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韓國這個國家可太擰巴了

韓國,是發達國家麼?
2021年,韓國首次被聯合國認定為發達國家
去年,韓國人均GDP追平日本
但是韓國的發達
始終讓人覺得“差點兒什麼”
差在了生活成本
韓國人日常飲食之貧乏、昂貴
讓人怨聲載道
韓國非常依賴全球貿易
唯獨在農業上大搞閉關鎖國
國內大米價格是中泰等國的3、4倍
但就是不進口
逼著老百姓吃全亞洲最貴的飯
糧食這麼貴,韓國的三農問題卻很嚴重
農民滿世界抗議、農村衰敗不堪
糧食自給率也不斷下降
要搞明白韓國為何如此擰巴
先要看看他的種田基礎
10萬平方公里,5200萬人
人均不到半畝耕地(0.03公頃)
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糧食自給率只有19.4%,實在是太少了
所以韓國人吃飯非常依賴進口
那吃飯貴是因為進口太貴麼?
恰恰相反,是因為太便宜了!
每公斤韓國麵粉要4000到上萬韓元不等
最便宜也相當於20塊錢
而進口麵粉1000韓元,才5塊2
韓國大米的批發價每公斤接近2500韓元
差不多13塊錢,是東南亞的3倍
韓國的本土產品毫無價格優勢
所以為了保持本土產量
左手對內補貼,右手對外壁壘
對於已經失守的類別,就搞許可制和高關稅
對於還沒失守的基本盤——大米
別管外國貨多便宜,都攔在門外
當然,這都需要苦一苦韓國人
為了讓他們心甘情願買單
韓國還大力宣傳“身土不二”
意思是土生土長的韓國人
就應該吃本地米、本土牛,用本國手機、開本國車
實在是太忠誠了!
韓國對於糧食自給率如此執著
來源於長久以來的危機感
朝鮮戰爭時候,美國援助的糧食湧入韓國
韓國社會逐漸形成了依賴進口的習慣
到了8、90年代
外國廉價農產品大量湧入
不光取代了本土原本就不多的產量
同時還摧毀了相關供應鏈
生產、採購、加工、銷售全部崩掉
最後都成了國外賣家的代理商
韓國農民感覺這日子沒法過了
不斷用激烈手段反對市場開放
終究敵不過市場經濟的大手
土貨在洋貨面前一路潰退
只有稻米這一項在保護主義下苟延殘喘
但保護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韓國農村已經出現了崩潰的趨勢
目前韓國農業人口217萬,佔總人口4%
平均年齡是69歲
這種情況,被韓國學者描述為“農村滅亡”
在全球分工之下
韓國很難既要又要
但偏偏農業是如此的要命
韓國能保證未來不被糧食卡脖子麼?
能保證海上通道絕對暢通麼?
何況韓國還處於戰爭狀態
所以最低保障即使再貴也要買一份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韓國這種全球都罕見的擰巴的吃飯問題
也是越看越合理了
擴充套件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