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49個口述故事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在巴黎的夏天上演。在競技體育的賽場,我們見證過無數冠軍的誕生,目睹著比拼的熱血與殘酷。而賽場的主角們,也終會褪去榮光、迴歸平凡。退役後,運動員們的人生,在上演怎樣的故事?他們怎麼看待過往點滴,又如何開啟第二人生?
我們在抖音發現了一群退役運動員的身影,有人投身直播電商打拼出一番新事業,有人做短影片科普體育運動知識,有人透過“雲”分享轉型全民教練。如今,他們是人生賽場的冠軍。
今天,來看退役籃球運動員呂曉明的故事。
在CBA的舞臺上,呂曉明曾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在CBA征戰了14個賽季,36歲退役時,在CBA歷史助攻榜和搶斷榜均排名第2位,是CBA史上第一個助攻數過2000的球員,也曾是中國男籃的一員。
然而,他的身高只有176cm,這在籃球這項“巨人的運動”裡,多少有些格格不入。也因此,他的職業生涯始終充滿著許多質疑的聲音,但他硬是在中國最高水平的籃球職業聯賽裡,闖出了一條生路,用一項又一項資料和技能,證明了“小個子也能打好職業籃球”。
退役不等於離場。呂曉明選擇成為一名青少年籃球培訓教練,近10年堅持親自教學,不斷研究和打磨出了一套科學體統的訓練體系,還線上教百萬網友打籃球,發了400多個影片講解實用的對戰技能,直播分享籃球知識。
他希望為中國籃球的未來多培養一些好苗子,也希望有更多人像他一樣真正熱愛籃球、熱愛球場。這是他願意為之付出全部的事業。
“小個子球員註定活在質疑中”
我是呂曉明,1979年出生在山東煙臺萊陽,身高176cm的職業籃球運動員,在CBA征戰過14個賽季,曾經是CBA歷史助攻王。2015年退役後,我選擇去做青少年籃球培訓,花近10年時間創辦了自己的訓練營和俱樂部,如今仍站在我熱愛的球場上。

從球員到教練,我和籃球的故事仍在繼續。
我與籃球的緣分,始於初一那年的暑假。我隨熱愛籃球的父親去參加一場比賽,在場邊撿球當球童,那時我對籃球一無所知,只覺得比上學有意思多了。父親問我要不要去體校學打籃球,我自然樂意,但教練並不想收我,因為我那時身高只有148cm。在教練看來,這意味著沒有培養價值,所以入隊第一年,我很少有機會和球隊合練,都是自己拿著球在一邊玩。
我真正喜歡上籃球,是進入體校的二年。看到隊友們在教練的指導下打得越來越好,有機會出去參加比賽,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刺激,開始拼命地訓練,比任何人練得都狠,慢慢追趕乃至超越了同齡人,也終於有機會隨隊伍一起訓練、比賽。
到第三年的時候,我的身高到了176cm,就很難再繼續長了。對於那些還在長身高的球員,教練都是允許他們不出早操、多睡覺的,我就沒這個可能了,只能按時起床訓練。

征戰CBA的14個賽季,我用成績證明了176也可以成為這個舞臺的主角。
籃球是巨人的運動,小個子球員註定活在質疑當中,因為身高會嚴重限制防守和進攻端的發揮,要麼被撞飛,要麼被搶斷。所以小個子球員必須要有自己的生存技能,比如,足夠快,快速移動、快速運球,用速度堵位,掌握節奏變化,讓對手不敢在你面前隨便運球。而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唯一的辦法就是多練,對自己夠狠,才能用優勢彌補劣勢。
憑藉不懈的努力,我一路從萊陽體校,打進了煙臺市隊、山東省青年隊和國家青年集訓隊,但2001年從青年隊升一隊時,我卻成了同批4名球員中唯一落選的一個。因為身高的劣勢,註定了我不會被當作主力去培養。那是我走上籃球這條路以來,第一次真正地感到崩潰,每天一睜眼就開始恐慌,沒有球打了。
我成了一個“流浪漢”,到處尋找東家。2002年,我終於得到一個機會,加盟香港飛龍隊,開始了我的第一個CBA賽季。但好景不長,球隊因為經濟問題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我又無家可歸了。那時我想,只要有支球隊願意接納我,就算不給我發工資我也去。

2002年,我加入香港飛龍隊,開始有機會接觸CBA。
一段時間後,新疆隊的主教練蔣興權找到我,希望我加盟新疆隊。那時球隊有個條件,要我永久性屬於新疆隊,我說沒問題,因為我很擔心如果我不答應,就會失去這個繼續打球的機會。但我的經紀人想得更長遠,他堅決不同意,協商良久後我和新疆隊簽下一份2+1的合約。簽約完成那一刻,我哭得稀里嘩啦的,非常感謝給我這個機會的蔣指導,感覺自己終於有家了,不用再繼續漂泊。

