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們,環顧一下四周,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是堆積如山的檔案,還是吃了一半的零食?不不不,請把目光投向那個看似人畜無害的小東西——瓶裝水。
想象一下,你的一天是如何與瓶裝水“親密接觸”的:清晨,你從床頭櫃上抓起一瓶水,咕咚咕咚灌下幾口,試圖喚醒沉睡的身體;上班路上,你順手從便利店冰櫃裡拎出一瓶,彷彿它是通勤路上的“續命神器”;到了辦公室,你的桌上赫然立著一瓶水,彷彿在無聲地提醒你:“多喝水,防猝死”;就連健身房、電影院、甚至公園的長椅上,瓶裝水的身影都無處不在。

沒錯,就是它!這個無處不在的小透明,如今卻被科學家們打上了“危險”的標籤,這又是為啥呢?
1
科學家認為,大腦中的有毒微塑膠是瓶裝水帶來的
朋友們,放下手中的瓶裝水,聽我說!據《每日郵報》報道,科學家們最近敲響了警鐘:你每天喝的“純淨水”,可能正在悄悄往你的大腦裡“倒塑膠”。

此外,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僅僅把瓶裝水換成過濾自來水,就能讓你每年少“吃”86,000顆微塑膠——從90,000顆驟降到4,000顆。
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是,上個月的研究顯示,一些人的大腦裡已經積累了多達7克的塑膠,足夠做一把小勺子了!想象一下,你的大腦里正躺著一把塑膠勺,是不是瞬間覺得手裡的瓶裝水不香了?

而且,美國研究人員還發現,痴呆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比普通人高出三到五倍。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否與微塑膠直接相關,但這足以讓我們對瓶裝水產生“戒心”了。
那麼,這些微塑膠到底是什麼來頭?它們是人眼看不見的微小塑膠碎片,大小隻有兩微米,相當於千分之二毫米。隨著塑膠產品的降解,這些“隱形殺手”悄悄潛入我們的食物、水源甚至空氣中。
多倫多大學的布蘭登·盧博士指出:“瓶裝水每年貢獻的微塑膠顆粒數量,幾乎與所有攝入和吸入來源的總和相當。”換句話說,你喝的不是水,是“塑膠湯”!
好訊息是,盧博士也給出了“自救指南”:改用過濾的自來水可以減少90%的微塑膠攝入,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此外,塑膠茶包和加熱塑膠容器中的食物(尤其是用微波爐)也是微塑膠的“重災區”。盧博士建議:“避免使用塑膠儲存食物,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雖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健康的意義卻非同小可。”
當然,科學家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減少微塑膠攝入是否能真正降低人體組織中的積累。但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從換掉瓶裝水開始,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大腦變成“塑膠回收站”吧?
2
微塑膠:身體裡的“隱形炸彈”
上個月,《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場戰爭的殘酷現實:美國科學家分析了2016年和2024年去世的52人的腦組織,發現2024年人們大腦中的微塑膠含量比2016年高出約50%。是的,你沒看錯,短短八年,我們的大腦就成了微塑膠的“新家園”。
更令人不安的是,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已故痴呆症患者大腦中的微塑膠顆粒數量明顯多於未患痴呆症的人。這不禁讓人懷疑:難道微塑膠是導致痴呆的“幕後黑手”?

微塑膠,這個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的名詞,如今卻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常客”。它們無處不在,從深海到高山,從空氣到食物,甚至悄悄潛入了我們的身體。那麼,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究竟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危害呢?
微塑膠主要透過三種途徑進入人體:
吃進去:海鮮、食鹽、瓶裝水甚至啤酒中都能找到微塑膠的身影。
喝下去:瓶裝水和自來水都可能含有微塑膠。
吸進去:空氣中的微塑膠顆粒也可能被我們吸入肺部。

自從2018年科學家首次在人類腸道中發現微塑膠的蹤跡後,這些“不速之客”就開始了一場“人體漫遊”。從肺到肝,從脾到腎,微塑膠的身影無處不在,甚至最近還悄悄潛入了胎盤——這可是人類生命的起點!
微塑膠對人體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科學家們最近找到了一些線索。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3月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對200多名手術患者的調查中,近60%的人的主要動脈中發現了微米和奈米級的微塑膠顆粒。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手術後約34個月內,這些“體內有塑膠”的患者出現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4.5倍!換句話說,微塑膠可能不僅是“隱形入侵者”,還是心血管健康的“潛在殺手”。
除了心血管,微塑膠還盯上了我們的腸道。由於人類和動物透過飲食攝入微塑膠,腸道成了這些“不速之客”的“垃圾場”。2023年12月,一項研究指出,微塑膠可能透過影響腸道菌群來損害健康。

3
如何“反擊”微塑膠
在今天這個時代,完全避免微塑膠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了,但是我們怎麼能降低一些風險呢?
研究證實,微塑膠主要透過飲水、進食、空氣吸入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而其中,飲水竟然貢獻了微塑膠總暴露量的3.3%-42.7%!更讓人震驚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升瓶裝水中竟然含有約24萬個微納塑膠。
如果每天喝瓶裝水,每人每週攝入的微塑膠量相當於一張銀行卡的重量!這哪裡是在喝水,簡直是在“吃塑膠”啊!
不過,別慌!中國人幾千年的生活習慣或許早就為我們準備好了“防塑膠秘技”——喝熱水!沒錯,就是那個被老外吐槽、被年輕人嫌棄的“多喝熱水”。

研究表明,將水煮沸可以有效減少水中的微塑膠含量。這是因為高溫會破壞微塑膠的結構,使其更容易被過濾或沉澱。
所以,下次有人喊你“多喝熱水”時,別翻白眼了,他可能是在幫你避開一場“塑膠危機”!
此外,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儘量使用玻璃或陶瓷容器;加工食品的包裝和生產過程中可能含有更多微塑膠,少吃加工食品,多吃新鮮食材才是王道…

寫在最後
不管怎麼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改變從點滴做起,雖然不能說完全不喝,但少喝瓶裝水,選擇過濾或煮沸的水,既健康又環保;少吃加工食品,多選新鮮食材,吃得安心也更營養。
END

Daily Mail、新華網、VOI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管理員長駐倫敦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