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她贏了!但贏了個寂寞

備受關注的德國聯邦議會大選於當地時2月23日結束。
據《明鏡週刊》等德國媒體報道,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24日凌晨公佈了初步計票結果,各黨派得票率和席次分佈為:
聯盟黨
28.5%,208席
選擇黨
20.8%,152席
社民黨
16.4%,120席
綠黨
11.6%,85席
左翼黨
8.8%,64席
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成為第一大黨,與之前的民調相吻合。它推出的總理候選人默茨(Friedrich Merz)將成為德國新總理。

不過,這是聯盟黨參加歷屆德國大選獲得的倒數第二差成績。

由於所有政黨都沒有獲得50%以上議席,聯盟黨將與其它政黨建立聯合政府。
所謂聯合就是政治分贓,副總理和部長職位如何分配?交易需要數週時間,預計新內閣將在復活節(4月20日)之前產生。
這期間,朔爾茨繼續擔任總理,領導看守內閣。
朔爾茨本人已宣佈不會跟默茨合作。
就算聯合組閣,他也不會出任副總理或部長,除非讓他繼續擔任總理。
社民黨內部則要求朔爾茨為該黨遭遇135年來最差的選舉結果負責,朔爾茨宣佈將辭去社民黨黨主席職務,由克林貝爾(Lars Klingbeil,47歲)接任。

從單純的選舉角度來看,兩個老牌政黨都是輸家,社民黨更慘一些。

德國公認最大的贏家是選擇黨(AfD),無論是支援它還是反對它的人。

選擇黨獲得了20.8%支援率,與上次選舉相比翻了一倍,成為議會第二大黨。
魏德爾宣佈本黨為勝利者,她歡呼取得了歷史性成績,“我們從未在全國如此強大”。 
選擇黨(AfD)是一個成立於2013年的邊緣小黨,一直被媒體扣上“極右翼”、“納粹”、“民粹”、“反猶主義”……等帽子。
她居然能帶著AfD衝破由兩大黨把持的政治格局,並踩下了德國百年大黨–社民黨,成為第二大黨,不可謂不成功。

然而,選舉成績出色,就意味著獲得政治遊戲勝利了嗎?

並非如此,魏德爾可以說是贏了個寂寞。

本來,憑藉第二大黨黨主席身份,她可以成為副總理兼某個關鍵部門的部長,但幾乎所有其它政黨在選前就達成了“防火牆”協議,拒絕與選擇黨合作。

雖然魏德爾之前已經表態:

“我們持一切合作的態度”,

但“防火牆”擋住了她進入內閣之路。

選舉結果即將公佈前,默茨已再次確認不會與選擇黨聯手,“哪怕向她伸出一根小指頭合作,都是對基民盟靈魂的背叛”。
魏德爾也放出狠話:“要麼讓我們進執政聯盟,要麼讓德國再投一次票!”
默茨再對媒體表示:“讓我跟極右翼合作?除非慕尼黑啤酒節改賣豆奶!”
在這種情況下,魏德爾勢必與政權無緣,選擇黨只能在議會扮演最大反對黨的角色。
魏德爾,鮮花盛開,卻無法收穫果實。
這樣的反常局面,被她稱為“政治舞弊”。
說白了,就是那些組成價值觀“防火牆”的政客們寧可拖延新政府建立時間,讓德國遭受損失,也要把選擇黨擋在門外。
默茨現年70歲,是一名投機政客,以前在美國工作過。是貝萊德集團德國分公司的董事長,橫跨德國政商兩界。
在基民盟黨內,他是默克爾的長期政治對手。
現在他終於如願以償,即將成為德國總理,但前提是要找到可以合作的政黨。

