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人 DAZI ,來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稱巴州)。他怎麼也沒想到,來武漢工作一年,才加了 6 個蒙古人的微信,還都相識於他辦的蒙古袍派對。

巴州位於新疆東南部,是一個人口 100 多萬的城市,民族分佈複雜,蒙古族、維吾爾族、漢族等都生活在這裡。在 DAZI 印象裡,老家有很多 “蒙吧” ,是放蒙古歌、提供蒙古酒的酒吧的統稱。
蒙吧的主力軍是 70 後、 80 後,“ 9 點開門, 10 點舞池裡就全是人了。”DAZI 和他哥們兒高中時常坐在蒙吧看長輩載歌載舞。有一回,他看到了以嚴肅著稱的小學老師,男老師跟著蘇聯味的音樂,忘情投入地跳國標。
後來 DAZI 求學與工作一路向南,先是成都,再是武漢。他大學時做過電話推銷員、群演等,曾在法制宣傳片中飾演一個戒毒人員,“我爸媽現在都不知道”,後來在院吧俱樂部兼職,做到了店長。

離家越遠,聽到鄉音越是有血脈覺醒之意。在地下文化茂盛的成都, DAZI 曾就讀於西南民族大學。每逢週末,麼哈酒吧擠滿了非洲客人和西南民大里藏、彝、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學子;2022 年,蒙古人開的元素音樂基地酒吧,迅速成為了 DAZI 和蒙古族朋友們參加完祖魯節後 after party 的第一站。

對於 DAZI 來說,尋找蒙古族並不是他重新整理城市地圖的最佳方式,他更關注 Underground 俱樂部。“我們從小接受漢語教育,蒙、漢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大。而且一個 Techno 俱樂部比蒙古族俱樂部更好找”。
蒙古袍,在家鄉不覺得稀奇,在外幾年卻越來越想。他懷念一到暑假就和男孩子們結伴去草原牧場玩的日子,騎著馬或摩托車,在牛羊與溪流之間探索。沒有經濟的壓力,沒有工作的煩惱。只有男孩和馬。
2024 年, DAZI 隨女朋友來武漢,這座九省通衢的朋克之都至少有十家蒙古主題餐廳,高密度的鋼鐵森林下,蒙古包包廂內就有藝人表演蒙古傳統音樂;2024 年 9 月,錫林郭勒草原那達慕首次走出內蒙古,第一站就在武漢的蒙古風情木蘭草原風景區;甚至在湖北恩施的深山裡,有一個三家臺蒙古村,多次受到省級媒體報道。這說明楚地市民對蒙古文化不僅抱有好奇心,還會用真金白銀和注意力支援。
但是就像各類傳統文化對年輕人逐漸失去吸引力一樣,像 DAZI 這樣蒙古族年輕人對見慣了的景區式表演形式不太感興趣。


一次蒙古袍的文藝復興

蒙古袍派對並不是一個新鮮產物。在蒙古國,每年的7月9日是全國服裝日,舉辦目的一是讓年輕人多穿民族服飾,二是多招攬遊客。在中國內蒙古的一些club裡,天天都可以是蒙古袍派對。2024 年底,上海、北京、吉林等地的一些有音樂酒水的場所也紛紛辦起蒙古袍派對。
一月的一個週六晚上,武漢中心醫院對面的 TUTUTU 門前擺放著蘇魯錠,藍色的哈達纏在門把手上,代表著歡迎。穿著蒙古袍的紅城姑娘 “鷹” 正在演奏託布秀爾。幾桌蒙古人散落在舞池兩邊。
TUTUTU 開業不到兩年,主理人是一對夫妻。這裡的音樂場景風格豐富,來自外蒙古的 DJ BODIKHUU和 DJ SHYMAN 上個月在這放過歌。

10 點整,蒙古袍派對的發起人 DAZI 走上擺放遊牧裝置的打碟臺前。他戴著一個布里亞特的帽子,外面身著右衽的短衫、灰色花紋。
一段大自然的歌唱將目光引向打碟臺。呼麥、口絃琴開啟了派對,口腔的共振藉著 MIC 傳播到方廳裡,聲壓使 raver 們繃緊了神經。草原的馬蹄聲、山河、溪流緩緩入場,他想讓大家先進入角色,此時不是在華中的長江邊,而是在草原上。
呼麥結束,他看向場上和女友一塊來的白人小夥:“歐洲的朋友聽到呼麥不要害怕啊。”可惜小夥不懂中文。

