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花花小萌主
提起小米,我們總會想到“參與感”、想到手機,根據Omdia最新資料,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中,小米出貨量達到1330萬部,同比增長40%,市場份額19%,這是小米時隔十年後,再次重回市場第一的位置。小米生動詮釋了用網際網路思維如何顛覆傳統的硬體行業。
小米成立15年以來,早已不侷限於手機,2013年小米進入家電行業,時至今日,其大家電業務也蒸蒸日上,第一季度收入實現翻倍增長,洗衣機、冰箱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到了2024年小米進軍智慧電動汽車行業,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慧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穩健增長,收入達186億元。截止2025年5月21日,小米SU7系列累計交付已超過25.8萬臺。
近期小米在智慧電動汽車業又有新動態,6月26日晚小米汽車旗下首款SUV車型小米YU7正式上市,共推出了三個配置版本和9款配色,其中小米YU7標準版售價25.35萬元、小米YU7 Pro售價27.99萬元、小米YU7 Max售價32.99萬元。開售後3分鐘,小米YU7大定突破200000臺,相當於每秒售出1111輛。
這場銷售狂歡的背後,是小米對“價格錨點”的精準運用。

圖片來源:微博@雷軍

價格錨點:從手機到汽車的“心理操控術”
時間回到2011年,8月21日小米手機1代釋出定價1999塊,22小時預訂量30萬臺。當時的國內智慧手機市場,幾乎被蘋果、三星、HTC等國際巨頭壟斷,以2011年人均2963的工資水平來說,要買一部智慧手機,價格在3000+,小米手機以1999元的價格擊穿了3000元的手機市場。
小米手機1代不但開啟了小米的“價效比革命”,更重要的是以“價格錨點”重構了消費者對智慧手機的價值認知。
什麼是價格錨點?簡單來說就是商品價格的對比標杆。從消費理念來講,消費者並不是為商品本身付費,而是為商品的價值感付費,價格錨點就是讓消費者有一個可對比的價值感知,透過“對比效應”來影響消費者的價值判斷。一般來說當消費者面臨兩個選項時,第一項的價格就會成為第二項的標杆。
小米手機的定價策略正是利用了這一機制,同樣的小米YU7的定價邏輯也延續了其在手機領域的成功經驗。

圖片來源:網路
小米汽車設定了一個相對的高價錨點,同為智慧汽車的特斯拉成了首選。特斯拉Model Y的起售價是26.35萬元,比其低一萬元的小米YU7標準版就會顯得物超所值。另外在對比效應上,小米透過“技術配置+價格對比”的雙重錨定將錨點效應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小米YU7標準版具有96.3度大電池+835km續航,對比Model Y標準版(62.5度電/590km),續航多出245km,電量多34度!另外小米YU7還有800V高壓快充(10分鐘補能400km)、空懸等高階配置等,雷軍坦言“光配置成本就位元斯拉貴6-7萬”。在價格和配置的疊加效應下,小米YU7成為“價效比之王”的象徵。
透過這樣的定價策略,降低了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將消費者的心理賬戶從“高階SUV”遷移至“高配低價”的認知框架中。這種“高配低價”的組合進一步強化了消費者對“價效比”的認知,使其更願意為技術溢價買單。

圖片來源:微博@小米汽車
小米YU7的定價營銷策略不僅停留在價格層面,還透過情感化參與重構消費者心理賬戶。雷軍在釋出會上提出“科技平權”,科技發展成果不能只讓少數人享受,應該讓更多人受益。因此將小米YU7定位為“普通人也能擁有的豪華SUV”。這種敘事方式將購車行為從“理性消費”轉化為“情感投資”,消費者更願意為品牌溢價付費,是一種“科技平權”的參與感。
從心理賬戶的論斷上來說,消費者會根據不同的消費場景和情感需求,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賬戶中。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購車通常屬於大額支出,會優先歸於“理性消費”賬戶中,在這個階段,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高。
但如果購車這以行為被賦予了情感價值,比如說成為科技普惠的參與者,成為美好生活的擁有者,如雷軍所說的那樣,“小米的初心從來沒變過——就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那麼這筆購車預算就會從“理性消費”賬戶,轉移到“情感投資”賬戶,物品有價情感無價,當小米透過“科技平權”啟用消費者的情感認同,消費者的買單意願就會更強烈。

