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北大S博士
2025年,全球博弈最鋒利的籌碼,不是晶片,不是石油,而是一粒稻種。
這頭,印度閃電解除大米出口禁令,試圖重掌定價權。
那邊,日本繼續鬧“米荒”,超市限購,米價飆升,有人乾脆跨國“背米”。
為了大米,孟巴兩國甚至重啟中斷了半個世紀的政府間直接貿易。
這絕非簡單的供需波動,而是博弈正在滲入糧倉。如果說晶片是工業的底板,那麼糧食技術,就是支撐咱們14億人飯碗的基礎算力。
我國去年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但不要忽略,糧食進口量,已經高達1.58億噸。也就是說,飯碗並沒有完全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尤其是在農業被美國列入關稅清單之後,訊號更加明確:
真正的糧食安全,必須紮根核心技術。不光種得出,還要收得住,吃得鮮。
可農業,向來是場耐力賽,所以不難想象,在資本追逐短效的當下,就連《種地吧》這樣的農業綜藝,一開始也不被外界看好。這檔節目沒有一個明星,只有十個少年,在稻田裡徒手收割,暴雨搶收,一拍,就要192天。
可意外的是,這種笨拙甚至“不划算”的堅持,竟然還有一個品牌,始終認可它的價值。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金龍魚6步鮮大米。
十位新農人跟金龍魚6步鮮的同行,本質是一次長期主義者之間的握手。這群“笨拙而真誠”的農業小白,用了三年時間,成長為幫助農民解決實際難題的“新農人”,他們和深耕糧油產業鏈三十載的金龍魚,在價值觀深處產生了共鳴。
金龍魚6步鮮,從不只是生產米,它首創的“九成熟鮮割”技術證明,精準選取水稻食味和產量俱佳的時機收割,能減少5%的田間損耗。
別小看這5%,要知道,我國三大主糧裡,稻穀的全產業鏈損失率達到26.2%,遠超小麥跟玉米。
如果將“鮮割”技術在北方一作區推廣,一年能夠多收235萬噸稻穀,相當於保障2100萬人一年的口糧。這,正是當下迫切需要的糧“芯”技術。
從一粒大米的鮮味,到一碗飯的損耗率,金龍魚6步鮮透過不斷研發糧”芯”技術,實實在在回應“節糧減損”的國家戰略,推動農業邁向新質生產力的方向。
它還突破性地採用“6步鮮米精控技術”,將“鮮”注入大米的全產業鏈,讓消費者餐桌上的每一粒米,都保留田地鮮割的口感。
“新農人”向土地播下誠意,觀眾們向農業種下敬意,而金龍魚6步鮮始終深耕產業鏈,用糧食核心技術,守護14億人的飯碗,和碗裡的那份鮮味。
這不僅是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場對土地力量的集體信仰——真正的糧食安全, 不靠運氣,不靠談判,靠的,是腳下這片土地, 和始終相信它的人。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