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星艦”取消第八次試飛任務;3D列印“水凝膠”有望用於載人火星任務丨商業航天大事記

商業航天大事記是創業邦推出的商業航天系列欄目,旨在為商業航天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精選商業航天大事件,投融資訊息等,記錄這個商業航天的大航海時代。
作者丨劉楊楠
編輯丨海腰

里程碑

螢火蟲號藍色幽靈飛船成功著陸月球表面
美國私人航天公司螢火蟲航空(Firefly Aerospace)宣佈,其“藍幽靈一號”(Blue Ghost Mission 1)月球著陸器已於2025年3月2日成功登陸月球表面。
“藍幽靈一號”攜帶了10種科學儀器,包括月球土壤分析儀、抗輻射計算機、測量月球表面熱流的鑽探裝置,以及用於研究地球磁場和月球塵埃的X射線成像儀等。這些儀器旨在為未來的人類登月任務提供關鍵資料支援。
此外,著陸器還計劃在月球日落期間研究月球塵埃的懸浮現象,這種現象首次由阿波羅宇航員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記錄,被稱為“神秘的月球地平線輝光”。
Rocket Lab重申2025年首次發射中子
Rocket Lab重申其Neutron火箭的首次發射計劃仍定於2025年進行,儘管此前有研究報告預測發射可能會推遲到2027年。公司管理層表示,儘管面臨一些挑戰,但Neutron火箭的開發進展順利,首次發射預計將在2025年下半年進行。
Neutron火箭是Rocket Lab開發的中型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旨在滿足政府和商業任務的中程發射需求。該火箭的首次發射計劃從位於弗吉尼亞州瓦洛普斯島的Rocket Lab 3號發射臺進行。此外,Neutron火箭已獲得多個發射合同,包括來自美國太空軍和NASA的合同。
Rocket Lab的創始人兼執行長彼得·貝克表示,Neutron火箭的開發和測試工作正在按計劃推進,儘管此前有技術挑戰和時間表調整,但公司對2025年的發射目標保持樂觀。
維珍銀河將於3月開始組裝第一架新型太空飛機
維珍銀河計劃於2025年3月在其位於鳳凰城附近的新工廠開始組裝第一架新型Delta級亞軌道太空飛機。
這架新型太空飛機預計將在2026年春季開始試飛,並於2026年中期開始商業飛行。新型太空飛機的設計壽命超過500次飛行,能夠實現每週兩次的任務頻率。
Isar Aerospace完成首枚Spectrum火箭的測試
德國初創公司Isar Aerospace已成功完成其首枚Spectrum火箭的測試,標誌著該公司向軌道發射邁出了重要一步。Spectrum火箭的首次測試飛行預計將在挪威安多亞太空港(Andøya Spaceport)進行,具體發射時間將取決於挪威民用航空管理局(NCAA)的許可。
2025年2月14日,Isar Aerospace成功完成了Spectrum火箭第一階段的30秒靜態點火測試,確認了火箭的飛行資格。火箭的第二階段已於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靜態點火測試並獲得飛行資格。
Isar Aerospace的首次測試飛行將標誌著歐洲大陸首次發射軌道級火箭。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Daniel Metzler表示:“我們幾乎準備好進行測試飛行,現在只需要許可證。”此外,公司已經在生產用於第二次和第三次飛行的火箭,首次飛行將為未來的任務提供寶貴的資料和經驗。