圖片來源:網路

小米告捷:是營銷取勝還是能力建設
小米汽車的成功讓行業瞠目結舌,對於價格錨點的“陷阱營銷”,外界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從雷軍個人IP影響力到社交媒體傳播再到釋出會熱度,小米深諳網際網路思維,其成功都得益於營銷手段。
面對這種質疑,雷軍回應稱,小米的成功並非單一營銷驅動,而是基於其長期積累的全方位能力建設。“我們這次成功以後,有個別同行把它包裝成小米是靠營銷贏的,但你們今天看我們的每一個指標、每一項能力,在任何一個維度裡面,我覺得在絕大部分領域小米都是領先的。”
在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上,小米集團於2025年6月26日“人車家全生態釋出會”上宣佈,未來五年(2026—2030年)將投入2000億元人民幣用於核心技術研發。針對智慧汽車行業,研發重點包括800V高壓快充、雷射雷達智駕、一體化壓鑄技術(降低74%生產工時)。

圖片來源:網路
在使用者體驗上,小米“新起點”人車家全生態釋出會上曾宣言:小米要構建一個無縫銜接的智慧生活閉環,徹底重塑你我未來的生存方式。小米精準捕捉了現代人對便捷、高效、無縫銜接的智慧生活方式的深層渴望——從個體到家庭再到出行,一切皆可智慧互聯。
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小米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創新,簡化生態鏈,僅涉及研發組、供應商、代工工廠、核心企業和顧客幾個關鍵環節,有效減少中間環節,使得生產商能更直接地與使用者對接。
在品牌升級方面,小米走的是高階化戰略之路。早在2020年,雷軍就提出了“高階化戰略”;2023年,雷軍做演講時又再次提到,只有做高階,才能倒逼在技術上做突破,做高階是小米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小米的高階化戰略是基於技術自研和生態協同的系統工程,過去5年小米投入超1000億元用於研發,聚焦於晶片、智慧駕駛、影像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未來5年計劃再投入2000億元,繼續衝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的新高峰。小米15 Ultra手機與SU7 Ultra電動跑車,以及如今小米YU7的釋出就是這一戰略的階段性成果。

圖片來源:微博影片截圖

行業重構: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可見小米的價格錨點表面上看是一次營銷的戰役,背後確是小米多維度能力建設的集中體現,當然小米的告捷也在推進行業的洗牌。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5-2030年中國智慧汽車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汽車市場規模約2152億元,近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9%,2025年中國智慧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822億元。
智慧汽車的銷量似乎在節節攀升,但另一組資料卻也讓人觸目驚心。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5年一季度汽車產業利潤率僅3.9%,低於下游工業企業平均水平。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稱:“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汽車行業拖後腿。”這意味著相較於十年前,汽車行業的利潤已經腰斬。
可見對於汽車行業來說,價格戰已成為囚徒困境。雷軍在公開場合明確表示,“堅決執行反內卷,堅決反對價格戰”,“還是得卷技術創新,還是得卷安全、品質、耐久度”,這體現了對能力建設的投入與對使用者價值的堅持。
小米的“價格錨點”戰術,與其說重新定義了價效比,不如說小米YU7以15年的“參與感”網際網路邏輯為基礎,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讓消費者願意為“智慧生活”買單,再次掀起發燒友的消費狂潮。此舉不但重構了消費者的心理賬戶,也重構了智慧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同時小米價格錨點背後所蘊含的技術研發、使用者管理、供應鏈管理及品牌升級等能力建設,將汽車從交通工具升級為智慧生活的核心節點,這種協同效應,成為“價格”向“價值”轉換的關鍵點。

圖片來源:微博@小米汽車

結語
小米價格錨點透過“價格+技術”展現價效比,又疊加“情感敘事”錨點,重構了消費者的心理賬戶,使其從“理性消費”向“情感投資”轉變。
無論是價格錨點重塑消費者心理賬戶,還是能力建設反哺網際網路使用者思維,都在說明一件事,未來汽車行業的競爭,價格戰不再是方向也不再是困局,價值戰才是行業新的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