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天氣·
我國北方多地突破40℃高溫,預計高溫將持續至14日
據中央氣象臺訊息,昨日,高溫繼續“炙烤”著北方大地,河北、北京中南部、天津、山西中南部、陝西中部、河南、山東、安徽北部及新疆沿天山一帶出現35~39℃高溫天氣,河北中南部、天津南部、河南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等局地40~43.4℃,出現40℃以上的高溫範圍較前一日有所擴大,石家莊41.2℃成為今年繼海口後第二個突破40℃的省會城市。
中央氣象臺今晨繼續釋出高溫橙色預警,預計北方這場大範圍的高溫天氣將持續至14日。今天白天,新疆南疆盆地東部、陝西中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東南部、天津西部、山東西部、河南、安徽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中部、山東西北部、河南中北部部分地區可達40~42℃。(中央氣象臺)
· 火星探索·
火星山峰上發現晨霜

圖片來源:原論文
塔爾西斯(Tharsis)火山群位於火星熱帶緯度內,這裡有太陽系內一些最大最高的火山,包括高達21千米的奧林匹斯山(Olympus Mons)。這些地區的表面條件並不利於水霜形成。但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報告稱,在火星上寒冷的清晨,高聳古火山山峰存在由水形成的霜。
透過分析歐洲空間局(ESA)的“痕量氣體軌道器”採集的影像,研究人員在火山峰和奧林匹斯山的火山噴口發現了冰的沉積物。資料顯示,這些沉積物只出現在寒冷季節的火星清晨。利用氣象模型模擬發現,研究人員推斷這些霜由水組成,而不是二氧化碳,這也與目前已有探測器資料的分析相一致。這些模擬還顯示,大氣穿過高聳的塔爾西斯火山時產生的大氣環流模式,類似於地球高山誘導的微氣候,利於霜的形成。研究人員估計,塔爾西斯火山上可能形成的霜凍總質量約為15萬噸水冰,在火星冷季,這些霜凍可能每天在火星大氣和表面之間交換。雖然這隻佔火星大氣中水蒸氣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可能對區域性表面環境非常重要。
· 太空探索·
長期太空生活可能破壞腎臟功能,並且是永久性損傷

零重力飛機中的失重。圖片來源:靈感4號機組,John Kraus
近日,“自然系列”(Nature Portfolio)的若干期刊發表了關於宇宙飛行如何影響人類生物學的“空間組學和醫學圖譜”(Space Omics and Medical Atlas,SOMA)系列文章,其中收集分析的樣本來自包括SpaceX靈感4號(Inspiration4)的首次全平民飛行任務,以及在國際空間站度過180天或一年的宇航員,為空間飛行的健康影響提供了長期的視角。
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是迄今有關太空飛行中腎臟健康狀況的最大規模分析。透過對來自20個研究佇列的資料和樣本做生物分子、生理和解剖學評估,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和動物的腎臟都會受到太空環境的影響,包括負責微調鈣鹽平衡的腎小管在太空中不到一個月就出現萎縮跡象,以及在太空任務中出現腎結石。小鼠模擬實驗還表明,遭受相當於2.5年火星任務的宇宙射線暴露後,小鼠腎臟出現了永久性損傷和功能喪失。這些發現表明,我們亟需開發保護腎臟的新方法,以便進行長時間太空旅行。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靈感4號任務進行的短期低地軌道太空飛行帶來了廣泛的分子變化,其中一些與長期飛行的效果一致。這些變化包括細胞因子水平升高、端粒延長,以及免疫啟用、DNA受損反應和氧化應激的基因表達改變。雖然超過95%的標誌物在任務結束幾個月裡恢復到基線水平,但有些蛋白質、基因和細胞因子似乎在飛行後的恢復期仍處啟用狀態,至少持續到飛行後三個月,如α-突觸核蛋白(SNCA)、膠原蛋白(COL4A2)和CXCL8等細胞因子。
在另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中,透過研究空間飛行對靈感4號任務平民宇航員免疫系統的影響,研究人員提供了免疫系統和微生物組對太空飛行反應的高解析度圖譜,為未來的任務提供了單細胞層面的免疫參考,包括基因表達、染色質可及性和轉錄因子基序可及性的變化。此外,特定細胞型別對太空飛行的響應不同。他們還報告說,女性在基因表達變化和染色質狀態上回歸基線的速度更快,而且纖維蛋白原和IL-8也會受性別特異性影響,這表明凝血和免疫系統調控對未來宇航員精準醫療研究非常重要。這些發現是目前最大的航空航天醫學和空間生物學資料彙編,或有助於加速精準太空醫學發展,併為未來的月球、火星和其他太空任務提供基線資料。
· 醫學·
六分之一停止服用抗抑鬱停藥的患者會直接出現停藥症狀
近日,一項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研究顯示,對於停止服用抗抑鬱藥的人來說,直接因停止服藥而出現一種或多種停藥症狀的風險為15%(相當於每6~7人中就有1人),停藥症狀包括如頭暈、頭痛、噁心、失眠和煩躁等。大約3%的患者出現了嚴重停藥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患者退出研究或重新開始服用抗抑鬱藥物。
研究人員分析了79項相關試驗中2萬餘名患者的資料。結果顯示,31%停止服用抗抑鬱藥的人會出現至少一種停藥症狀,如頭暈、頭痛、噁心、失眠和煩躁。大約3%的人會出現嚴重症狀。當觀察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時,17%的患者在停止服用安慰劑藥物時出現了類似停藥的症狀。這表明,停用抗抑鬱藥的人所經歷的所有症狀中大約有一半可能是由於負面預期(“反安慰劑效應”)或一般人群中隨時可能出現的非特異性症狀。因此,研究者估計,有15%的患者會經歷一種或多種因停用抗抑鬱藥直接引起的停藥症狀。作者強調,停用抗抑鬱藥的計劃應與患者和醫生共同制定,並且應對患者進行監測和支援,特別是出現嚴重症狀並可能面臨脫離護理風險的患者。(The Lancet Psychiatry)
· 古生物學 ·
首次發現古菌如何利用氫氣產生能量
古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一些研究認為,古菌中的一支可能曾透過氫氣交換與細菌融合,成為了所有真核生物的祖先。近日,一項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首次在古菌中發現了氫化酶,並揭示了古菌如何利用氫氣產生能量。
此前,氫化酶通常被認為僅存在於真核生物和細菌中。研究團隊分析了數千種古菌的基因組,並在實驗室中進一步研究可能存在的酶的特性。最終,他們在古菌9個不同的門一級分類單元中,都發現了鐵鐵-氫化酶([FeFe]-hydrogenases),利用這種酶,古菌可以透過消耗和產生氫氣的可逆反應來產生能量。研究顯示,古菌的氫化酶非常多樣,並且在溫泉、深海和儲油層等許多極端環境中,都發現了能夠產生氫化酶的古菌,這種能力或許有助於古菌在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研究者希望這一發現可以改善目前的氫氣生產流程,從而幫助社會向綠色能源轉型。(Monash University)
撰寫: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