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籃高手》在奧運會上演後,那我們呢?

這周《灌籃高手》重映,但真人版已經在奧運會上演了。
就是這一幕:
1米67的日本球員與2米24的法國中鋒糾纏。
(據說富樫勇樹還虛報幾釐米,
不穿鞋的身高1.63米)
你說這是蚍蜉撼樹,他告訴你輸又何妨,就是要戰鬥到世界盡頭。
昨天,奧運會的男籃小組賽進行第二輪,東道主法國大戰日本隊。
一邊,法國實力不凡,他們擁有NBA選秀狀元文班亞馬和悍將戈貝爾。
另一邊,日本隊之前一場比賽還大比分輸給德國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賽前沒人看好日本,大家討論的無非是東道主贏幾位數。
然而一向具有鬆弛感的法國這次神經緊繃了。
第一節,日本一度一波8比0反超法國;
第二節,法國發力擴大比分。日本窮追不捨,單節得分甚至領先對手。
第三節,雙方比分緊咬,日本5分落後於法國。
第四節,日本頭號球星八村塁累計違體犯規被驅逐。
這時候1米72的控衛河村勇輝站了出來,連得6分帶隊反超。
法國隊不示弱,三分遠射扳平比分。當他們要竊喜時,沒想到日本又把分差拉大到4分,比賽只剩14秒,留給法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法國當然想投三分,加快追分節奏,日本相應的就是防三分。
誰料裁判在法國球員三分跳投後,判日本防守犯規。而且這球還進了,意味著法國隊可以加罰一球。

(3加1就是:一個球員在3分線外投籃時,
被對方犯規而且球進,投進的球算3分。
並加罰1球)
日本球員很迷惑,我幾乎沒碰到人,怎麼犯規;而且你也不倒地,不做表示,怎麼裁判偏偏要搶戲。
但裁判的判罰就是金科玉律。
憑藉這次3+1的判罰,法國追平比分將比賽拖入加時,最後贏了比賽
巧的是,之前國際籃聯給12支奧運球隊水平排位,法國第三,日本倒數第三。但後者差點掀翻前者的事,讓大家思考很多。
很多人說這是《灌籃高手》照進現實,我倒覺得也是“進擊的巨人”的重新演繹。
英勇的團長被獸之巨人的投石擊中,倒在了衝鋒的一線。他有男主一樣品性,只是少了一份巨人之力。
他這樣的人物被人惋惜,是因為失敗也能帶來很多感動。
也許你不太看籃球,甚至不太懂體育激情。
但你肯定會被這些名場面震撼到。
開頭暴擊的依然是蚍蜉撼樹,但總有人要去撼。
接著,日本球員面對法國球員,毅然決然飈三分。
還能打成3+1。
他們一齣配合,就可以攪得法國隊手足無措。
他們防守也做得有條不紊。
蓋帽NBA球星,網友大讚這是致敬櫻木花道。
更別說,還有許多靈光乍現時刻。
這次穿襠傳球,被中國網友轉發,因為解決了周琦發邊線球的世界難題。
就像發生在那些很燃的日本文藝作品裡,你只需要全力付出,導演會把你三秒的動作拍出整整一集。

那到時候對手跑來握手的場面就更加升華主題了。


好了,你的體育精神感動他人,但我看不懂了。
問題是,
1米72的河村勇輝,迎著NBA高個球星各種投籃,還拿下7個籃板。
這樣身高的後衛,恐怕連我們的校隊都不讓進吧。
問題也是,
國際賽事上沒什麼表現的日本隊,面對陣容強大的法國隊,沒有主場哨的話都快贏球了。
這樣的局面,恐怕是沒進國際賽場的球隊想都不敢想的。
可見打好球似乎很難,又不是特別難。
與此同時,我們中國隊創下的亞洲佳績,正被網友回憶。
“16年前,我們把世界冠軍西班牙逼入加時,易建聯面對大小加索爾和伊巴卡,斬獲30分。”
“那一年我們打法國,那一年我們打德國,那一年我們打西班牙,結果一直停留在了那一年。”
另一邊,大家都在轉發《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的心聲,當年他說日本籃球發展的目標是追平亞洲之王中國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現在這張圖成了強烈的諷刺。


因為,中國男籃已不是日本的對手,很多亞洲球隊也正在超過中國。
我們面臨左右夾擊,而這一幕在國足以“再輸下去要輸越南”的軌跡發生著。

競技體育,菜是原罪。


競技體育也需要尊重發展規律,只要你用心投入,基本都能出成果,還能看到運動奇蹟。
就像很多人說的:“姚明的天賦是一般無法企及的,河村勇輝的表現給普通人更多的希望。”
你在籃球上差點贏法國隊,你在足球上贏了西班牙和德國。
大家第一秒覺得很勵志。
第二秒就覺得憑啥我不行。
也行的。
如果足球和籃球在國際賽場上表現搶眼,網友恐怕逼著國家去給球員改善伙食和住宿。
恨不得把家鄉特產都塞進他們飛機裡:“海參是吧,給我像吃飯一樣吃。”
我看解說,他最後一句說得很深刻:
“值得我們中國男籃多思考了。”
結果一些網友不爽了。
他們開始吐槽日本隊沒有在奧運會贏下一場,得意什麼。

意識到說的寬泛後,他們瞄準具體球員,表示他們只是用力過猛,就算在NBA打過那又如何,不會有啥巔峰期。


語調變了,陰陽怪氣之聲層出不窮。


說著說著,就笑你又走“日本夏令營”的老套路。
好傢伙,體育的輸贏變成了立場的鬥爭。
而且還不能思考,不能反思。
最後沒人討論技術,不再討論運動的快樂,甚至沒人在乎成績本身,只想把輿論的另一方打敗。
反正遇到什麼專案,都是嘲諷“只有某國受傷的世界達成了”,叫上更多人加入儀式中。
不得不說,觀點表達是你的自由,你覺得贏了就好。

然而未來籃球可能看得人越來越少,想吵架可能都吵不起來了。
那誰去真心關心這些問題呢:
普通人打球打出成績有多難?
普通人打不出來後,怎麼再就業?
拿籃球運動員身份直播帶貨是不是更好?
(圖源網路,純屬段子)
答案是什麼眾說紛紜。
球員們確實有自己的難處,網友也有自己的樂子要看,非得讓大家達成共識的話,除了成績出色,那就是這件事:
不要讓“孩子踢球贏了不算贏,點贊票數第一才是冠軍”的事在籃球圈重演。

點贊是人情世故的玩法,無法幫你成為世界冠軍。


當然,你覺得贏了也行。
-END-
【推薦閱讀】
點選下方按鈕關注
後臺回覆“投胎模擬器”
我把投胎模擬器的地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