打碟臺邊是一匹黑色的駿馬,皮質馬鞍分立兩側,草原的聲音似乎賦予了它靈魂,在炫光下緩緩而動,我們如同在帳前狂歡,體驗著部落的冷與熱。現場讓我想到,我在武漢見過一次草原,四處無人,郊區溼地邊草原上有一匹棕色的駿馬,高架橋上有貨車經過。

歌詞是聽不懂的,但是節奏完全可以跟著蹦。電流音進入馬頭琴,口絃琴裡是合成器,取樣蒙古語歌,配合低沉嗓音;此刻蒙古樂與 techno 的適配性已不言而喻。
直到《酒歌》讓現場達到了真正的高潮,酒保表演吹瓶噴火,噴出來的火蔓延到他的臉上,音樂為他而停下。還好對面就是醫院急診科,那天晚上沒看到他回來。

蒙古族朋友們並不急著跳舞,只是坐在桌邊喝酒聊天。我問為啥不跳,他們笑笑不語。仔細一看他們喝的是雞尾酒,勁兒根本不夠。後來歌放了一半,他們才起身走向舞池,跟著音樂晃動起來。小小的舞池最多隻能站站三排人,但這並不影響兩位蒙古族姑娘迎面而舞,她們上身甩手,聳動肩膀,下身則有節奏的擺動,穿著蒙古袍的她們就像踏在草原上。
後來我問 DJ DAZI,蒙古族人是不是都很擅長音樂和舞蹈。他說根據身邊的觀察樣本來看,應該是的,可能爸媽不愛好音樂舞蹈,身邊的親戚總有一個會蒙古長調或者會跳舞,自然就多會了幾個動作和歌曲。



聽現場的朋友聊聊他們的袍子

在場的蒙古人互不相識,因為派對才第一次見面。我輪著桌遷徙,馬奶酒還沒喝完,朋友已經交了一半。

馬奶酒(有馬奶、伏特加、牛肉乾等)

呼和博日古德

她是科爾沁部落的蒙古族,在武漢上大學,受邀到場演奏託布秀爾。那天她穿了一件傳統巴爾虎蒙古袍。700 元拿下。我摸了摸,棉的。她還要穿一件羽絨服擋武漢的風。
她介紹: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部落的袍子,雖然不是我的部落的。我這個人挺老古董的,穿袍子就比較傾向於最傳統的款式,帽子也是比較傳統的,特點就是女生的側邊會垂下來一邊,男生就是在後面垂下來。
我這套衣服也是一個科爾沁人做的,有很多巴爾虎服飾的細節其實沒有處理的很好。在蒙古的一條街上,考察了 11 家店鋪,我這套巴爾虎袍子,如果真的到呼倫貝爾市的陳巴爾虎旗或者新巴爾虎旗,找傳統手工藝人(甚至是非遺傳承人)做的話,得上千元。

格日勒圖

他是一位來自東北的滿族人。平時在鐵路上工作,收集傳統袍子是愛好。他一共有 12 件袍子,最貴的是烏珠穆沁部落的,花了 4850 塊,上面鏽的禮器的花紋代表吉祥。當天現場他還帶了布里亞特的帽子和滿族的帽子,裝飾吧檯上的馬。
格日勒圖那天穿了一件最新定做的巴爾虎袍子,來自呼倫貝爾,據他科普,和蒙古袍不同的是,滿族部落的服飾基本是統一的,他最愛的一件是冬暖常服袍,面料銜棉,內裡全兔皮,適合在北方冬天穿。他穿著這件衣服去騎馬,十一去承德的壩上穿著,一點也不冷,嘎嘎抗風。

