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全面修復北方海岸線

點選藍字關注我們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林間草木聲
編輯|板栗、辜漢膺
提及“濱海城市”,你會想到哪些?
如果我們在地圖上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人們印象中的“濱海城市”,主城區並不靠海。他們大多位於沿河流或河口(上海,寧波),因此稱其為“沿海城市”更加準確。
濱海城市,其實是指中心城區濱海而建的城市,他們是海洋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擁有2.6億人口,佔全國四分之一GDP的北方黃渤海沿岸是全國“濱海城市”(大連、秦皇島、煙臺、威海、青島、日照等)相當集中一片的區域。這些城市依託豐富的資源、優質的港口和秀麗的沙灘,吸引著各方商賈和旅客,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強大“引擎”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與大擴張過程中,這些海濱城市也有自己的煩惱:城市中心位於海邊,想要擴張發展的話,不能像平原城市一樣往四周“攤大餅”,只能沿著海岸線擴充套件
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問題慢慢顯露出來。
“靠海吃海”,無序生長
臨近大海,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極其有利的條件。對工業來說,海運能夠使工廠更加便捷的運輸原材料和製成品;對水產養殖業來說,更是得天獨厚。於是,人們開始“靠海吃海”,在海岸帶大量興建各類工廠、大力發展養殖業。一時間,海岸線上廠房和養殖塘林立。
人類活動顯著地改變了海岸的樣貌

(圖:圖蟲創意)▼
可代價是什麼呢?
無序擴張破壞了海岸帶的自然形態,自然的岸線被硬質的水泥護岸代替,濱海溼地被養殖池塘“佔領”,岸線和溼地秀美的風景不復存在,海岸帶的生態功能也逐步退化甚至喪失
除此之外,排放的汙也對近海水質產生嚴重影響:北方的渤海、黃海位於大陸架上,遠離大洋,水深較淺,自潔能力較弱,一旦汙染物過多,近海水質就會明顯變差,嚴重的還會影響海產品的質量。
渤海赤潮
(圖:壹圖網)▼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老一代人記憶中可以隨意玩耍的海邊,開始漸漸變了樣:自然海岸連年萎縮,變成了養殖廠、小碼頭和垃圾堆;以前從海里撈起來就敢吃的海帶,現在就算有也避之不及。
隨著生態文明意識的進步,國家和民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高,人們真正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碧海銀灘也可以轉化成金山銀山,各地海岸都開始進行系統化的保護修復工作
生態監測,把脈問診
自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系統性的認知都必不可少。建設生態文明,就應當先了解自然的規律。尤其生態修復是一個涉及多部門、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活”,如果對生態系統瞭解不深入,制定的修復措施不科學,可能適得其反。
開展生態修復的第一步,就是充分的瞭解生態系統。瞭解的最主要手段就是生態監測。透過監測獲取生態系統資料,分析海岸帶生態系統分佈格局,掌握典型生態系統現狀和演變趨勢,充分了解生態系統問題。
生態監測▼
在此基礎上,對區域生態突出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修復措施,“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目的。
2019年起,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就開始對北海區海洋生態系統持續“把脈問診”。衛星遙感和現場核查相結合,完成海岸帶生態狀況核查,實現北海區海岸帶生態狀況資訊全覆蓋。
海洋生態系統監測是
結合了海陸空的多維立體觀測系統
同時設定8大類、36項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任務,持續開展監測調查,摸清北海區184條河口、68個典型生態系統現狀,逐步掌握典型生態系統家底和演變趨勢,有效分析診斷並應對海洋生態壓力及風險。
陸海統籌,系統規劃
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海岸帶地處海陸之間,地理位置特殊,兼具陸地和海洋雙重性質,對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這一特殊地帶的治理開發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漁業水產、自然資源、城鄉建設和環保等多個部門和領域。
要幹好這個系統工程,就需要一個全面、系統的規劃,指導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系統性保護修復格局
因此,國家先後制定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行動計劃》。
同時,各省、市在此基礎上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形成了全方位、全領域、一體化的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體系。在這些重大規劃制定的參與者中,都有北海局的身影。
我國北方海岸線綿長,各個地區生態系統型別多樣,面臨著不同的生態問題。哪裡的生態環境惡化嚴重,需要先修復?哪裡生態受損不嚴重,可以逐步自然恢復?
