,為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資金支援,可重點關注中資企業在蒙古礦產、基建、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專案,積極參與專案融資、國際銀團等業務。三是提升邊境縣的金融科技服務水平,推進移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等線上平臺建設,為邊境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四是拓展與蒙古國境內銀行的戰略合作,鋪設境外代理行網路,共同開發和推廣兩國跨境業務;適時拓展蒙古圖格里克現金及匯兌業務。
蒙古國地處東北亞,是世界上面積僅次於哈薩克的第二大內陸經濟體。東、南、西三面與中國(內蒙古、甘肅、新疆)接壤,北鄰俄羅斯,位於中俄間的地緣緩衝帶。蒙古國首都及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法定貨幣為蒙古圖格里克(MNT);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每四年進行一次議會選舉;主體民族為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還有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以蒙古語為官方語言;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

一、蒙古國基本概況
1.1 宏觀經濟
蒙古國GDP同比增速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保持區域內較高水平。蒙古國第二產業在三大產業的佔比符合區域內均值,但工業現代化主要依賴除製造業以外的採礦業、能源產業等,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顯著低於區域內其他經濟體,且近年來呈現進一步下滑趨勢。一方面,蒙古國“礦業興國”戰略吸引外資進入,拉動了相關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另一方面,原礦產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較大,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危機加劇的環境下獲得支撐,但對國內製造業發展產生抑制效果。
蒙古國地廣人稀(國土面積約是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1.5倍,但人口僅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經濟體之一,且近年來人口增速有所放緩。分佈方面,人口分佈十分不均,全國近半數人口居住在首都烏蘭巴托市。結構方面,勞動適齡人口(15至64歲)佔比仍然較高,擁有較充足的中堅勞動力量。



1.2 資源分佈
能源礦產方面,蒙古國地大物博,蒙境內已探明80多種礦產和6000多個礦點,煤炭、銅、金、稀土等礦產資源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對於蒙古國的煤炭、銅、金有較大進口需求,屬於互補關係;中國同為稀土生產大國,與蒙古國在稀土上存在競爭關係。中國的稀土儲量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球第一;蒙古國已探明稀土礦儲量接近全球四分之一,排在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且蒙古國的礦質和易開採度均高於中國。蒙古國礦產資源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有部分礦藏處於轉讓、勘探、建設階段。大型礦藏有額爾登特銅礦、奧尤陶勒蓋銅礦、塔溫陶勒蓋煤礦等,主要有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日本等經濟體的企業在蒙古國投資礦產資源開採。
糧食方面,蒙古國是典型的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冬季嚴寒時間較長、氣候乾燥,自然條件欠佳,適宜的耕地面積不足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5%,種植農業薄弱,主要以馬鈴薯、大豆等耐寒作物為主,糧食自給率僅30%,嚴重依賴進口。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蒙古國加工業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來源。但是其畜牧業生產仍以自然放養為主,仍未實現大規模、現代化的生產,導致畜牧產品產量不穩定。此外,粗放型採礦活動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問題還在影響蒙古國內種植農業和畜牧業安全。

1.3 基建需求
蒙古國基礎設施發展處於起步階段,許多道路、能源、電力等設施仍沿用蘇聯時期建設成果,具有較大的更新需求和與中國的合作空間。2019年蒙古國政府提出,將透過成立一站式投資服務中心等措施,改善外商參與基建的投資環境。2021年,蒙古國提出“新復興政策”,包括口岸復興、能源復興、工業復興、城鄉復興、綠色發展復興、政府效能復興等,旨在鞏固蒙古國經濟獨立,減少疫情的負面影響,透過政府、私營部門、投資商之間的合作,落實“遠景2050”長期發展政策。其中,鐵路方面,蒙古國議會透過《國家鐵路運輸領域建設規劃》,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擬建設1040公里,聯通主要省會城市;第二階段擬建設892.5公里,使鐵路網觸達次級城市。電力方面,第一階段主要建設小型煤炭火力發電廠和大中型煤制油、煤制氣煤化工工業園區,第二階段推進建設大型清潔型煤炭火力發電站,實現煤制油等煤化工廠產能最大化。

1.4 主要風險
金融風險方面,蒙古中央銀行採取以控制通脹為目標的貨幣政策和有管理的匯率制度。蒙古國的通脹和政策利率波動較大。疫情後蒙古國通脹一度飆升至17%,在央行政策利率抬升至13%後有所回落。2024年央行啟動降息週期使蒙古國通脹出現反彈跡象,通脹重新超出6%的政策目標。蒙古圖格里克相對美元和人民幣呈現長期貶值趨勢。
債務風險方面,蒙古國外債總規模持續走高,財政還款壓力長期處於較高位置。截至2025年2月底,穆迪、標普、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對蒙古國主權外幣長期債務評級分別為B3、B+、B+,均為投機級。世界銀行、IMF等國際組織多次對蒙古國債務做出風險提示。在過去三年中,蒙古國外債償付壓力有所減輕。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國在疫情前後存在對華主權債務違約記錄,且規模較高。
政治風險方面,一是政治連續性和穩定性較差。蒙古國實行一院制議會,每四年政府換屆都要對上屆政府未實施的議案進行重新審議,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帶來了較大的政策風險。同時,蒙古國《關於外國投資戰略意義領域協調法》將礦產、銀行、通訊等行業劃入“戰略領域”,並規定涉及戰略領域企業的外國投資佔比超過49%時,需要由政府交由議會討論決定,對外商投資的紙面門檻和監管力度較高。實踐中,為了獲得政府准許,官商勾連的腐敗情況時有發生。二是蒙古國記憶體在社會治安隱患。國內各黨派之間權力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2025年1月,在野黨蒙古自由黨因不滿執政黨蒙古人民黨的施政,指責現任政府腐敗無能,組織了3000名民眾在首都烏蘭巴托市中心進行大規模示威,引起小規模暴力衝突。三是中國面臨與其他經濟體競爭和“排華”思潮的壓力。蒙古國與我國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外交緊密度較低。蒙古國“第三鄰國構想”在強調與中俄兩大鄰國平衡的同時,演化至泛指包括援蒙日韓、美西方等。隨著蒙古國加入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中國在發展同蒙古國的關係上面臨了更多的戰略性壓力。此外,由於歷史原因,蒙古國擔心與中國走得太近會再次失去獨立地位,這種恐懼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中企參與的能礦、基建等投資專案存在環保意識不足、對當地居民風俗不夠熟悉等問題,使部分蒙古國人存在對中國敵視心理。蒙古國內針對華人的治安案件仍時有發生。


