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知識局
文字 | 於婷瑋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果
2025年2月,一則來自南極中山站的影片引起關注:
我國科學家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監測到一次劇烈的冰山海嘯,波浪高達1米以上。愈加頻繁的海水異常振盪背後,是南極冰川的消融和崩解速度正急劇加快。而這,並非孤例——
澳大利亞大堡礁遭遇大規模珊瑚白化
環繞南極洲的海冰連續第三年接近歷史最低水平
全球海洋不斷重新整理變暖紀錄
去年104個國家出現有史以來最高溫……
氣候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在人類文明與氣候變化的賽跑中,海洋生態系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各國政要為減排目標爭執不下之時,自然界的古老智慧早已默默編織著地球的“碳中和密碼”。
“以一抵百”的柔弱海草
陽光透過澄澈的海水,灑在海草床上,斑駁的光影裡,是流動的綠洲。海草細長的葉片如絲帶般隨著水流輕柔擺動,小小的魚蝦在海草的莖葉間穿梭嬉戲,色彩斑斕的貝類則緊緊依附在海草根部,那些優雅的海龜也常常遊弋至此悠然覓食。
海草,地球上唯一一類完全適應海洋環境的開花植物,在幾百萬年前重新回到海洋後,便紮根海底,用堅韌的根和柔軟的葉在海底編織出綿延的“海底草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海草床。仲夏時節,漫步在黃渤海海域近岸,或許有機會邂逅那成片的海草床。
▼

一棵小小的海草,憑藉極為強悍的生命力,順應季節的更迭變換,追隨著潮汐的漲落起伏,連片大量繁衍。海草床不僅為無數海洋生物構築起賴以生存的家園,更是地球最強大的“固碳黑科技”之一,生態價值堪稱“以一抵百”:
海草床只覆蓋了0.1%的海底面積,卻儲存了全世界18%的海洋碳,固碳效率是熱帶雨林的35倍;
全球現存海草床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一年可吸收超過1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約3500萬輛汽車一年的尾氣碳排放量;
海草床是最高效的碳捕獲和碳封存系統之一▼

1平方米海草床透過光合作用,一天便可產生10升氧氣;
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床可以容納8萬條魚和1億個小型無脊椎動物,連瀕危的儒艮(美人魚原型)都靠它餵飽肚子。
北方的海草,有何不同?
在中國1.8萬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黃渤海沿岸獨特的海洋環境孕育了兩種與“海草”相關的奇觀:一是全球罕見的生態民居“海草房”,二是支撐海洋生命的“海底森林”——海草床。這兩種看似無關的形態,卻因同一種海洋植物緊密相連,成為海洋生態文明的獨特註腳。
在膠東半島的漁村海岸線上,灰褐色的海草房群落靜臥于山海之間。靠海吃海的膠東先民早在兩個世紀前就發現了海草的神奇之處,他們就地取材,挑選適合用於建造海草房的大葉藻(鰻草)等野生海草,將其收攏、曬乾,再運用當地獨有的苫蓋工藝把海草牢牢交織在一起,最終建造成冬抵寒潮、夏蔽酷暑的海草房。
山東威海榮成市海邊的海草房
(圖:圖蟲創意)▼

昔日,海草房承載著漁耕文明“向海借材”的生存智慧;而今,搖曳在碧波間的海草床,則見證了生態環境的變遷。
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並稱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與紅樹林、濱海鹽沼並稱為三大藍碳生態系統,但海草床的知名度卻遠遠不如紅樹林和珊瑚礁,就連居住在沿海的民眾都對其不太瞭解,常常把海草和海藻相混淆。
海草是高等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
而海藻是低等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

