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稻田趙文君:打破框架的從來不是榔頭,而是破土的新芽

每個女性都能在時代沃土上綻放
|《中國企業家》記者 孫欣
編輯米娜
圖片來源|中企相簿
418日~19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5(第十七屆)商界木蘭年會在北京舉行。19日的閉幕演講環節,圍繞她紀元,共創未來這一主題,十月稻田集團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營銷官趙文君作了演講。
趙文君演講的精彩觀點如下:
1.從0到1,差的是一次冒險。
2.如果要把(大米)這門生意做好,一定要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
3.產品好不好,消費者會用嘴巴投票,好評是鼓勵,差評才是真需求。
4.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女性都能在時代沃土上綻放,不必困於方寸灶臺,不必囿於世俗偏見,每個女性都能成為自發光體。
5.打破框架的從來不是榔頭,而是破土的新芽。
以下為趙文君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我是十月稻田品牌的聯合創始人,很多人叫我君姐,其實當初我選擇農業創業也是一次冒險。從2011年第一款產品上線,到2023年品牌上市,一共12年的時間,我用一往無前的勇氣去做不被定義的選擇。可以說,我與時代共生共長。  
我的父親是一名海軍,家裡共7個孩子。為了養活我們姐弟7人,1980年,也就是我出生那年,父親開了一間小小的磨米加工坊,他告訴我們,(正是這個加工坊)讓我們姐弟7人免於捱餓。
從小父親就把我當男孩子培養,告訴我要堅強、要有勇氣、要不怕吃苦。原生家庭讓我養成了堅強的性格,這讓我在創業的路上能夠堅持一直長跑。
那時磨米加工坊沒有除塵裝置,工廠裡滿是煙塵,父母每天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十幾個小時,所以從小我就立志要建一家沒有灰塵的工廠,更要對糧食有敬畏之心。
21歲時,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結束打工生涯,回家和老公創業。也就是那年,我從父親手裡正式接過接力棒,命運的齒輪也自此開始轉動。
2001年起,我開始過上了和東北黑土地打交道的日子。接下來的8年時間,我和老公走遍了東北及蒙東的幾百個鄉鎮。每年收糧的季節是東北最冷的時候,零下30幾度的天氣裡,我和老公到農民的家裡面收糧,看到他們豐收的喜悅,我也忘記了寒冷。
(收糧區域)約跨越145萬平方公里,我瞭解到(不少大米知識):黑龍江通河的長粒香米口感清甜;五常大米是米中王者;吉林的小町米軟嫩Q彈,出飯率還高。常年和農戶打交道,也讓我知道了一袋米背後的故事。米不光是一個家庭的口糧,也是一家的希望。自此,我對這個行業肅然起敬,手裡的接力棒也由生計(工具)變成了一份責任。
2009年,經過8年的原糧貿易,我發現一個問題:東北的糧食好吃,但是東北大米的市佔率卻非常低。要想讓東北大米走進千家萬戶,我們必須走出去。於是29歲的我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賣了老家唯一一套房子,帶著20萬開啟北漂創業。
從0到1,差的是一次冒險。2010年,中國進入了新電商十年,很多電商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當身邊很多人在線上買家電、衣服時,我想大米又重又不好拎,如果能把它放到線上賣,(消費者)很有可能會購買。於是,我第一時間抓住線上風口,入駐線上平臺。
在大米行業創新非常難,但是不創新又很難在線上出圈。所以,在做第一款產品時,從包裝設計到品牌定位,再到渠道營銷,我們把每一步都力爭做到最好。2011年,產品上線第一天就賣了8包。如果創業是一場豪賭,這一次我賭贏了。
很多人都覺得農業是一個很苦的生意,又傳統又很難品牌化。而且農產品靠天吃飯,東北的糧食一年一季,秋天新糧下來,存糧也是一個問題。此外,大米這門生意一端連線著農民的錢袋子,另一端連線國民餐桌菜籃子,既要關注社會價值,又要關注經濟效益。基於這些考慮,我知道如果要把這門生意做好,一定要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
農業行業要保證(產品)長期品質穩定,必須自建供應鏈。2014年開始,我在東北投資近15億元,自建了5間工廠,基本實現了現代化。以大米生產車間為例,整個大米加工車間,只需要1名技術員在中控室一鍵操作110臺大米加工裝置。
為了保證大米的口感和鮮度,我們每間工廠都自建了恆溫儲存倉,糧食被收割以後,可以第一時間實現顆粒歸倉,大大減少了大米中水分和微量元素的流失。
