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香港的一所公立醫院傳來一則噩耗: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有三名醫生相繼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其中一名年僅30多歲的醫生因此離世!

(圖:星島頭條)
昨天(11日),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對此表達了深切的哀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慰問。

(圖:香港01)
令人痛心的是,這位英年早逝的醫生,剛剛取得腫瘤科專科醫生資格,一直在公立醫院服務。
他的同事和上司都評價他“專業精神實為醫護同業的典範”。
而就在病發的前一刻,他仍在病房照顧患者…

(圖:香港01)
入院24小時內死亡!
這次感染的爆發,嚴重程度遠超想象。
通仔整理了一下時間線,這三位醫生分別於本月4日、6日及10日出現發燒、腹痛及腹瀉等症狀。

(圖:東網)
其中,最先發病的醫生在2月4日出現病徵,2月6日入急症室求醫,最終在2月7日離世。
有專家指出這樣的情況十分“罕見”。

(圖:香港01)
當時,這名醫生抵達急症室求醫時已神智不清,血壓及血氧水平極低,情況危急。
醫院立即為他進行了插喉施救,並輸注了兩種抗生素及氧氣,轉入深切治療室進行全力救治,但他卻在入院後的24小時去世!

(圖:晴報)
專家表示,對於一向身體健康、沒有長期病患的人來說,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而死亡的情況實屬罕見。
目前,對於具體的致病原因,專家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圖:星島頭條)
感染源成謎
這一事件迅速在全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恐慌。

大家紛紛猜測,這三名醫生究竟是如何被感染的?
有網友提出:“是否是透過醫院餐廳傳播的?”

(圖:香港01)
但經過深入調查,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醫院餐廳是感染源。並且如果醫院餐廳存在問題,那麼受感染的應該不止這三名腫瘤科醫生。
院方也表示,目前暫未發現這三名患者曾在同一餐廳用餐。但他們曾在醫院六樓一同用膳,因此存在透過受汙染的環境而感染的可能性。

(圖:香港01)
這下便有網友猜測:“醫生可能是透過腫瘤科辦公室及洗手間等公共區域傳播的。”
為此院方已經迅速行動,在腫瘤科辦公室及洗手間取走了約40個環境樣本進行檢測。

(圖:香港01)
同時,院方也呼籲腫瘤科的醫護人員,一旦發現身體不適,應立即報告,以便及時採取救治措施。
至於最初這位醫生的感染源頭,可能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解剖才能找出確切的病因…

(圖:星島頭條)
如何預防?
通仔發現很多網友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存在疑惑,那它和我們常說的“大腸桿菌”到底有啥不同呢?

(圖:網路)
通仔這就給大家詳細講一講。

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指,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都不會造成傷害。
但某些菌株,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則能產生強烈毒素,並可引致嚴重的食物傳播疾病。

(圖:星島頭條)
並且任何年齡人士均有可能受到感染,即使是年紀較大的健康兒童及成年人亦可能出現嚴重感染。

(圖:明報)
而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傳播途徑主要由進食或飲用受汙染的食物,如生或未經煮熟的免治肉類、受汙染的蔬果、未經消毒的奶類製品等。
該病亦可透過糞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

(圖:星島頭條)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一般是3至4天,主要採用支援性治療(幫助身體恢復、維持身體基本功能的治療)。
當出現嚴重腹瀉時,患者最重要的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如出現溶血尿毒症,有可能需要特定的支援和輸血治療。

(圖:星島頭條)
其實預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與預防其他食物傳播疾病相似。市民須注意個人及食物衛生:

1.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
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徹底煮熟(徹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圖:星島頭條)
2.處理食物或進食前、處理生的肉類或家禽後、如廁或更換尿片後和接觸動物後,都應該用梘液及清水徹底洗淨雙手。

(圖:星島頭條)
3.進食和飲用已徹底煮熟和煮沸的食物和食水。
烹煮或翻熱食物時,須確保其中心溫度達至70°C或以上並維持至少30秒。

(圖:星島頭條)
4. 避免進食未經消毒的牛奶或未經煮熟的食物。
5. 如出現懷疑受到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腸道病徵,特別是出血性腹瀉,應立即求醫。
根據政府食安中心資料表示,就爆發資料進行的分析發現,全球最常見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來源是牛肉,其次是農產品(蔬果)和乳製品。

(圖:香港01)
而且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若汙染了冷藏食物,則在冷藏的環境下仍可存活。

所以大家在進食冷藏食物前,最安全的方式是確保食物完全煮熟再食用!
最後,通仔希望專家團隊能儘快找到感染源,讓逝者安息,也讓醫護人員和市民能夠安心。
那麼大家認為這次事件的源頭究竟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