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焦晶嫻
編輯|楊傑
鏡頭前,一雙沒什麼贅肉的腿,在舞臺上從容不迫地旋轉、跳躍。鏡頭上移,當觀眾看到舞者餘金巧臉上的皺紋,才意識到這雙腿的主人已經92歲了。
餘金巧來自由老年華裔女性組成的“都板街舞團”,這裡每一個成員都有一雙靈巧的腿。她們的年齡普遍在70歲以上。團長方美仙回憶,當她們第一次穿上漁網襪、戴上羽毛頭飾,在華裔醫院做慈善募捐演出時,在場的人們驚奇地放下筷子,“這裡發生了什麼?”
電影《女人世界》記錄下了舞團巡演的旅程,追憶她們被人遺忘的燦爛青春。其中年齡最大的餘金巧,是20世紀40年代舊金山唐人街“最大膽的跳舞娃娃”。她把舞臺當作時裝秀,設計出雜糅東西方文化的華麗服飾。70多年後,她依舊為了設計衣服半夜不睡覺,即使一把年紀也不怎麼注重健康飲食,喜歡翹著蘭花指吃薯條。
“都板街舞團”中,還有很多成員並沒跳過舞,她們曾是老師、建築師、詩人,她們在暮年重拾年輕時的夢想。時光荏苒,她們中許多人經歷了離異、喪偶,舞團的姐妹們成了一家人。她們一起出去旅遊,一群顫顫巍巍的老人在古巴的街頭跳起《雨中曲》。新冠疫情期間為了反對亞裔歧視,她們一起創作說唱歌曲,還因此登上了美國ABC電視臺。
楊圓圓先前沒拍過紀錄片,她原本作為視覺藝術家在美國進行交流,做有關“20世紀演藝界華裔女性”的調研時,偶然觸控到了這群鮮活的女性舞者。楊圓圓回憶,自己第一次見到餘金巧時,還帶著對於92歲老人的刻板印象。但在老人的旋轉中,楊圓圓看到她的一生徐徐展開,每轉一圈,就像是一個年齡段的餘金巧從眼前掠過,“那麼輕盈,又那麼厚重”。
於是她決定舉起攝像機。她像一座橋樑,帶著她們去古巴的唐人街交流、去中國上海尋根,整部影片瀰漫著一種輕鬆的公路氣質。當兩地華人齊聲唱起“好一朵茉莉花”,種族話題的沉重、文化認同的缺憾被悄然消解。
這個講述衰老的故事,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共鳴。在社交平臺上,許多人提到自己的年齡焦慮得到了緩解。
當人類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我們對於衰老的隱秘牴觸卻並未改善。身處被“年齡主義”支配的時代,連10多歲的青少年都開始被抗老產品捕獲。不管是矽谷還是國內大廠,醫美和植髮已經成為潮流。
我們用盡全力拖慢衰老的腳步,相信消費主義創造的“不老神話”,把衰老視作身體對自己的背叛。2021年,聯合國首次出臺《年齡主義問題全球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對老年人有年齡歧視,年齡歧視在健康、就業和住房等問題上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並製造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女性的年齡恐懼尤為強烈,她們常被框限在“不老”的困境中。失去青春皮囊的“老太婆”常常是恐怖片和童話故事裡的邪惡符號,其“作惡”動機通常是永葆美麗。無論是和美人魚做交易的女巫,還是白雪公主的後媽,都沒能掙脫這一敘事。
社會學家福爾曼曾對一家美容店中55歲到85歲的女性顧客展開研究,讓她們講述衰老的感受。一位70歲的女性說,“我從鏡子裡看自己,看到一個老巫婆”。然而精神上的收穫卻難以磨滅,包括更強的自主性、對他人認可的依賴減少,情感和個性的成長,以及對“活著”這件事的滿足感。一位培養起終身學習習慣的85歲女性,找到表達自我的新方式,“學習停止才是生命的終結”。
餘金巧和她的姐妹們在一首原創粵語說唱歌曲中唱道,“搽點唇膏,把嘴唇塗得紅紅的……不用照顧兒女和孫輩,每天打扮漂亮,我們是老來俏……”
面對衰老,她們不是受害者的姿態,而是勝利者的姿態。舞團團長方美仙說:“當你老了,不意味著你要天天穿著睡衣。”
在影片完成前,餘金巧去世了。在一場演出前,她用英文、日文、義大利語重複著“再見”。“這是我的天鵝之舞”,她說,據說天鵝在臨死前會唱一曲最美的歌。離世前的一週,她還在跳舞。
對於這群勇敢的女性來說,離開不意味著結束。她們時常回憶起離開的姐妹,像是擦拭一份珍藏的寶物。她們訴說著她的故事,回憶那個臉上總帶著優雅的微笑、沒有音樂也能繼續舞動的女人,就像回憶一個美麗的夢。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