選擇黨被排除後,他的合作物件就是社民黨,如果席次不夠,排在第四的綠黨又有機會混入內閣。

綠黨儘管支援率明顯下降,但還維持在12%左右,支援它的主要是公務員和城市白領群體。
他們沒有什麼生活壓力,注重LGBT、氣候問題和接納難民,是德國“聖母”最大的來源地。
綠黨會不會進入內閣,要看接下來是兩黨聯合還是三黨聯合?
而怎麼聯合的關鍵點卻與一個小政黨有關,也就是左翼的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SW),它的得票率為4.97%

進入德國聯邦議會的支援率門檻為5%,BSW就差0.03%,大概也就幾百票,還需要等待正式計票結果。

由於德國的混合比例議席制,政黨具體席位計算非常複雜。投票人也要投兩張票(第一張用於選區的直接候選人,第二張決定政黨在議會的席位,還有作廢機制),這就不展開說了。
總之,德國議會目前共630個席位。
如果BSW達到5%,聯盟黨+社民黨的議席就會不夠,需要再找一個小黨。

如果BSW進不了議會,它的議席將自動分配給大黨,聯盟黨+社民黨將剛剛夠半數,但並不穩。

聯盟黨為什麼不選擇排名第五的左翼黨?它有64席,但它的前身是德國共產黨。

它曾被認為毫無希望進入議會,卻在最後階段強勢反彈,取得8.8%的得票率,進入議會。
但德國政權怎麼可能跟德共餘黨分享呢?

聯合政府中的自由民主黨已經掛掉了,輸得最慘,只剩下4.3%,連門檻都夠不上。

德國想要快速建立新政府的辦法就是聯盟黨+選擇黨,它們議席相加穩穩過半。

但聯盟黨寧可拒絕願意合作的魏德爾,也要去找不願合作(要價很高)的社民黨。

這導致了組閣時間被拖延,最急的莫過於德國企業和普通工人。

大眾汽車董事會發表公開信稱:“如果三個月沒有政府,我們新工廠要改去田納西州了!”
德意志銀行在法蘭克福交易所掛出倒計時牌:“組閣每拖延一天,DAX指數下降10點。”

小老闆在啤酒館罵街:“政客們在吵著誰當司機,但我們的卡車都快特麼沒油了!”

……

但默茨不急,國家受損失有什麼關係?

這就叫:皇帝不急太監急。
默茨難道不知道與第二大黨合作對政局穩定的好處嗎?默茨真正怕的是魏德爾的能力和聲望。
聯盟黨的政治操作結果是什麼?
選擇黨失去入閣機會,德國也將進一步撕裂。
選擇黨的優勢地區在東部(藍色),聯盟黨在西部(黑部),中間夾雜著社民黨(紅色)

這恰恰是當年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的地圖。

東部民眾接受不了所謂的多元化政策,比如歡迎難民、宣揚LGBT、對抗價值觀不同的大國……
他們要的是工作、薪水、良好的治安、沒有男人的女廁所。
所以,他們希望選擇黨能上臺,撥亂反正,讓德國迴歸到傳統社會。

社民黨已經證明了它們的無能,綠黨在東部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但支援聯盟黨這種投機路線的德國人還是非常多的,特別是在柏林、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等都市圈。
魏德爾有利之處在於,她還年輕,選擇黨在四年之後有機會成為第一大黨。
但德國作為“歐洲之錨”,四年怎麼耗得起?工業製造業能力將進一步下降,5G錯過了、AI也將錯過,工業4.0變成了工業404。
一旦德國衰落,歐盟也必將崩盤,歐元也就失去了根基,歐洲一體化更無從談起。

這次德國大選,整體來說,不存在政治變天,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如果一個國家連選擇黨這樣一個正常的政黨都要說成“納粹”,利用規則,極力排斥。
那麼,將來移民黨、外來宗教政黨都有可能上臺,德國的政治遊戲會把自己玩死。
到時,德國必定會出現真正的納粹。
只不過,德國人現在還有老本可以吃,他們不急。
歐洲的歷史教訓並不遙遠,一定要等到50萬馬克一個麵包的時刻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