2003年,我加盟新疆隊,真正開始了我的CBA征途。
在新疆隊效力的三個賽季,我真正適應了CBA的舞臺,第一次入選了CBA全明星隊,還入選了尤納斯執教的國家隊,代表中國參加東亞運動會獲得銅牌。現在回頭看,那一時期我的技術還不夠全面,但就是有一股拼勁,敢打敢衝,一個賽季平均每場上場時間超40分鐘,基本都是打滿全場。那時候我腰傷嚴重,晚上打完比賽就去找隊醫治療、打封閉,第二天繼續訓練比賽。我不怕苦和累,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好不容易得到的機會,不能讓任何人搶走。

14年的CBA生涯,我效力過6支球隊,也經歷了許多坎坷。
我也很感謝我在新疆隊的第二位主教練王非指導,在他的建議下,我開始改變打法。他告訴我,小個子球員不要只會拿著球往籃下衝,多練練急停跳投和傳球。我當時就學身高只有160cm的NBA後衛博格斯,研究他的技術動作,慢慢地在組織傳球方面形成殺傷力。這也是我這個小個子後衛,能在CBA征戰14年的原因。
2006年,為了照顧家人,我離開新疆加盟福建男籃,憑藉優秀的助攻和搶斷能力真正進入了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在福建隊效力期間,我曾送出個人生涯單場最高的20次助攻,連續三個賽季拿下CBA助攻王,真正向一個優秀的後衛靠攏。

2006年,我加盟福建男籃,一打就是五個賽季。
到2011年我加盟山西隊後,依然保持場均6次助攻,排名聯賽第三。山西隊的第二個賽季結束後,到2013年,我已經在CBA效力12個賽季,一共打了399場比賽,送出了2122次助攻,成為當時的CBA歷史助攻王,也是CBA史上第一個助攻數過2000的球員。

2011年,我加盟山西隊,幫助球隊打進了季後賽,歷史性地拿到聯賽第三。
至此,我終於用實力證明了,小個子也能打職業籃球。
這麼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對於我身高的質疑始終存在。有時候一場球沒打好,就會出現很多負面的聲音,歸根究底是身高的硬傷。我的內心很難不沮喪,但只要睡一覺,我就會把這些質疑拋在腦後重新上路。我這個人從小就有一顆不服輸的心,你說我不行,我偏要證明我行;你說我打不過你,我非要贏了你。
“優秀的球員不一定是優秀的教練”
2015年,征戰CBA14個賽季後,我宣佈退役。那一年,我36歲。
職業生涯的最後兩年,我是在四川隊度過的,因為無法融入球隊體系,我的出場時間和機會都很少。那種日子度日如年,我每天都盼著訓練和比賽趕緊結束,吃不好、睡不好也練不好,想要逃離球場、告別籃球。我原本是多麼熱愛籃球的一個人,已經是CBA名副其實的老將了,身體狀態也還能打,但就是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2013年,我轉會四川隊,職業生涯的最後兩年的確很艱難。
這種痛苦一直延續到退役後的前半年,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去做什麼,是再找個地方打球,還是去球隊做助理教練,亦或是完全轉行再也不碰籃球?
回想起自己20多年的籃球歲月,我發現,一頭一尾是最難的,我不知道會不會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小個子喜歡籃球、想打職業,但如果能讓有夢想的孩子在起步階段得到正確的指導和足夠的信心,那對我來說也值了。所以,我決定去做一名基層教練,專注青少年籃球培訓。

退役後,我選擇了去基層做青訓。
一開始我是信心滿滿的,因為當時願意做青訓的高水平運動員並不多,我作為一名前國家隊球員、CBA老將、歷史助攻王,招生肯定沒問題。但現實是殘酷的,出了體育圈並沒有那麼多人認識你,我也只能一個個地去找學生。一開始只有三四個人,慢慢到了十幾個,再後來因為教學水平線上,口碑越來越好,到2019年,我在廈門創立了自己的籃球訓練營和俱樂部。到現在近10年,我培訓的學生有幾千名,成績最好的已經進入國家少年隊。

經過5年的摸爬滾打,我成立了自己的訓練營和俱樂部,專注給孩子們做好籃球培訓。
對我來說,這10年從球員到教練的角色轉變,並不容易。一個優秀的球員,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教練。剛開始做青訓時,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們打球,有時候明明看見這個孩子的動作是有問題的,但你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我只能努力回憶過去我的教練是怎麼教我的,然後進行模仿。
可籃球的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是小球時代,首先比賽的攻防轉換速度很快,對球員腳步和動作的要求都更加嚴格;其次現在的球員位置比較模糊,不像我們那個年代有嚴格的中鋒、前鋒、大前鋒、控球后衛和進攻後衛的位置之分,這要求球員技術全面性發展;加上現在發展出一些新的區域動作,也要求球員能夠跟上。
可以說,一切從零開始,這個過程很艱難。作為教練員,我必須自己先把籃球的新趨勢、新規範和新需求掌握到位,再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水平,去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這套體系還要經過實踐檢驗,比如一個動作教下去,如果孩子們使不出來或者用出來效果並不好,我就會把它淘汰掉,就這樣不斷地打磨、改進。