二、中蒙合作現狀
2.1 中蒙合作政策
中蒙經貿合作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總體思路順利開展。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得到蒙方積極響應,雙方已就加快對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蒙古國“發展之路”戰略達成重要共識,為雙方經貿合作不斷創造新機遇。近十年間,中方國家層面和省級行政層面對蒙合作政策主要圍繞能源礦產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及農貿展開。

2.2 中蒙貿易投資關係
得益於中蒙雙邊經濟結構互補,中蒙雙邊貿易規模整體呈增長態勢。在蒙古統計口徑下,中國是蒙古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其中,在出口方面,蒙古對中國出口呈現規模波動大且市場依賴度高(對中國出口總值與其對全球出口總值的比重)的特徵。資料顯示,蒙古對中國出口規模由2013年的37.0億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05.9億美元,整體呈增長態勢。其中,受全球疫情影響,2020年蒙古對中國出口同比下降18.9%至54.9億美元,同期對中國出口依賴度由2018年的92.8%下降至2020年的72.5%;2021—2022年,隨著全球疫情影響減弱,蒙古對中國出口規模恢復增長,出口增速連續兩年接近39.0%,同期對中國出口市場依賴度由2020年的72.5%上升至2022年的84.3%。在進口方面,蒙古自中國進口規模在波動中增長,由2013年的17.9億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30.4億美元,對中國進口市場依賴度則由2013年的23.1%波動上升至2021年的36.4%,隨後小幅回落至2022年的34.8%。

在中國統計口徑下,近年來中國對蒙古出口市場依賴度(中國對蒙古出口與中國對全球出口的比重)和進口市場依賴度(中國自蒙古進口和中國自全球進口的比重)均有抬升。在出口方面,2013年以來,中國對蒙古出口市場依賴度先下降後上升,先由2013年的0.11%下降至2016年的0.05%,隨後波動回升至2024年的0.13%;在進口方面,中國自蒙古進口市場依賴度波動上行,由2013年的0.18%上行至2024年的0.53%。

分產品結構看,中國對蒙古出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而自蒙古進口以工業原材料為主。從中國對蒙古出口產品結構看,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車輛及其零件、附件(但鐵道及電車道車輛除外)為中國對蒙古前兩大出口產品,2024年二者佔中國對蒙古出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0.9%和18.5%。從中國自蒙古進口產品結構看,中國自蒙古進口以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蒸餾產品等為主,2024年該產品進口占中國自蒙古進口總值的比重為63.4%。其中,礦物燃料中又以煤炭進口為主,蒙古為中國第一大煤炭進口來源地,2024年自蒙古煤炭進口量佔中國煤炭進口量的比重高達15.2%。

從直接投資看,近年來蒙古實際利用外資規模整體維持擴張態勢,截至2024年6月,蒙古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為323.5億美元。其中,中國僅次於歐盟為蒙古第二大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24年6月,中國對蒙古直接投資規模為53.7億美元,佔同期蒙古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的比重為16.6%。分行業看,中國對蒙古直接投資以採礦業為主。1990年至2023年,中國對蒙古的直接投資達63億美元,佔該國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4%;其中,68%投向採礦業,21%投向貿易和服務業,6%投向建築業[1]。

2.3 中國對蒙承建專案
中國對蒙承建專案超過半數在首都烏蘭巴托和主要省會城市,專案包括礦產開採和儲存、礦區道路、水電和風電、建築專案等。蒙古國中央財政和各級政府出資的專案由各主管部門公開發布招標資訊進行招標;公司、企業、個人專案既可透過公開招標進行,也可透過內部關係網路介紹方式進行,中小型非政府專案往往透過非公開關係介紹達成。

三、業務建議
一是把握中蒙貿易增長機遇,為中蒙貿易企業提供貿易支付便利,包括本外幣跨境結算“一站式”便利化服務、拓展國際信用證和進出口押匯服務等業務;為中蒙延邊中小企業開發農業農產品專項信貸,支援其在跨境貿易中的資金需求。
二是服務中資企業對蒙古直接投資的融資需求,為中資企業“走出去”提供資金支援,可重點關注中資企業在蒙古礦產、基建、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專案,積極參與專案融資、國際銀團等業務。
三是提升邊境縣的金融科技服務水平,推進移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等線上平臺建設,為邊境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四是拓展與蒙古國境內銀行的戰略合作,鋪設境外代理行網路,共同開發和推廣兩國跨境業務;適時拓展蒙古圖格里克現金及匯兌業務。
注:
[1]資料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蒙古國工商會會長都仁:中國發展讓蒙古直接受益,中國越強大我們就越強大”,2024-09-29,[2025-02-26],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09-24/doc-incqhiqm4477261.shtml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