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米YU7面前,人類的想象力還是太匱乏了。
估計只有最資深的米黑,才敢用「捧殺」的方式預測小米 YU7 開售的首天訂單量能達到 30 萬級別。
但現實是,小米YU7只花了3分鐘,就完成了20萬臺大定的壯舉;當時間拉長到 1 小時,大定數字上漲到 298000,比很多車一年的銷量還要高。

在中國汽車史、世界汽車史上,從沒有一款車能達到如此成績。儘管對小米YU7的成功有一定預期,但銷量爆炸到這個程度,也屬實罕見。
甚至在10點過後的一小段時間裡,朋友圈到處是下單小米YU7的截圖曬單。上一款能讓身邊的朋友齊刷刷地在朋友圈曬單的車子,還是去年 3 月釋出的小米 SU7。
如果有誰聽了雷軍在釋出會上多次強調的“先試駕再下單”就真成大冤種了,等交車排都排到明年了。
不過這裡要給米粉們潑一個冷水,小米的“大定”實際上是未鎖單前一週可退的,所以實際上是個“小定”;但去掉黃牛、跟風和為了發朋友圈而下單的人群,假如最終能有個20%的訂單轉化率,也意味著3分鐘能賣出4萬臺,也非常誇張了。
另有媒體報道,雷軍在群訪環節透露小米YU7在開啟下單的前3分鐘鎖單了12.2萬臺,這個數字或許更能證明小米YU7的含金量。

創造歷史的銷售成績已經足以說明了 YU7 的成功,但還是有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小米 YU7 憑什麼能賣那麼好?作為一個首批買了小米 SU7 的車主,我不得不感慨:
雷軍的刀法更精湛了。

SU7 車主破防了
儘管 SU7 是轎跑,YU7 是 SUV,但一看就是知道是「一個媽生出來」的外觀,流暢的線條、同樣強調運動風格的產品定調,兩款車的對比從YU7 亮相的那一刻起就沒停過。
我們都說凡事怕對比,對小米來說讓 YU7 快速取得成功的捷徑,就是讓產品遠比 SU7 優秀。所以雷軍刀法的第一刀,先砍在了小米 SU7 車主們身上。
關於 YU7的整體配置,釋出會傳達了幾個重點資訊:
一是關鍵配置這次小米YU7是“全系標配”了,包括800V架構、Thor智駕晶片和雷射雷達,標準版的 YU7 也能享受。

其次,小米YU7的續航成績是和SU7反過來的,標準版續航最長,CLTC 835公里,電池包接近100度。
只要對比一下去年 SU7 標準版的配置,就能看出小米這次有意讓 YU7 標準版成為一款更加讓人挑不出毛病的產品來。SU7 標準版因為雷射雷達、智駕能力等關鍵配置的缺失被人罵慘了,這次YU7 標準版的產品力明顯高不少。
除了這兩個大方面外,YU7 有不少小細節的升級也讓我羨慕得咬牙切齒:
小米YU7的後排舒適性大改進,頭枕改成了有側翼支撐的新樣式。

雷軍肯定坐過沃爾沃吧,後排頭枕有側翼支撐的車滿大街都是,你怎麼現在才知道在YU7上用呢?
然後小米YU7升級到了前排雙 80W 的無線充電。怎麼的,YU7的副駕手機需要充電,SU7的就不用?
還有小米YU7支援 BSD 盲區監測提醒(車外後視鏡的黃色提示燈)。這功能多好啊,十幾萬的油車都能用上了,20 萬級別的 SU7 難道是不配嗎?

至於智駕也是提升巨大,但我個人不關心這裡就不說了。
總之釋出會播到這裡,SU7車主群裡的老車主們已經有點炸了,怎麼生態玩法那麼多啊,怎麼升級點那麼多啊,這樣一對比,在精湛的刀法下SU7簡直就是紅米汽車啊,雷軍你真的壞啊!

依靠對 SU7 車型配置的針對性提升,實際上小米 YU7 對老 SU7 車主的殺傷力已經超過對路人的吸引力。
其實從配置細節的提升就可以看出,小米是明顯知道 SU7 車主的用車痛點在哪裡的,也知道平時大家開車有哪些功能是用得上的。
但也許是出於壓縮成本或實驗等原因,SU7 全系在一些應有的配置上都進行了閹割,比較明顯的就是智駕晶片、雷射雷達、電機馬力和400V 架構。
不過還好大家沒有就這樣關掉直播。
當雷軍公佈三款車的售價分別為標準版25.35萬、Pro版27.99萬、Max版32.99萬,再結合每個車具體的配置時,群裡的大部分車主又恢復了往日的歡聲笑語。

一個原因是,目前看來只有 SU7 Pro 的車主是被真正背刺了。
假如現在下單SU7 標準版,升級到同樣是標準版的YU7需要加4萬塊,如果我能加那麼多預算我還買標準版?
還有買了SU7 Max的車主,車子的加速更快、操控感更好,核心配置也沒有比YU7 Max落下太多,再不濟還能用“我更喜歡轎車”的理由來說服自己。

所以,看來看去,受傷的就只有SU7 Pro車主了。本來就是衝著續航去買的SU7 Pro,現在續航幾乎被YU7標準版趕上;但人家舒適性還遠勝你一截之餘還用上了800V的架構,充電比你還快不少。
小米 SU7 Pro:壞了,我真變紅米汽車了。
但 YU7 的準車主們也別高興得太早,被刀的命運你們也逃不掉。