桑爾娜

月亮和 DAZI 一樣都是新疆的蒙古族人。去年月亮結婚了,在武漢有一個自己的紋身和陶藝工作室。
當天她穿了一件隆重場合才會穿去的上衣,在她上初中時就擁有了,繡有美妙的花紋。
“我們想和婚禮當天的晨袍做一個 call back 。所以我們兩個都選擇了禮帽,都選擇了三股辮,比較蒙古族的風格代表吧。乾淨利落一些。”

月亮的結婚照
在她小時候,每年跳兩個廣播體操,一個雄鷹起飛,一個是蒙古舞的。她教我了兩種抖肩膀的舞步,第一種是前後抖肩膀,第二種是左右。

牧仁

第一次看到牧仁,你絕對不會相信他不是蒙古族人。他實際上來自甘肅,後來在內蒙古學習民族舞蹈,現在是一名專業的舞蹈演員。
他是一個演員,我對他有一件定做的蒙古服飾完全不意外。他穿了一件藍色的綢子面料的短衣,下身搭配一條長褲。這件短衣摸起來很有份量。
牧仁在現場並沒有急著進入舞池,直到後來和一個穿蒙古族雨衣的朋友一起對跳。我抓住這個機會,從他那兒學會了幾個蒙古舞的腳步動作。

oyungerel
她是從內蒙古來武漢學習的醫生,因為蒙古袍派對第一次進入這樣的音樂場景。而且她是在場唯一一個穿改良款式蒙古袍的人。一件純白的袍子。挺拔而堅硬,散射著一些金屬的線。
我問她為什麼穿這件,她說她來武漢就帶了這一件朋友買給她的小香風蒙古袍成衣,適合日常穿著。在節日或更隆重的場合,她們會穿上定做的光亮的蒙古袍,華麗的絲綢材質製成,也分不同季節與場合。
比起電子樂,她更喜歡傳統民歌。在播放蒙古情歌 《Sanasan Setgel》 時,烏雲用蒙語專用音樂 APP egshig 聽歌識曲,找出來這首歌來安利。

在派對之後,我和DAZI一起聊了聊

BIE:當初是怎麼有辦蒙古袍派對的想法的?
DAZI:我的工作不是特別忙,平時我在公司樓道練呼麥,差點把同事嚇到。雙休時嘗試製作一些 DEMO 。
派對算是為愛發電,想為在外的蒙古族人提供一個穿蒙古袍的使用場景。我們設定了門票,但是賣得不是很火爆,只賣了 12 張,我本來以為會有 20 張。
我在武漢沒有人脈,但我知道有中南民族大學,肯定有少數民族學生。但是那天只來了一個華中農業大學的學生,如果早一點定下來,大學生不會那麼早回家或者準備期末考試了。
一開始我想讓大家坐著聊天,多休息會,後面會更有力氣加入到舞池中。放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歌,非少數民族或者少數民族都可能聽過的,像杭蓋樂隊等,我還設想了一個大合唱時刻,結果沒人跟著唱。
我是一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派對可以說達到了預期的 30% 吧。

你家裡的蒙古族人怎麼看你辦這個派對?
我爸媽都覺得,牛逼。
媽媽是畜牧站的獸醫,爸爸是軍人。我媽媽是一個很棒的蒙古女中音歌手, 90 年代的時候經常在博斯騰大酒店獻唱,《朋友的心》是她最喜歡的。我童年的時候常聽她在廚房邊做飯邊唱蒙古長調。