公司動態

SpaceX“星艦”取消第八次試飛任務
當地時間3月3日,SpaceX取消了原定於北京時間3月4日7:30進行的“星艦”第八次試飛任務。此次試飛在發射倒計時40秒時被叫停,原因是火箭系統核心飛船出現未說明的技術問題。
SpaceX發言人丹·霍特表示,公司尚未確定下一次發射的具體日期,但火箭可能最快在24小時內準備好再次發射。
此前,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了SpaceX的“星艦”(Starship)重型運載火箭第八次試飛的發射許可。
此次試飛原本是SpaceX在1月16日第七次試飛失敗後的首次發射。第七次試飛中,火箭第一級助推器成功實現發射塔回收,但第二級飛船在飛行過程中與地面失去聯絡,最終解體。
中國發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新增SuperView遙感星座
2025年2月27日15時08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四維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四維高景一號03、04星運行於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能夠提供超高解析度的可見光衛星資料,廣泛應用於自然資源調查、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災害應急等多個領域。
Kapta Space退出隱身模式,大膽制定太空目標跟蹤計劃
Kapta Space是一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太空技術初創公司,於2025年2月21日正式宣佈透過超表面天線技術實現天基目標跟蹤。
Kapta Space由Milton Perque(前Echodyne公司成員)和Adam Bily(曾在蘋果和Astranis任職)於2023年創立。該公司專注於開發基於超表面技術(metasurface technology)的天基雷達系統。
Kapta Space已獲得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由專注於超材料技術的MetaVC Partners領投,比爾·蓋茨支援的Entrada Ventures和Blue Collective也參與其中。此外,該公司還從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獲得了近180萬美元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究(SBIR)合同,用於開發天基雷達的電子導航天線。
3D列印“水凝膠”或將成為未來宇航員火星之旅的太空輻射防護罩
3D列印水凝膠技術正在成為未來太空探索中保護宇航員免受太空輻射的重要手段。比利時根特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基於3D列印的水凝膠防護罩,這種材料能夠有效吸收太空輻射,同時具備輕量化和定製化的優點。
目前,根特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完成了水凝膠在模擬太空環境中的穩定性測試,並計劃在2026年前實現規模化生產。未來,這種技術不僅有望應用於載人火星任務,還可能在無人飛行任務中作為航天器的輻射防護屏。
3D列印水凝膠技術的開發為太空輻射防護提供了一種創新且高效的解決方案,有望成為未來宇航員的“第二層皮膚”。
月球開拓者號和奧丁號航天器在IM-2發射後出現問題
在2025年2月26日發射的IM-2任務中,NASA的“月球開拓者號”和私人小行星探測器“奧丁號”均出現了問題。
NASA的“月球開拓者號”於2月26日搭乘SpaceX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但在進入太空後不久,工程師發現其電源系統出現問題,導致通訊中斷。儘管任務操作員在發射後短暫恢復了與航天器的聯絡,但隨後又失去了通訊。目前,NASA團隊正在與地面站合作,試圖恢復全面通訊並診斷問題。
Varda Space太空艙降落在澳大利亞,攜帶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關鍵資料
2025年2月26日,Varda Space的太空艙成功降落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的Koonibba試驗場。
此次降落的太空艙攜帶了AFRL的有效載荷,名為OSPREE(再入環境中的等離子體光學感測),這是一種光譜儀,旨在收集太空艙高速下降期間的大氣資料。
這些資料對於開發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熱防護系統、感測器設計和空氣動力學效能至關重要。Varda Space的太空艙以約25馬赫(18000英里/小時)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模擬高超音速飛行條件。
此次任務標誌著Varda Space第二次成功回收太空艙,其首次任務W-1太空艙於2024年2月在猶他州成功著陸。
Swissto12與SES天線公司達成協議
2025年2月27日,瑞士航天公司Swissto12宣佈與SES天線公司達成協議,為其提供電子控制天線,用於SES的O3b mPower中地球軌道(MEO)網路。這是Swissto12首次獲得電子控制天線的重大合同。
Swissto12的天線採用3D列印技術,將多個波導合併為一個單元,優化了系統整合和重量。這種天線是傳統機械機動終端的低維護、經濟高效替代品,同時避免了有源陣列技術通常帶來的效能損失。
該天線專為移動回程應用設計,能夠為難以到達地區的電信運營商提供無縫連線。此外,它在同一孔徑內集成了發射和接收功能,實現了小尺寸和高性價比。
Swissto12計劃在未來一年內使用這些終端與mPower衛星進行初步連結測試。
獵鷹9號發射第二架直覺機器月球著陸器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2月26日19:16(北京時間2月27日08:16),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發射了Intuitive Machines的第二架月球著陸器——名為“雅典娜”(Athena)的Nova-C著陸器。
雅典娜攜帶了NASA的“極地資源冰開採實驗1號”(PRIME-1),該裝置將鑽探月球表面,尋找水冰和其他揮發性物質。
有效商業載荷包括Intuitive Machines的Micro Nova Hopper(一種可在月球表面跳躍的探測器)、Lunar Outpost和日本Dymon公司的月球車、諾基亞的4G/LTE通訊裝置,以及Lonestar Data Holdings的資料中心載荷。
藍色起源發射第十次新謝潑德亞軌道載人航天飛行
美國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於2025年2月25日成功完成了其“新謝潑德”(New Shepard)亞軌道飛行器的第十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代號為NS-30。