YU7等級森嚴
其他兩個版本先不說,我看到YU7標準版定價的第一感覺是:“比預期貴了”。
拋開外觀、情緒價值等感性因素,只看配置,YU7標準版定價25.35萬其實競爭力並不強。
它的小配置缺失實在太多了。比如防眩目外後視鏡能有效避免遠光狗的遠光燈直射,但這個功能是Max專屬;另外深受女士們好評的防曬隔熱「智慧調光天幕」、能提升NVH 的「超靜謐座艙」、甚至在二十萬級別車子上已經普及的「電調方向盤」,通通 Max 版本專享。

這刀法,實在太狠了。
再說,YU7 標準版是單電機後驅,V6s Plus電機雖然相比SU7上的V6有一定的效能提升,但也不過320匹馬力而已。
最直觀的資料是,YU7標準版的零百加速只有區區5.88s,而同價位的電車大部分已經有4驅可選,馬力也奔著400匹去了。
所以,前面提到的YU7 標準版有最長的續航、有800V架構和全套智駕,所謂的“全系標配”更像吸引大家關注 YU7 的噱頭,它存在的真正價值是凸顯 Pro 版的價效比,讓人關注 Pro 版的“陷阱”。
YU7 Pro 只比標準版貴了兩萬塊,但多了雙腔空懸、雙電機和四驅,相比Max版又只損失了部分效能,可以說是該有的都有了。在車友群裡就有不少想買 YU7 的 SU7 車主,看著看著最後還是決定加錢買 YU7 Pro 版。

選了 Pro 還沒完,進行一番激情選配後,車子的總價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來到接近 29 萬。
而在小米 SU7 上,僅需 21 萬的標準版貢獻了一半銷量。僅過去一年,小米就悄然把車子的甜點價格提升到了接近 30 萬級別。
沒想到小米手機喊了那麼多年的「衝高端」屢次碰壁,小米汽車僅用兩年就在25-30 萬級別站穩腳跟。
但是 YU7 Pro 的價效比高,也是在 YU7 裡相較而言而已。除了相對 Max 的細節功能缺失,YU7 Pro目前還是不可調節安全帶高度,標配的輪胎也從米其林縮水到韓泰;SU7 Pro 首銷送了 20 英寸輪轂,現在 YU7 要自己掏錢買了。
當我們再次目光放到市場上,其實你就會發現,釋出會上一直被打壓的煥新 Model Y 其實也不錯。
比如從三維資料上看 YU7 只比煥新Model Y 大了一點點,體重卻重了500公斤;在重了那麼多的情況下,YU7 全系標配前後 245 的輪胎位元斯拉的 255輪胎 還要窄;此外特斯拉還有諸如五年免息、極快交車和長久以來良好品質等優勢。

最終為了彌補,或者說掩蓋 YU7 在一些細節上的不到位,新車的權益和政策就成了小米 YU7 的終極武器。

精明的雷軍
在昨晚的釋出會上,眼尖的首批 SU7車主一眼就能看出 YU7的新車權益明顯有退坡。
現在選擇 Pro 以上規格的 YU7選配輪圈要花錢了,而且全系不送冰箱了,也不送25個揚聲器了;和這些權益相比,也就前排零重力座椅有點用,電動前機蓋什麼的對日常體驗的提升實在太小了。

不過,首銷權益的退坡說不準也是在雷軍的計算之中。
看看現在的新能源市場,動不動給出幾萬塊權益,然後又有幾萬塊置換補貼的,大都是銷量不怎麼樣的車型,為的是靠著首銷權益撈一波銷量,一旦過了首銷期銷量就會明顯下滑。
但不退坡也不行,一直維持首銷權益同等的促銷力度,首銷權益就沒了意義,小米 SU7 Ultra 就被連續幾個月不退坡的首銷權益搞亂了二手價格,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因此,對小米 YU7 這樣不需要首銷權益刺激也不愁賣的車型來說,平淡一點的首銷權益反而更好。事實也是如此,1 小時 30 萬大定就足以證明,想要下單的根本不在乎有沒有送冰箱、25 揚聲器。
而且從更長遠的銷售週期來看,首銷期結束後下單的車子還和首銷期的車大差不差,能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使用者持續下單。
這種策略的變化,是小米從對首款車型SU7的“不自信”,到SU7 大獲成功後對 YU7“信心爆棚”的真實體現。
再說了,價效比不突出?送的東西不多?釋出會最後,雷軍淡定奉上「限時改配」的組合拳,所有還沒交付的小米SU7訂單(包括Ultra)都可以改配到YU7上,徹底讓大家服服服帖帖。

小米玩的這一手轉單改配真的非常厲害。從感性層面,它穩住了所有還沒提車的SU7車主,成功的將他們的不滿轉化為相對價格更貴的YU7車型上,這就是所謂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特別是目前SU7 Ultra面臨提車週期長但二手車價格暴跌的問題。還在等車的車主發現二手現車只需要不到46萬了,提車立虧10萬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而轉單機會的出現不僅可以將不滿的SU7 Ultra車主轉化為YU7車主,還能減少SU7 Ultra的保有量穩住二手價,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巧妙公關。
要是我現在手裡還拿著 SU7 的等車訂單,估計也會毫不猶豫加錢上 YU7 吧。
環環相扣,層層鋪墊,在雷軍強大的刀法之下,YU7 其實不用預測也知道會成為爆品。雷軍把 YU7 稱為“小米造車的真正大考”確實有他的道理,整個小米公司也的確拿出了要考 120 分的態度來應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