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國反美抵制行動升級:這些美國品牌在法國最具影響力

巴黎3月11日(小新)近日,法國社交網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呼籲抵制美國商品的聲音,尤其針對那些曾為特朗普競選提供資金的企業,如Airbnb、PayPal、Tesla和Amazon。此外,Facebook上還湧現出專門倡導“抵制美國,購買法國及歐洲商品”的群組,例如法國北部農民愛德華·魯塞(Édouard Roussez)建立的“抵制美國:購買法國和歐洲產品”群組,目前已有近1.9萬名成員。
此次抵制行動的目標是在經濟層面上施壓,以應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其針對歐洲的貿易戰。然而,類似的公民行動往往收效甚微,畢竟美國企業在法國經濟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法國市場,美國企業深度滲透到各個行業,特別是在食品、消費品和科技領域。以下是法國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品牌和企業:
1. 快消品巨頭:可口可樂、寶潔、億滋國際、瑪氏、百事可樂
可口可樂(Coca-Cola):可口可樂公司在法國的年營業額約為 23億歐元,旗下品牌包括可口可樂(Coca-Cola)、芬達(Fanta)、雪碧(Sprite)、Tropico、Fuzetea和Minute Maid等。
寶潔(Procter & Gamble,P&G):作為全球日化用品巨頭,P&G 在法國市場的年銷售額達 20億歐元。其旗下品牌包括:
  • 洗護用品:海飛絲(Head & Shoulders)、潘婷(Pantene)
  • 家居清潔:汰漬(Ariel)、碧浪(Dash)、Mr Propre(妙管家)
  • 女性護理:Always、Tampax
  • 剃鬚刀及個護:吉列(Gillette)、博朗(Braun)

億滋國際(Mondelez):
該公司是法國食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年營業額達 17.5億歐元。旗下品牌包括:
  • 零食及餅乾:奧利奧(Oreo)、盧(LU,包含Petit Beurre、Prince等)、妙卡(Milka)、好時(Toblerone)
  • 糖果及巧克力:吉百利(Cadbury)、達能(Daim)
  • 奶製品:Philadelphia乳酪

瑪氏(Mars):
該集團的年銷售額約為 17.5億歐元,主要業務包括:
  • 糖果:士力架(Snickers)、M&M's、Twix、Bounty、彩虹糖(Skittles)
  • 寵物食品:皇家(Royal Canin)、偉嘉(Whiskas)、寶路(Pedigree)

百事可樂(PepsiCo):
百事可樂在法國不僅經營碳酸飲料(Pepsi、7Up),還涉及多個品類:
  • 零食:樂事(Lay’s)、多力多滋(Doritos)、奇多(Cheetos)
  • 飲品:立頓(Lipton Ice Tea)、桂格燕麥(Quaker)
  • 健康食品:Alvalle冷湯

2. 科技與網際網路巨頭:蘋果、微軟、亞馬遜、Netflix、Meta
蘋果(Apple):蘋果是法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科技品牌之一,年銷售額超過 50億歐元。
微軟(Microsoft):作為辦公軟體和雲計算的領導者,微軟在法國的年收入約 50億歐元。
亞馬遜(Amazon):亞馬遜法國的年營業額在 10.5億歐元左右,並在全國範圍內設有多個配送中心,僱傭 2.2萬名員工。
網飛(Netflix):該流媒體平臺在法國的年收入達 15億歐元,擁有數百萬訂閱使用者。
Meta(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Meta在法國的收入接近 10億歐元,其社交媒體平臺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極大。
3. 餐飲行業:麥當勞(McDonald's)
麥當勞在法國的業務量驚人,年營業額約 60億歐元,並與 2.8萬名法國農民合作採購食材,如小麥、牛肉和蔬菜。此外,法國市場上超過 90%的麥當勞門店是由本土特許經營商管理的。
儘管抵制美國品牌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實際上,許多美國公司在法國本土生產,並僱傭了大量法國員工。例如:
  • M&M’s 糖果 在阿爾薩斯(Haguenau)工廠生產
  • PepsiCo 在盧瓦爾(Saint-Alban-les-Eaux)進行灌裝
  • 寶潔(P&G) 的洗衣粉在亞眠(Amiens)工廠製造
  • 亞馬遜(Amazon) 在法國設有超過30個配送中心,僱傭 2.2萬名員工

此外,僅在法蘭西島地區,就有 20萬名法國人受僱於美國資本企業,而在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Auvergne-Rhône-Alpes),這一數字也高達 4-5萬。
從現實角度來看,完全抵制美國品牌在法國並不現實,因為許多產品已深深融入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並且這些企業也為法國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美國企業在法國直接或間接創造了40萬多個就業崗位,其中 40%來自工業部門。
儘管部分消費者希望透過經濟手段抵制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但這樣做很可能會對法國本地的就業和經濟造成影響。因此,抵制美國品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存爭議,未來是否會產生實質性影響,還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