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爸爸》:親子綜藝,但不只有“帶娃”

作者|莉拉
誰能想到2025年最讓人上頭的是一檔“帶娃”綜藝。
這一個月,《我們的爸爸》幾乎成了熱搜常客,節目cut刷屏各個平臺。觀眾上一秒還在為“爸總”黃炎生氣,下一秒就被佳佳的美貌治癒;一邊羨慕著李雲森一家五口的相處方式,一邊為安集、夏安的絕美愛情落淚。
“我喜歡這種真實的變化呈現,這三個家庭都有我能共情的地方,從他們身上能看到我自己家庭的影子。”一位觀眾告訴小娛,比起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預製菜”綜藝來說,《我們的爸爸》讓她追得更真情實感。
對觀眾來說,《我們的爸爸》已經超出了一檔“帶娃”綜藝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當下的中國家庭圖鑑,在全景式呈現育兒方式的同時,引發對家庭關係的進一步共鳴與思考。
三個家庭,三種真實樣本
在小娛看來,《我們的爸爸》有如此高討論度的最大原因,還是節目中三個爸爸實在太有代表性了。
回到選角之初,總導演王璐告訴娛樂資本論,《我們的爸爸》的選角標準一開始就不一樣:“相較於傳統選角標準,我們想要直面社會熱點,建立更創新、更多元、更大膽的標準。我們要選的是家庭有代表性、育兒方式有討論價值的樣本。” 
在這樣的選角標準下,三組素人嘉賓為觀眾呈現了最為真實,同時也截然不同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樣本”。
95後爸爸李雲森與雙胞胎芋丸蝦滑的日常,堪稱理想家庭範本。“媒二代爭奪戰”讓廣大網友被“萌暈”的同時,不忘在彈幕求"育兒課ppt"。交換禮物環節,更是一次充滿趣味的“愛的教育”,用行動讓小孩明白,人要懂得分享。
安集一家則因跨國婚姻,全職爸爸+職場媽媽的配置自帶話題。初期安集教女兒輪滑時的急躁,暴露出父女溝通錯位的問題。隨著節目推進,他開始學會蹲下傾聽,超市採購時鼓勵女兒自主決策,生日驚喜策劃中包容孩子的天馬行空。
當然,最讓觀眾“上頭”的還是黃炎一家。“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讓這組家庭只要一齣現就會成為爭議焦點。
第二期,黃炎讓滾滾克服電梯恐懼的片段引起了一場“如何正確育兒”的辯論。網友們在影片切片下“怒寫”3000條長評,有人口誅筆伐黃炎的強硬做派,有人覺得沒什麼問題,“男孩子就是要練膽。” 
在對三組家庭樣本充分了解、細膩洞察以及真實呈現下,《我們的爸爸》才能夠擊中觀眾。觀眾們看節目,既是追更三個爸爸的成長,也是觀照自身,透過節目實現了“觀察自己”及審視自己的家庭關係。
10年後重啟“帶娃”賽道,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親子”不是綜藝中的新品種。從10年前《爸爸回來了》開始,浙江衛視從來就是“親子”綜藝的先行者,對於代際關係的呈現可謂得心應手。
《爸爸回來了》呈現的是當星爸褪去光環,變成普通“父親”身份與孩子相處的狀態,在紀錄片式的溫情敘事之下,描寫親子關係的溫暖與真實。觀眾的記憶點停留在星爸萌娃的互動上。
如何做出新意,如何聯結當下觀眾真正關注的話題,成為導演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導演組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他們發現,親子類節目的受眾大多為18-35歲的女性,而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為30歲,這意味著觀眾中很大一部分或許是未婚女性。
同樣的,王璐帶領的導演組90%都未婚。在導演組討論“親子”“育兒”等關鍵詞時,大家提到的並非具體的方法論,而是好奇生孩子會給一個女生、一段親密關係、一個家庭帶來的變化。
於是這一次浙江衛視推出素人綜藝,更關注普通人身邊的家庭樣本。以育兒為切入點,把家庭切開,讓與育兒相關的所有家庭的關係得以展現。
在《我們的爸爸》彈幕區、評論區,我們能看到對於爸爸行為的種種討論與爭議。這就是觀察式綜藝的魅力所在。從開機開始,在不同的空間以及人物關係中,每一組家庭被事無鉅細地記錄下來,以最真實的樣貌展現出來。
這來源於節目組的全景式拍攝下的真實呈現,以及根據人物變化、家庭即時情況“見招拆招”地靈活拍攝。
“製作理念概括起來就是,孩子是起點和終點,具體過程是跟隨節目程序,按照每個家庭的情況量身定製,有時候會覺得很穿越,有時候會覺得很大膽,但這一切又都緊緊圍繞主題,合理且有效。”
總導演王璐分享了一個拍攝細節。在拍攝第一天,黃炎安排了好友來家裡幫忙做孩子的晚飯,這個環節妻子傅瀟倩應該是不在的。但早些時候夫妻二人因為孩子的“手工作業”產生爭執,黃炎掛掉了妻子的電話。