DAZI的童年照片
興起的蒙古袍派對是否也反映了某種本地文化對“全球化娛樂潮流”的應對?它是對全球化的融入還是一種 “符號式的抵抗” ?
我認為是符號式的抵抗吧。
我愛世界各國的音樂。我從小就聽阿姆,後來把他紋到了身上。不過我紋的時候 120 斤,現在 160 斤,有些看不出來了。
只不過目前很多地方的俱樂部同質化很嚴重,我希望用民族音樂去對抗這種同質化,融入世界音樂,並保留本民族的元素。我在蒙古袍派對放了很多這樣的歌曲,現場有一些喜歡傳統民歌的,也有喜歡聽世界音樂的朋友,都感覺內心被觸動了。
對於很多年紀大的人來說,只要聽到歌裡有呼麥、有馬頭琴的聲音,他們就很喜歡;年輕一代,也更接受電子樂改編。
蒙古朋友對蒙古袍的設計有原教旨主義的執著嗎?
以我的家鄉舉例。我是衛拉特蒙古人,我們有四個部落,每個部落都穿一樣的蒙古袍。而其他部落的人,比如說電視劇裡的布里亞特人,穿得和我們不一樣,時間長了就認得了。
其實我的族人對於新式蒙古袍很歡迎,我也很支援不同民族的朋友穿蒙古袍。派對上我非常感動。有一個漢族女孩朋友,聽我說要辦一個蒙古袍派對,她說哎不錯,然後她就去鹹魚找好看的女生袍子,專門買了一套蒙古袍參加派對,還有非常漂亮的頭飾。
你怎麼構思蒙古袍派對的 set?
我會呼麥,歌曲中呼麥的時候,我把聲音適當的壓低,讓大家既能聽到歌裡面呼麥,又讓大家覺得,這不是一場純粹的 Djing ,而是伴有現場合奏的 Live 。
我也現場表演了口絃琴。我比較喜歡它綿長的音色,彈撥一下會像彈簧一樣,像一個平靜的湖面泛起漣漪。呼麥也是,它們都像蒙古長調一樣,不是架子鼓那樣,敲一下,叮就是叮,咚就是咚。我們希望給大家塑造綿長、遼闊的音樂環境。
我選擇了一些 TAIGA 樂隊原生態的音樂,用效果器和 DJ 的技巧,把這首歌一下子切到一個偏前衛的、實驗民族音樂的設定裡面,想聽到“民族音樂原來還可以這樣做”的聲音。
其實也是在做音樂教育,在給以前的自己放歌聽。

為什麼你當天選擇短褂,我會期待你可能會穿著蒙古袍?
我本來有一件袍子,但是在朋友家。
我想碰運氣,看當天有沒有會有朋友會帶額外的衣服來展示,我去借用下。正好滿族兄弟帶了件短的,就穿到帽衫外面了。
跟我們介紹一下你自己的廠牌 SAYAN BEATS 吧。
Sayan 其實是薩彥嶺,蒙古高原上的一座山,也是中亞的少數民族的發祥地,類似於長江黃河一樣的地位,孕育了很多少數民族,比如塔塔爾族、塔吉克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
圖瓦的藝術家、蒙古的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說到薩彥嶺這個地方,比如“薩彥嶺,我可愛的故鄉”。太常見了,我無法忽略它,就像你聽到蒙古你會想到草原一樣。
廠牌大部分是我在運作,會有一些流動成員加入,希望廠牌可以像一個雲 cloud 一樣,每個人都來上傳自己的音樂,比如在東湖邊那樣的地方演一場,最後大家一起把廠牌豐富起來。

你覺得武漢的地下 club 的氛圍怎麼樣?
我來武漢時間不長,目前說實話,只去了 TUTUTU 和 WUHAN PRISON。
PRISON 是一個老牌子,我發現曾有很多國內非常優秀的樂隊,在不那麼知名的時候,都在這演出過。
武漢太大了,被江分成了兩半,去哪都是十幾公里起步,一晚上只能去一個派對,流動性不是很強。我現在準備組一個雷鬼樂隊,我住光谷,排練的地方在黃陂區,距離 40 多公里。我們每週排練一次,晚上就住黃陂。
我在成都的時候,club 都聚集在一片,週末到處都是 party ,去完這家去另一家。我從院吧到 TAG 也就 200 多米,從 jah 家吧到野生童話天台騎共享單車也是 3.3 公里。一下子從一個地下場景茂盛的一個城市到武漢,我感覺有點落差,也激勵我辦更好玩的派對。

DAZI的舊照
推薦幾個蒙古音樂人吧。
TAIGA 樂隊、熱地樂隊、走馬電臺、Howie Lee、巴彥達萊、otyken 樂團(他們是由楚利姆人組成的一支樂團,楚利姆語,也叫楚利姆-突厥語,是楚利姆人的一種極度瀕危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不超過 30 人)。
//作者:皮皮
//編輯:caicai
//設計:Idril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圖中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其餘來自皮皮拍攝
如果你想給我們投稿,或者想了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稿件,請點選下方圖片跳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