發射後約7分鐘,助推器成功降落在得克薩斯州沙漠,隨後乘員艙在三分鐘後返回地面,三個降落傘均成功展開。乘客在飛行中體驗了失重狀態,並從亞軌道高度俯瞰地球。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考慮將電信網路基礎設施合同授予星鏈
據多家媒體報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考慮取消與威瑞森通訊(Verizon)達成的價值24億美元的電信網路基礎設施協議,轉而將合同授予埃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及其“星鏈”(Starlink)服務。
2023年,FAA曾授予威瑞森一份為期15年、價值24億美元的合同,旨在升級其空中交通管制通訊系統。然而,馬斯克近期在社交媒體上聲稱,威瑞森的系統正迅速崩潰,距離災難性故障僅剩幾個月時間,這可能對航空旅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儘管馬斯克未提供具體證據支援其說法,但FAA已開始測試“星鏈”終端,並計劃在12至18個月內全面啟用該系統。
SpaceX上週批准向FAA運送4000臺“星鏈”終端裝置,專案預計命名為TDM x。FAA本週已開始在大西洋城和阿拉斯加的設施中測試“星鏈”終端,以驗證其可靠性和穩定性。
空客再承擔3億歐元太空計劃費用
空中客車公司(Airbus)在2024年第四季度為其太空專案承擔了額外的3億歐元費用。該費用是公司對其太空投資組合中最後一個未命名專案進行審查的結果。
此外,空客2024年全年在太空專案上的總費用達到了13億歐元。公司CEO紀堯姆·福裡指出,儘管歐洲在航天技術上擁有優勢,但與美國公司相比,歐洲航天業缺乏實現競爭力所需的規模。
因此,空客正在與泰雷茲(Thales)和萊昂納多(Leonardo)等公司探討戰略合作的可能性,以期透過整合業務來提升歐洲航天部門的整體競爭力。

投融資

Skylo融資3000萬美元,推動直接面向智慧手機的擴張
衛星通訊初創公司Skylo Technologies在2025年2月27日宣佈完成了一輪3000萬美元的融資。此輪融資由NGP Capital領投,Westly Group跟投,現有投資者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寶馬i Ventures、三星催化劑基金(Samsung Catalyst Fund)、Next47等也參與其中。
Skylo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全球非地面網路(NTN)服務提供商,提供允許智慧手機和物聯網蜂窩裝置透過現有衛星直接連線的服務。該公司計劃利用這筆資金擴大其全球直接裝置衛星服務的規模。
Magdrive融資1050萬美元並開設美國辦事處
英國太空推進初創公司Magdrive於2025年2月25日宣佈完成了一輪105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此輪融資由歐洲風險投資公司Redalpine領投,Founders Fund、Balerion、Alumni Ventures、Outsized Ventures、7percent和Entrepreneur First等也參與其中。
Magdrive計劃利用這筆資金繼續開發其高推力電動推進系統,建設英國的製造設施,並在美國洛杉磯設立辦事處。該公司還計劃在2025年6月與D-Orbit合作,進行其Magdrive Rogue推進系統的首次在軌測試。
Magdrive的推進系統使用固態金屬作為推進劑,能夠透過回收“太空垃圾”或從太空中的其他來源(如小行星採礦)獲取燃料,這使得其系統更具可持續性。此外,該系統在低質量下提供高推力和高效率,適用於多種應用,包括衛星服務、太空運輸和深空探索。
OQ Technology獲得歐盟資金,加速直接面向智慧手機的開發
OQ Technology是一家總部位於盧森堡的衛星通訊公司,專注於透過小型衛星星座為物聯網(IoT)裝置提供窄帶連線服務。該公司於2025年2月19日宣佈獲得歐盟創新委員會(EIC)加速器計劃的支援,總計可獲得高達1750萬歐元(約合182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加速其直接面向智慧手機的衛星通訊服務開發。
公司還獲得了高達1500萬歐元的股權融資支援,條件是其正在進行的B輪融資需從其他投資者處籌集至少1500萬歐元。此次B輪融資的目標金額為3500萬至4000萬歐元,已獲得盧森堡政府的支援。
OQ Technology計劃透過升級其衛星的有效載荷和軟體,實現從太空直接連線標準智慧手機,這需要解決衛星功率增加和多普勒效應等問題。
分析人士預測,天基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可達1萬億美元,OQ Technology有望在這一新興領域推動歐洲的創新。OQ Technology已與多家知名機構合作,包括Aramco Waed Ventures、Phaistos Investment Fund、SES Satellites以及Telefonica。
欄目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