在我國,海草主要生長在山東、河北、遼寧、海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沿海地區。黃渤海海草床的主要優勢種群是鰻草和日本鰻草。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現存的海草床生態系統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的報告顯示,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已喪失了近30%的海草面積,全世界74種海草物種中至少有10種已經消失。
儘管國內沒有統一的海草床退化資料,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海草退化明顯也是公認的事實。根據文獻記載,中國北方沿岸海域歷史上曾經分佈有豐富的鰻草資源。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大規模的圍填海、港口建設、挖沙及破壞性的漁業捕撈等人類活動,嚴重危及海草的生存,海草適宜生境被破壞,海草床發生退化。
海草床不會說話,但它的存亡關乎每個人的未來。
拯救海草床: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海草床的退化形勢觸目驚心,曾經廣袤無邊的海草地毯,如今卻變得支離破碎。每消失一株海草,都是在向我們傳遞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危機訊號,警示我們不能再對海洋環境的破壞視而不見,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拯救這片海底的綠意。
該如何破局?
家底清則施策明。自2019年起,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在系統內率先開展渤海海草床生態系統監測,至2024年已擴充套件至黃渤海全域,聯合北海區沿海遼寧、河北、天津、山東各省市,對重點海域開展海草床預警監測,基本摸清了黃渤海海草資源的“家底”及其動態變化,為科學保護與精準修復提供了堅實的資料支援。
自然資源部北海生態中心進行海草床調查▼
預警體系築防線。北海局率先啟動了海草床生態系統預警評價工作,猶如給海草床裝上“心電圖監測儀”。牽頭制定了《海草床生態系統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試行)》,填補了我國海草床監測預警方法的空白。
修復工程見真章。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實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海草床作為重要的碳匯生態系統,其保護修復得到重點支援。
北海區大連、唐山、東營、威海等地7個海草床保護修復工程獲得中央財政資金,透過“海草三重療法”——植株移植搭建生態骨架、種子播種培育新生力量、生境改良最佳化成長環境,累計修復海草床面積1400餘公頃。曹妃甸實施了全國最大規模海草床人工修復,2020—2023年累計保護修復海草床936公頃;東營在黃河口透過植株移植、種子播種和底質改造等措施,修復海草床面積100公頃。
威海市構建“政府+平臺+企業”模式,積極吸引社會團體和社會資本參與海草床保護修復,累計修復海草床150公頃,榮成月湖海域修復後,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吸引大量大天鵝前來越冬,成為國際知名的“天鵝湖”。
青島灣的海草床▼

各地助力海草興。在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序中,北海區各地秉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的理念,持續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成功恢復海草生長適宜生境,海草床生態系統重現生機與活力。青島西海岸新區透過退養還溼,拆除600萬平方米養殖池,修復岸線130多公里,唐島灣現分佈面積306公頃的海草床,是山東最大連片鰻草海草床。濰坊在彌河口實施“斬草行動”,徹底清除侵佔海草床生境的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一年內日本鰻草海草床面積增58公頃,達367公頃。
科研平臺強根基。北海局攜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共同建設溫帶海草床研究的“科研前哨”——黃渤海溫帶海草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24年積累3萬餘條監測資料,並在黃河三角洲、威海榮成等地開展海草床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與海試工作,穩步推進海草苗種培育,為海草床生態修復注入蓬勃活力。
科研人員進行資料檢測▼

碳匯戰略開新局。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北海局組織開展北海區8個典型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初步構建藍碳本底資料庫,基本掌握碳儲量格局。探索開展海草床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量化新增海草床的固碳數量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
這些努力的背後,是中國用數年時間將海草床面積從瀕危邊緣拉回2.6萬多公頃的硬核實踐,是工作人員日日夜夜的科學監測與生態調查,是積累下來的數萬條真實資料。
2025年1月,自然資源部正式印發《海草床生態修復手冊》,科學有序推進和實施海草床保護與修復更進一步。
▼

看當下,是海草床欣欣向榮的生機。2024年,北海局在唐島灣發現分佈面積306公頃的海草床,這片“浮出水面”的較大面積海草床,使山東省海草床分佈面積增加100%,為山東省帶來巨大的碳儲量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也意味著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上擁有了更為堅實的自然基礎。
▼

看未來,更是一場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奮進征程。下一步,北海局將圍繞推動海草床生態系統全鏈條保護重點實施“四維攻堅”行動:
一築監測預警閉環,構建“空-天-海”立體監測網路,創新動態預警模型與適應性管理機制,打造守護海洋生態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二強生態監管矩陣,貫通保護修復全鏈條評估體系,加強用海用島管控,推廣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科學開展保護和修復,加強生態修復適應性管理,讓生態監管無死角、無盲區;
三拓藍碳價值通道,構建國際接軌碳匯計量體系,打通碳匯監測-核算-交易鏈條,為藍碳價值鋪設一條暢通無阻的黃金通道,讓藍碳在交易市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四創資本啟用模式,完善生態產品GEP核算標準,倡導“生態修復+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海洋生態保護與開發中。
海草隨潮汐起伏,它們不需要人類讚美,卻需要人類敬畏。3月1日是世界海草日,下次去海邊,不妨蹲下來看看那些隨波搖擺的海草,它們正默默守護著我們的海岸安全、生態安全。地球的可持續未來,就藏在這些搖曳的綠色希望裡。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