這麼多年,十月稻田一直堅持訂單生產(模式),也就是接到訂單之後再磨(米),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新鮮大米的履約時間。打通了種植、採購、儲存、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的一體化鏈路,十月稻田用現代化技術全面提高了產業鏈的穩定性。
現在,十月稻田每天在路上運輸的有450車大米,分別履約到全國1700多個站點,消費者吃到十月稻田的每一口大米都是新鮮現磨的。
經過14年的努力,十月稻田完成了從東北農產品到廚房食品的迭代升級,累計服務了1.3億中國家庭使用者,東北大米連續5年全國銷量領先,玉米也全國銷量領先。我們把東北的天生好品送到了國人的餐桌,打通了農田到餐桌的全鏈路。
與此同時,十月稻田也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好評,每每看到這些評價,我都在提醒自己,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責任。不過每個創業者都是產品人,我也不例外。一直以來我都有看差評的習慣,因為產品好不好,消費者會用嘴巴投票,好評是鼓勵,差評才是真需求。
十月稻田剛上線時,消費人群大多是25~35歲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十幾年過去,他們都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還成為父母,但是一直都在使用和分享十月稻田的產品。他們是我們的使用者,更是我們的產品人。
43歲這一年,我拿到了我前半生最有分量的一根鼓槌,也迎來了我前半生最高光的時刻。2023年10月12日,十月稻田在香港上市。一路走來,我和兵哥(王兵,十月稻田創始人、董事長)是夫妻、是合夥人、是戰友,我們互相包容、互相扶持。
其實,對於女性來說,尤其夫妻創業中的女性,創業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她們兼顧事業和家庭,需要不停地切換角色。但是只要能理清每一個角色背後的主線任務,做好取捨,每一面都能做得出色。
44歲,也就是去年,我做了一個新決定,做十月稻田的代言人。有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不找明星呢?”我笑著說,有誰比我瞭解十月稻田?於是,我選擇親自站出來為它發聲。也就是這一年,我做了個人IP,收穫了50萬的“電子好友”。比起產品到使用者的單一連結,我更想和我的消費者建立有溫度的信任和陪伴。
今天的國民餐桌已經由吃飽蛻變成吃好,十月稻田也由東北農產品向家庭食品升級。身處萬億賽道,十月稻田正在重新定義農產品的價值邊界。從產品供應到場景服務,我們在市場端也創造出了更多的需求,這對我們來說也是發展超級品牌的機會。
但是不管如何發展,有一點不會變——十月稻田始終服務14億國人的一日三餐。一端連線著國民消費,一端連線著農民和土地,我們要把優質的農產品帶到千家萬戶。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我們會以品質初心,守護好國人的一日三餐,把香香的中國味帶到每個家庭。
除了服務國人的一日三餐,十月稻田還在推動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也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從2020年到2024年,十月稻田在農戶端採購原糧接近140億元。作為一家根植於東北黑土地的企業,這些年來我們透過訂單幫助農民增收,透過產業鏈帶動農民就業,向農民推廣可持續的工作方法,提供農業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我們要做的是推農向食,讓產業鏈的所有參與者都有所收穫,構建共生共長的生態。未來,我也會探索更多的農產品品牌化路徑,為消費者健康賦能,更要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從稻田女孩兒到上市女企業家,一路走來,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共生共長。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女性都能在時代沃土上綻放,不必困於方寸灶臺,不必囿於世俗偏見,每個女性都能成為自發光體。十月稻田約有2000名員工,運營端80%(員工)都是女性,她們用細膩、專注和十足的韌性守護著十月稻田的半邊天。
作為一個創業者,我希望我能持續把優秀的產品帶到千家萬戶,以品質初心服務好國人的一日三餐。作為農民中的一員,我希望把豐收的喜悅帶到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最後,我想說打破框架的從來不是榔頭,而是破土的新芽。當我們選擇和時代共生共長,每一步都是對未來的重新定義。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