在王璐看來,如果節目第一天在和好友的歡樂聚餐中結束,放過夫妻之間的問題,反倒會讓觀眾如鯁在喉。導演組臨時建議黃炎把媽媽請回來,這才有了第一期最後的飯桌“出圈”場面。在這頓飯裡,夫妻溝通問題、育兒觀念分歧盡顯。
“他在鏡頭前後是一樣的,核心強大,不會輕易被人左右,有清晰的原則和處事邏輯。”在談到這位拿下節目90%爭議點的嘉賓時,王璐評價道。
在她看來,正因為黃炎是一個真實的人,觀眾才有看他改變的願望,導演組也有信心能在一季的過程中呈現出他的成長,“所有的爭議,都會凝結成一股把他推向更好的自己的動力。”
在家庭關係的觀照之外,讓觀眾上頭的,還有對個人故事的層層推進。這是《我們的爸爸》最為獨特之處。畢竟以往的帶娃節目,大家只能看見當下,看見互動中的問題與成長,卻很難深入父母家庭沒被拍到的側面。
佳佳父母的愛情也在第四期裡被大篇幅展現。大家從安集的講述中才得知,原來這段跨國婚姻是兩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對彼此的救贖。他們的相伴又創造了一個足夠溫暖的家,讓女兒不再經歷父母經歷過的艱難。
與觀察室一樣,所有觀眾看這段時都忍不住淚流滿面。
始於親子關係,但不止親子關係
無論是節目正片,還是社交平臺、短影片,我們總能看到真情實感的觀眾,在為《我們的爸爸》輸出各種情緒,表達自己的共鳴。這種輸出中有爭議的聲音,也有共情後思考的聲音。
這也呼應了王璐做這檔節目的出發點:“比起呼籲爸爸加入育兒取代或分擔媽媽的角色,我們更希望節目可以像一面鏡子,讓被觀察的家庭更清晰的瞭解到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感受。”
換言之,《我們的爸爸》正在找回綜藝逐漸失卻的,對社會現實、熱門議題的關注,也在表達更深層次的社會立意。
從縱向上來說,《我們的爸爸》並沒有侷限在這一代的年輕父親中,而是將“爸爸”的範圍向上延展,既關注三個爸爸與孩子之間的代際關係,更關注著爸爸和他們的父輩之間的代際關係。
節目組把篇幅放在常被忽視的“隔代親”上,讓李雲森父親成為第三、四期節目的焦點。爺爺的付出被李雲森理解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動。
於是我們得以看見,在一個家庭裡“爸爸”身份、責任的傳承和交替。評論區總結:“祖孫三代都證明了,原件正確,影印件才正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託舉和兜底。”
從橫向上來看,節目為我們呈現了更廣域的家庭關係,從三個家庭的樣貌投射到社會上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現狀。
三組家庭各具獨特性,但他們並不特殊。每一對家庭都有著當下中國家庭中最普遍的特點。觀眾隨著節目推進,情緒變化的同時,也從每一對家庭的細節中,找到自己家庭關係的對照。
為人父母的,能看見“親子關係”中的種種問題。進入婚姻的人,能看見生育後的未來,與愛人親人的矛盾與和解。而作為孩子,我們也能找到另一個視角,去理解父母遇到的煩難,他們不完美的愛。
同樣,節目中的家庭所面臨的問題,投射到螢幕之外,也是我們身處家庭關係中會遇到的難題。
無論是全職爸爸、全職媽媽與缺位的爸爸等共性分工問題,父母孩子溝通相處,還是最為敏感的夫妻財產,家庭經濟水平的問題,都在節目中被一一剖析。
這些生活中最常見的現實命題,卻在主流的綜藝市場中被忽視已久。《我們的爸爸》則重新提供了一個視窗,讓觀眾隨著觀察室嘉賓與專家的討論,在螢幕之外進一步延伸議題。
從“父職”的爭議,到討論夫妻關係、家庭代際關係引發全網共鳴,再到觀察室專家給出具體建議,爸爸們在實踐中成長,這一連串的敘事讓《我們的爸爸》完成了從娛樂話題到公共議題的跳躍,從純觀察的綜藝節目,變成一次家庭方法論的共同探索。
最直接的案例就發生在導演身邊。一位領導在後期審片時,為了接兒子的電話中途出去了,這在忙碌的後期狀態下其實很難見到。回來之後他解釋說:“剛才是我兒子來電話,平時我在工作肯定就按掉了,但是看完黃總的部分,我覺得我有時候跟他說話也像對待下屬,有點愧疚,所以就出去接了他的電話。”
無論前期有怎樣的質疑聲,行至第四期,《我們的爸爸》已然有了很明確的底色。節目中的溫度也在逐漸被觀眾感受到。
觀眾正在從一處處改變,一處處對家更深入的剖析中,看到“親子”切口下,對節目的正向思考,並在群像中找到共鳴。在這一刻,綜藝的初心得以實現,“始於育兒,不止育兒”也不再是一句空話。
話題互動:
你最喜歡《我們的爸爸》裡哪個家庭?
推薦閱讀

《掌心》被嘲爛尾收場,
大女主爽劇怎麼不靈了?
點選觀看
↓↓↓
如需商務合作後臺回覆【商務】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更多文娛產業背後的經濟邏輯,來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