為解決這一問題,北海局創新提出生態保護修復優先區選劃方法,基於生態系統損害程度、生態區位重要性(稀有性)、生態修復迫切性、修復效益和成本壓力提出優先修復區域
唐山灣透過海洋牧場、退養還灘、岸線整治後
成為了海上的天然動植物園
唐山灣國際旅遊島菩提島自然保護區 圖:壹圖網)▼
為推進陸海統籌,河海聯動,以提升海灣生態修復的系統性,北海局以海灣為基本單元,系統分析了北海區全部海灣的生態系統現狀、主要生態問題、開發利用現狀和生態保護修復需求,“一灣一策”提出海灣生態保護修復建議。
這些研究為北方沿海城市系統科學開展海洋生態修復、謀劃未來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全程監管,保駕護航
生態系統的修復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必須久久為功。一個生態修復專案,從開始到結束,每一步都需要開展大量的工作去保障修復成效。
在修復專案開始前,需要對修復區域進行生態本底調查,對生態系統“把脈問診”摸清主要生態問題,同時開展適宜性評估,基於自然規律制定精準、適宜的修復措施。否則不當的修復措施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損害。
得先找到病症,對症下藥
(海岸帶調查 圖:自然資源部北海局)▼
在修復專案實施過程中,要開展全過程的生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調整保護修復的策略和具體措施,對專案實施進行“適應性管理”,保障修復能夠準確、有效的改善區域生態問題。
在生態修復專案完工後,還需要持續維護,才能發揮長期效益。這是因為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修復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修復成效的評估還需要長期監測去獲取資料。
這就需要對整個修復過程開展全過程的監督指導。北海局總結生態修復專案管理先行先試經驗,形成涉及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實施、驗收、生態監測和成效評估、後期管護、後評價和綜合成效評估全過程的監管體系,保障專案設計的科學性、實施的規範性、管護的有效性、成效的持續性。
全面修復,成效明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北方的海岸帶正在全面修復。2019年至2023年,北海區沿海省市共實施89箇中央財政資金支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累計修復濱海溼地2.8萬餘公頃、修復岸線300餘千米,促進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不斷提升,海岸帶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鞏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日漸顯現。
青島西海岸,人們整治拆除養殖池塘近一千公頃,打造了金沙灘、銀沙灘、靈山島、鳳凰島、唐島灣等眾多海灘海島。海島生態修復為發展環島觀光、休閒垂釣、海島民宿等休閒度假文旅產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構建了“人島和諧”的新格局。
青島西海岸風光
(圖:圖蟲創意)▼
北戴河,人們總結出獨特的“覆植沙丘+灘肩補沙+水下沙壩+生態潛堤”岬灣砂質海灘生態修復模式。選用本地鄉土植物構建生態廊道6千米,修復濱海溼地面積230公頃,“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修復後的砂質海灘再次得到遊客們喜愛。
北戴河溼地鴿子窩公園
(圖:圖蟲創意)▼
日照市海岸帶,生態修復不僅近岸海水水質大幅好轉,原先船舶往來的海域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海龜、白海豚等海洋生物重新頻繁出現。在北部海岸帶,多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頻繁出現。
日照太公島
(圖:圖蟲創意)▼
去年,青島西海岸、山東日照和秦皇島北戴河的修復案例入選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這是對北方沿海各省市和北海局長期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肯定。修復過的海灘上,市民和遊客在此觀光遊玩,城市風貌煥然一新,同時拉動了多種產業的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又一次得到了實證。北方過去美麗的濱海城市,已經慢慢迴歸。
2022年以來,北海區累計17個案例入選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和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充分體現了北海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渤海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①遼寧省營口市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生態修復專案
②遼寧省大連市復州灣生態修復專案
③河北省秦皇島岸線整治修復專案
④河北省唐山市灤南溼地生態修復專案
⑤天津港保稅區臨港溼地二期生態修復專案
⑥天津永定新河左岸濱海溼地生態修復專案
⑦山東省東營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專案
⑧山東省濰坊市引導社會資金實施“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專案
2023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①錦州市大淩河口生態修復
②南大港溼地生態保護修復
③秦皇島市七里海潟湖溼地生態修復
④日照退港還海建設美麗“金海岸”
2023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
①山東東營市黃河口以南濱海鹽沼生態減災案例
②天津市中新生態城河口生態減災案例
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①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②山東省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③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
一條環境優美的海岸帶,將是人們日常休憩放鬆、徒步觀光的好去處,也是城市發展質量的代表。高質量的發展,從來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反義詞。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絕非一時之功。同時,在雙碳時代的大背景下,對海洋生態環境工作的要求也會更加細緻和全面。
行百里者半九十,未來,北海局將進一步運用新一代遙感、大資料與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賦能海岸和近海環境保護工作。透過管理能力上的最佳化,來塑造環境更美、體驗更舒適的北方海岸線。
綠水青山,還在路上。美麗海岸線,由我們共同守護。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地球知識局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下方標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