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飯”可不一定健康!Nature|科學家揭秘西方飲食塑造機體腸道微生物組健康的奧秘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西方飲食模式(高加工食品、紅肉、乳製品和糖)已成常態,卻悄然對腸道菌群造成深遠傷害。腸道菌群作為人體健康基石,參與消化、免疫調節,甚至影響情緒行為。然而,西方飲食正打破其微妙平衡,嚴重威脅健康。
腸道菌群宛如一片複雜“森林”,微生物相互依存競爭,維持生態平衡。抗生素如同“森林大火”,破壞後恢復極為複雜。本研究旨在探討飲食對腸道菌群恢復的影響及機制。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Diet outperforms microbial transplant to drive microbiome recovery in mice”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透過研究揭示了西方飲食對腸道菌群恢復的嚴重影響。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餵食西方飲食的小鼠在抗生素治療後無法恢復健康的、多樣化的腸道菌群,而那些餵食類似地中海飲食(富含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纖維)的小鼠則能夠迅速恢復健康的腸道菌群。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科學家將小鼠分兩組,一組餵食西方飲食(WD),另一組餵食富含植物纖維的常規鼠糧(RC),均接受抗生素處理。隨後部分小鼠繼續原飲食,部分切換飲食,並透過糞菌移植(FMT)重新引入微生物,觀察其對恢復的影響。
關鍵研究成果
飲食對腸道菌群恢復的決定性作用:只有RC組小鼠在抗生素處理後能迅速恢復健康的腸道菌群平衡;而WD組小鼠恢復緩慢,易感染沙門氏菌等病原體。
代謝物網路形成:RC飲食促進代謝物網路形成,為微生物恢復提供良好環境;WD飲食導致少數微生物佔據資源,阻礙其他微生物恢復。
功能恢復受損:WD組小鼠功能恢復嚴重受損,少數微生物佔據資源,無法為恢復所需其他微生物創造條件。
抗生素濫用的挑戰:抗生素雖能有效治療特定病原體感染,但也會消滅腸道有益微生物,削弱多樣性,增加耐藥菌感染風險,而西方飲食普及進一步加劇此問題。

在餵食西方飲食(WD)的小鼠中,其機體的功能恢復受到嚴重損害

研究者Eugene B. Chang博士解釋道,腸道菌群就像一片森林,當其受到破壞時就必須按照特定的順序經歷一系列事件才能恢復健康,西方飲食無法提供恢復所需的營養物質,從而就會導致少數微生物佔據資源且無法為恢復所需的其他微生物創造條件。
抗生素的濫用也是當今醫學介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雖然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特定的病原體感染,但其也會無差別地消滅腸道中的有益微生物。這種“森林大火”效應不僅削弱了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還增加了感染耐藥菌的風險,而西方飲食的普及則會進一步加劇這一問題。
綜上,本研究不僅揭示飲食對腸道菌群恢復的重要性,更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思路。對於癌症治療或器官移植後需使用強效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飲食干預有望重建被抑制的有益微生物,加速恢復健康腸道菌群,預防耐藥菌出現。
本文研究也是提醒我們,飲食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慾,更是一種潛在的“藥物”,透過合理選擇食物,我們不僅能改善機體腸道健康,還能預防多種疾病。事實上,食物可以是處方,因為我們最終可以決定哪些食物成分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哪些群體和功能。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或許我們無法完全擺脫西方飲食的誘惑,但至少可以嘗試在日常飲食中增加一些健康的選擇。畢竟我們的腸道菌群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
參考文獻:
Kennedy, M.S., Freiburger, A., Cooper, M. et al. Diet outperforms microbial transplant to drive microbiome recovery in mice.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8937-9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