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想起過去不開心的事,搞得自己心緒煩亂暴躁難安;
很多事明明什麼都沒發生,可就是忍不住各種猜測,焦慮得不行;
回到眼下生活,又被無數人和事攪擾得內耗嚴重,吃不好睡不好。
甚至還會不受控地難過、恐慌、憤怒,直至對人生喪失全部希望。
作家瑪格麗塔·帕索斯說:
每天不定時地播放著憂傷,聽得久了,生活裡的快樂便所剩無幾。
瑪格麗塔本人就曾深受心理疾病困擾,是重度的抑鬱症、恐懼症患者。
她看過無數醫生,大把大把地吃過藥,可都無濟於事。
最後,還是靠自己研究心理學,用強大的心力完成了自我救贖。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她將幾十年的探索,濃縮成一本小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她藉此書,想告訴所有迷茫內耗的人。
苦難重重的一生,外界總有指望不上的時候。
唯有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你才能在千難萬難中救贖自我。
但只有瑪格麗塔知道,這裡是她怎麼逃也逃不出去的魔窟。
每天傍晚,當其他孩子瘋玩的時候,她會被看管她的保姆鎖進浴室。
保姆瞞著全家人,還威脅她如果說出去,就殺死她的媽媽,把她送去孤兒院。
最可怕的是,狹窄窒息的空間裡,她沒有任何食物和水,更不能求助。
小小年紀的瑪格麗塔日復一日地被關禁閉,而這一關就是整整四年。
這導致了她在長大後,患上了幽閉恐懼症,連電梯都不敢坐。
本以為逃脫了保姆的魔掌,可她又陷入了更大的麻煩中。
“生活在這個壓力巨大的世界中,人常常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疼就疼在心裡的傷口,看不見摸不著,還無藥可醫,始終難以癒合。
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她正常出差,身體事先並無一絲不適,可就在機場候機時,她突然感到極度緊張。
隨後便頭暈嘔吐,渾身發熱,心怦怦直跳,喘不過氣來,也無法行動。
好在關鍵時刻,幾個好心人出手相助,將她火速送往醫院。
但她不這麼認為,那種垂死的感覺,絕不是壓力過大這麼簡單。
什麼心臟科、耳鼻喉科、神經外科、腸胃科乃至心理診室都看了遍,一通折騰下來,結果還是老樣子,外界始終沒有一個人能幫到她。
萬念俱灰之際,她選擇回家休養,也正是這個契機,她開始面對自己。
在書裡她坦言,一直以來,不管碰到什麼,她都習慣性地往壞處想。
後來還是丈夫提醒她,換個思路想想看,說不定結果會不一樣。
比如,工作遇到難題,過去她會悲觀地認定這件事將害自己丟了工作。
而現在,她會告訴自己,工作難題說不定是一個展示自我的好機會。
觀念一轉,她發現自己能做的事很多,便一門心思著手處理。
最終,她得出一個結論:人生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而最好的醫生,也是我們自己。
只要開始自救,再大的困難也難不住你,再深的疤痕也能癒合。
就像她本人,在沒有任何藥物輔助下,她治好了自己的幽閉恐懼症和焦慮症。
再碰上麻煩,像家人生病,領導找碴這種事,她的第一反應都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糾纏於一些毫無用處的負面情緒。
她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好,完全開啟了生活的良性迴圈,日子是越過越順暢。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還有誰能救你?”
人在低谷時,一味外求常常求不來解藥,唯有自救,才能換來一線生機。
主動邁出一步,去直面痛苦,去百般求索,去為自己赴湯蹈火。
《紐約時報》稱它是開啟幸福大門的鑰匙,心理學家皮拉爾稱它為真正的“大眾心理學”。
“這是一本誰都能學會的書,翻開它你就踏上了自救之旅。”
如果你的內心也備受煎熬,不妨做一次自己的心理醫生。
在書裡,作者給焦慮的診斷是,一種名為“Y-SI”的病毒。
所謂“Y-SI”,西班牙語意為“要是……”,指的是過度悲觀的預測。
諸如此類的“Y-SI”,深藏在我們心底,令我們一碰上點事就開始慌。
把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只要你開始“Y-SI”,就彈一下橡皮筋。
關於止怒,作者有個辦法,就是讓自己披上“海豹外皮”。
海豹厚厚的皮,能幫它阻擋嚴寒,我們也可以披上一層外皮,修煉自己的鈍感力。
是是非非,紛紛擾擾,本就無足輕重,完全可以忽略掉。
不必凡事計較,也不必事事走心,一切順其自然,情緒就不慌不亂。
把自己活成一道屏障,就能把一切惱心事擋在生活的門外。
作者觀察到,很多人活得擔驚受怕,並非身涉險境,大多是因為外界刺激。
比如看了交通事故的報道,會害怕家人出事;聽聞一些行業動盪,就怕自己丟了飯碗。
所謂的“精神蛋白質”,就是一切積極、正能量的精神食物。
一個人獨處時,就冥想、運動、唱歌、接近大自然,享受每一天。
作者經過大量研究發現,悲傷能促使身體分泌有毒物質。
鑑於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悲傷這種“毒藥水”,淨化為有益身心的“快樂水”。
積極地看待問題,一切都是成長的好時機,都值得滿心歡喜。
如今,年逾半百的瑪格麗塔·帕索斯,家庭幸福事業有成,完全不再是曾經那個慌里慌張,愁容滿面的可憐人。
“當然會生氣和傷心啦,但我會時刻提醒自己‘不沉溺於苦海’。”
“無論遭遇什麼,你都要相信,你的內心有你想要的一切。”
人這輩子,在命運的明刀暗箭中穿梭,免不了受苦受傷。
用信念,用智慧,用方法,撫平負面情緒,治癒一切的不開心。
作者:瑾山月,洞見旗下專欄作家。來源:洞見(ID: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