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科學網
作者:馮麗妃
備受關注的全球頂級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及其子刊的編輯與其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之間的一場薪資爭議落下帷幕,雙方於北京時間7月2日晚宣佈達成和解。這意味著《自然》雜誌155年曆史上的首次員工罷工結束了。
儘管如此,圍繞這場薪資爭議的討論並未停止。此次罷工風波引起了科學界對學術出版行業現狀的深刻反思,包括在追求學術卓越與商業成功的同時,如何平衡期刊的商業運營與學術責任,以及在全球化、資訊化背景下如何平衡技術與專業知識的權重。
6月20日起,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在英國的近400名編輯、記者和製作人員開始罷工。其導火索是員工對薪資待遇的不滿。
2023年9月,由英國全國新聞工作者工會(NUJ)代表罷工人員與這家出版巨頭開始了年終薪酬談判,拒絕了該公司5%的加薪提議,今年3月初和3月末又分別拒絕了5.75%和5.8%的加薪提議,談判隨即破裂。在不久前舉行的一次投票中,罷工行動獲得了93%的支援。
這一舉動是為了抗議公司的加薪提議,因其遠低於通貨膨脹率和生活成本的上漲速度。NUJ決定將罷工計劃持續至7月底。其間安排了多次罷工行動,包括24小時和48小時的罷工,以及非罷工日的最低限度工作。

英國倫敦,抗議者們聚集在施普林格自然的辦公室外呼籲“公平薪酬”。圖源NUJ
工會堅持,工資漲幅需與實際生活成本相匹配,以應對不斷上漲的物價、抵押貸款和租金,並要求“從最初的起始水平顯著提高10%”。
工會認為,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近年來取得了可觀的利潤,能夠輕鬆負擔得起體面的加薪。例如,該集團2022年全球收入18億歐元,利潤4.87億歐元,利潤率達27%。最近,其將《自然》等期刊的開放獲取文章處理費提高到12290美元,上漲了8%,“比公司目前的加薪幅度還要高”。此外,該集團還在籌措IPO,估值高達77億英鎊。
隨後幾天,NUJ就此發出的公開信獲得了全球1100多名科學家的簽名支援,其中包括10多位諾獎得主和主要研究機構的負責人。諾貝爾獎得主、德國馬普學會煤炭研究所所長Ben List說:“科學不應該是貪婪的,而應該是開放、自由、熱情和公平的。”
該公開信也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顏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等中國學者的聲援。
在科學界和社會輿論的關注下,7月2日,NUJ與公司雙方宣佈達成和解,結束了長達數月的薪資爭議。協議內容包括薪資調整、工作條件改善和增加溝通頻率,以重建良好關係。施普林格·自然承諾創造一個更令人滿意和愉快的工作環境。
“對科學工作的熱情和‘為科學獻身’之類的意識形態宣傳,不能改變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作為盈利公司的性質。在工會組織下,透過罷工爭取自身權益,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教授劉永謀對《中國科學報》說。
“《自然》雜誌編輯罷工事件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近來英國一系列行業罷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核心訴求是通脹背景下員工薪酬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對《中國科學報》說。
同時,他表示,此次罷工深層次反映了學術出版業的生態問題,包括在全球化的學術交流背景下,如何平衡期刊的商業運營與學術責任、如何構建公平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以及如何促進學術成果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等。
此次罷工風波中,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是“編輯工作的價值定位”。
在薪資爭議期間,《自然》等期刊編輯強調,編輯的價值和專業知識正在受到“侵蝕”,或源於資本對技術的青睞帶來的偏見。
在資訊化、智慧化的背景下,作為全球出版巨頭的施普林格·自然也在嘗試機器生成書籍、自動生成文獻評論等新技術。對此,施普林格·自然前副總裁詹姆斯·布徹(James Butcher)曾說:“在轉向更注重技術的過程中,學術出版商開始低估編輯專業知識的價值。而這種專業知識才是學術期刊的基石。”
在此背景下,平衡科技和專業知識對一個學術期刊的權重變得極為重要。
劉永謀也在兼任期刊編輯。他認為,當前學術出版越來越程式化、技術化,壓縮了期刊編輯的工作空間,也使得學術期刊越來越同質化。“高水平的期刊編輯,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瞭解相關領域的學術動向,對形成期刊特色、提高辦刊水平非常重要。一些編輯組織熱點問題討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對學術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他說。
同時,他表示,在全球範圍內,資本收益不斷升高,而人力成本不斷被壓縮,是資本主義的普遍趨勢。因此,某個行業崗位薪資的多少,本質上與該行業的勞動者議價能力緊密相關。隨著智慧革命的深入,勞動崗位面臨越來越大的取代壓力。這給勞動者的議價能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在江曉原看來,在關注《自然》雜誌編輯工作的價值定位的同時,更值得關注的是學術期刊的價值取向。
一方面,他表示,不應將上述薪資爭議事件簡單地與國內期刊的員工待遇問題相提並論,因為《自然》及其員工處於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環境中,其運作邏輯和國內的學術期刊存在顯著差異。
另一方面,他並不認同《自然》及其子刊編輯所認為的價值受到侵蝕,因為《自然》雜誌的審稿過程中,雖然審稿人意見重要,但最終決策權掌握在編輯手中,這體現了該出版社旗下期刊在追求學術嚴謹性和追逐讀者注意力之間的“微妙平衡”。
“比如《自然》雜誌的編輯曾發表過水的記憶、最小恐龍等一系列被審稿人拒絕的論文,這些論文最後都被撤稿,作者甚至身敗名裂。但是,《自然》雜誌在這一樁樁突破底線的炒作事件中卻得到了最大的關注。”江曉原說。
江曉原認為,構建國內科研評價體系,鼓勵科研人員在國內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是促進學術成果本土化和學術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只有建立類似於國內的‘SCI系統’,不跟著國際影響因子的指揮棒跳舞,才能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