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關稅戰白熱化的關口,越南這個曾被美國寄予厚望的“去中國化”支點,卻選擇與中國簽署了多達45項合作協議。
4月14日,中方開啟年度首訪,首站鎖定鄰國越南。此時,美國對華關稅已飆升至145%,而越南也正承受著來自華盛頓46%的高額關稅威脅。雖說相關行程,早早就規劃完畢,與美國對等關稅落地,更多是時間上的巧合。
但事關重大,我們從結果也能看出,這場看似尋常的外互動動,註定不會簡單,比如越南為何一邊向美國“示弱”,一邊與中國“聯姻”?中越供應鏈,要如何從“轉口貿易”升級為“命運共同體”?而中越聯手,又將如何破解美國絞殺?

這幾天,美國頻頻就關稅政策作出調整,在暫緩90天后,與越南、印度、日本、韓國這四個國家接觸,企圖在中國周邊打造所謂的“關稅同盟”,其中,對越南尤為重點照顧,關稅大棒精準打擊“七寸”。
越南出口占GDP比重高達90%,而美國市場,貢獻其37%的紡織品出口。一旦46%關稅落地,耐克阿迪越南工廠,每雙鞋成本驟增18美元,真要全面執行起來,越南GDP增速或從8%腰斬至4%,數百萬工人面臨失業。
越南呢,也不是沒向美國“服軟”,又是提議“零關稅”,又是準備擴大美國進口的。但特朗普不滿足啊,一方面要求越南擴大進口美國能源、農產品,平衡雙邊貿易;同時,還要越南供應鏈,必須全面去中國化。
這擴大進口,越南還能接受,可全面去中國化,就是把“竹子”往死裡逼。
中越經貿關係,早已超越簡單的“代工夥伴”。中國連續20年穩居越南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連續四年突破2000億美元,2024年,兩國雙邊貿易同比增長13.5%,高達2606.5億美元,相當於越南GDP的60%。

從越南海關統計資料來看,2024年越對華貨物進出口達2052億美元,創兩國雙邊貿易歷史新高,其中越對華出口約612億美元,自華進口1440億美元,對華貿易逆差828億美元。
雖說是貿易逆差,但看看越南對華進口的1440億美元商品,其中60%是電子元件、機械裝置和紡織原料,這些正是越南對美出口1420億美元,服裝、鞋帽、電子產品的“生命線”,若中國切斷供應鏈,越南工廠將如斷電的機器般停擺。
而越南對中國的依賴,還遠不止於此。中企在越直接投資超25億美元,華為、小米在河內設立研發中心;越南30%的5G基站,貼著“中國製造”標籤;中資銀行向越南紡織業,提供500億元低息貸款;甚至越南工業用電的35%,都由是中國南方電網跨境輸送。

這種情況下,越南要想維護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保護自身發展的核心利益,加強與中國合作,就成了不二之選。而無論誰執政,都不得不承認,與中國共享產業鏈,比向美國乞求關稅豁免更可持續。
這一次,越南也沒讓我們失望,在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雙方共簽署45項合作協議,涵蓋互聯互通、人工智慧、海關檢驗檢疫、農產品貿易、文化和體育、民生、人力資源開發、媒體等多個領域。
正如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所言:“東南亞的事情,終究要亞洲人自己解決。”今日中越攜手,便是對霸權邏輯,最有力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