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準備擁抱AI浪潮?

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臨近,人工智慧(AI)再度成為好萊塢熱議的關鍵詞,尤其是“美國春晚”超級碗上大量AI公司的廣告,OpenAI、深度求索(DeepSeek)應用的迅速普及以及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對於AI大模型的鼓吹,曾“聞AI色變”的好萊塢似乎也在改變態度,一些人開始主動擁抱AI了。
“完美無瑕的英語版”
“在好萊塢,反對人工智慧似乎成了新的名人時尚”,《好萊塢報道者》評論稱,“頒獎季熱門《艾米莉亞·佩雷斯》和《粗野派》中的AI聲音技術引發了爭議,小羅伯特·唐尼、漢克·阿扎里亞等明星表示對AI‘零容忍’,甚至有片方在影片中註明‘絕不含人工智慧’的字樣,但幕後的情況可能正在發生變化,影視行業對於人工智慧的恐懼和厭惡正在轉變為更積極、樂觀的態度”。
電影《粗野派》海報
斯科特·曼是美國洛杉磯一家專業提供外語配音的人工智慧公司Flawless的執行長,他向《好萊塢報道者》透露:“現在很多電影製作人、演職人員都對如何正確使用這些新工具很感興趣,但明面上又不敢談論AI,畢竟《粗野派》發生的事情爭議很大。”
Flawless此前為第75屆柏林電影節開幕片《光》製作了使用AI技術的“沉浸式”英語配音。德國首映禮上播放的是德語原版,而賣到北美的版本則採用了這種“完美無瑕的英語版”。傳統的配音為了適配演員嘴型,需要調整外語對白內容,而這種新型配音方式則反過來調整演員的嘴型。相比之下,《粗野派》等影片採用的Respeeche技術,則屬於按照演員音色特點重置的“聲音克隆”技術。
電影《光》海報

作為一種有助於拓展影片國際上映規模的AI技術,Flawless還和法國、瑞典、韓國電影展開合作,推動這些影片在美國影院上映,用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擴大受眾群。同時,該公司還和美國演員工會達成協議,確保其AI使用符合工會要求。演員工會首席談判代表杜肯·埃爾蘭德上個月在達沃斯論壇上就把Flawless稱為好萊塢接納AI的突破性案例:“我們需要的是服務人類的創造力,而不是取代人類。”

全球範圍內,還有更多透過AI技術深入創作聲音、影像和字幕的例子,阿根廷影片《巫師遊戲》就把西班牙語演員的表演方式“變成”英語版本。波蘭傳記片《普京》透過使用身形相似的演員加上AI的後期調整,最終大銀幕上呈現的效果令觀眾真假難辨。《紐約時報》分析當下人們對於AI的態度時稱:“雖然很多好萊塢從業者對人工智慧發出警告,但在視覺特效領域,質疑聲其實小得多。”
《紐約時報》認為,如今AI的神奇效果,已然能夠在IMAX級別上的影像上實現,在物理建模、光影和視角上無懈可擊。在羅伯特·澤米基斯和湯姆·漢克斯再次攜手的作品《此心安處》中,AI就讓漢克斯“重回青春”。
《此心安處》中,AI讓漢克斯“重回青春”
人工智慧或許真的對好萊塢有益?《福布斯》也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能給好萊塢製作人更多嘗試新科技工具的機會,“或許會成為好萊塢的新黃金時代?”


“不希望我的形象和聲音被AI重塑”
與此同時,警惕、公開抵制AI的好萊塢名人仍有不少,像資深女星格倫·克洛斯不久前就明確表示:“不希望我的形象和聲音被AI重塑。”目前看來,好萊塢業內最“敵視”AI的除了演員,還有那些依靠文字和創意謀生的編劇。據《洛杉磯時報》日前報道,好萊塢編劇正在敦促各家娛樂公司,要向那些人工智慧公司發起法律訴訟,因為他們的作品在本人不知情的前提下,早已成為“喂熟”AI機器人的飼料。
曾創作經典美劇《都市俠盜》的資深編劇約翰·羅傑斯表示,很懷疑自己付出心血的長達5季、共77集的劇本,早已被當紅的ChatGPT所抄襲,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的模型中。“我對此感到十分憤怒,”羅傑斯表示,“這些AI公司透過盜用我們的工作成果,已經輕鬆賺取數千億美元的利潤。”  
片方和AI公司合作愈加頻繁
儘管不少編劇發出投訴,但迄今仍沒有一家好萊塢片商、一家大型人工智慧公司做出正式公開回應,片方和AI公司間的合作意向反而愈加頻繁,共同謀求降低成本的操作,加劇了好萊塢從業者的擔憂。像曾打造出賣座系列《飢餓遊戲》的獅門公司,就在和人工智慧公司Runway合作,建立一種更易於生成故事板等幕後流程的新模式。擁有Prime Video流媒體服務和米高梅的亞馬遜平臺,和YouTube母公司谷歌攜手,向另一家AI公司Anthropic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旨在打造有助於創意生成影片的新功能。OpenAI也一直在和影視娛樂公司接觸,探索如何讓旗下影片AI工具Sora生成更好的電影級影像,潛在合作方就包括迪士尼和華納這兩家好萊塢大廠。
事實上,上次好萊塢大罷工時,編劇和片方就曾談及AI層面的矛盾,這一年來AI技術的突飛猛進讓這個問題愈加突出,預計到2026年5月下一輪合同談判時,人工智慧所造成的智慧財產權矛盾,極有可能成為核心議題。雖然OpenAI、Meta等公司都表示“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公開資料打造模型”,但如何定義“公開可用資料”仍是法律層面爭議的焦點。
傳統劇本雖然有作者署名,但當其作為AI訓練素材時,到底應當由誰來保護和補償?這一點在上一次的談判協議中並未得到明確體現。起訴這些AI公司不僅費錢而且耗時,也就只有《紐約時報》、環球音樂等媒體、音樂巨頭才有勝算。
不久前美國一位法官在AI訴訟案中做出了有利於湯森路透公司的判罰,認定AI公司“羅斯智慧”非合理使用素材,這對於那些害怕AI搶走飯碗的編劇、演員和其他好萊塢從業者來說,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份慰藉。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特約記者 董銘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