對中國籃球青訓來說,最需要的是一套科學系統的訓練體系。
中國籃球崛起的希望就在青少年,但目前我國青少年籃球培訓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能夠提供科學系統訓練方案的地方少之又少,但孩子們的黃金訓練期也就幾年,錯過了,天賦再好也比較難了。
所以我希望我的訓練營和俱樂部,是青少年“籃球基本功的修煉地”。我會讓他們從腳步練起,這是籃球的入門課,之後才是技術動作的規範與標準。此外,我要培養的是他們的態度和精神,一定要尊重籃球、尊重球場。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籃球是不會說謊的,只要你付出努力,專注地每分每秒投入到訓練中去,就會有回報。
當然,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我也給自己定下了四條工作原則:一是絕不遲到,這10年我沒有一次上課遲到過;二是對學生不打不罵;三是絕不帶著酒味去上課;四是一定要親自示範動作。

近10年的青訓教學中,我堅持每個動作都親自示範。
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跟得上工作節奏,保證教學質量,我在日常上課教學之外,每週保持3-4次的健身頻率。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教學中不慎跟腱斷裂,但手術後一週就拄著柺杖回去指導訓練了,康復三個月後就恢復了上課。
今年我45歲了,做青訓10年的感受,可以用五個字形容:累並快樂著。支撐我在這條路上走這麼久而且仍將繼續走下去的,就是我對籃球的熱愛,一種永恆不變的情懷。
“打造一塊籃球愛好者的自留地”
2019年,我的訓練營和俱樂部逐漸有了規模,一期期培訓按部就班展開,我就開通了抖音賬號,想把線下的教學內容同步分享給更多愛好者,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職業還是業餘,都可以一起交流學習。
到目前為止,我的賬號釋出了400多條影片,沒有任何一個是擺拍的,都是我線上下教學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在一邊同步拍攝記錄,後期再進剪輯、配上字幕,內容幾乎全是籃球相關的技能示範和動作講解。
為了方便大家查詢學習,我把這些影片劃分成各種技能包,比如防守/搶斷技能包、傳球技能包、運球技能包、籃球專項力量訓練等,分門別類對各種技術動作進行講解。

我的抖音影片,基本都是籃球相關的技能和動作教學。
因為我做青訓的思路就是要讓孩子們練好基本功,所以線上分享的內容,也都是偏基礎和實用的技能教學,沒有什麼花裡胡哨的炫技動作。比如在防守的過程中斷球,如果你選擇切球,當持球人把球暴露時,你需要手掌微彎、切球點位於持球人大拇指虎口處、切球速度快,這樣才能有效且不犯規,還保護到了自己的手;如果你選擇挑球,當對方中鋒搶到籃板持球下落或將球放下時,你需要讓掌心向上、手指用力往外挑球。

如何在防守中進行切球、挑球,很實用的技能教學,獲得了超80萬點贊。
又比如在行進當中突破,遇到協防時怎麼進行點撥傳球,你需要迅速轉動手腕,用中指、無名指、小拇指點撥傳球,速度要快,防守隊員很難做出反應,能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除了這些通用的技能,我也結合自己的身體特點,分享小個子球員如何防守大個子球員等特殊打法,這都是我在多年實踐中總結下來的心得乾貨。

傳球相關的技能,我會把動作拆成一個個技術要點講解。
除了技能教學,我也經常更新優秀青少年球員的訓練日常。我記得有一期影片記錄了一個女隊員和男隊員們打對抗,連續過人,最後傳球給隊友得分,贏得了滿堂喝彩和好幾萬點贊。有網友還看出來了,女孩的運球技法覆蓋背後、胯下、轉身、突破、後撤等各類動作,而這些動作全是我的影片裡教過的。

一位女青訓隊員,在球場對抗中上演了精彩的過人與傳球。
我現在抖音有159萬粉絲,有的是原來CBA時期就關注我的老球迷,有的是被教學內容吸引來的籃球愛好者,還有一些青少年家長。過去,我的評論區也出現過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覺得我講的東西太基礎,有人覺得我講得太專業、太垂直,不符合現在觀眾的口味。但我仍堅持輸出我認為對的東西,不想脫離籃球教學的本質。
有些網友會覺得我太固執,但慢慢地留在我這片“籃球自留地”的朋友,基本都能理解我的用心了。有一些業餘的籃球愛好者,透過我的影片學習到了很多實戰對抗中可以用到的乾貨,也有很多人在青訓的教學中,看到了中國籃球的希望。

我的評論區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這很正常,也感謝粉絲的認可與鼓勵。
我雖然很少回覆網友的評論,但看到這些留言,也足夠欣慰和開心。只要有時間,比如一期訓練營結束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我會開一場直播來做個總結,也給線上的朋友解疑答惑。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所以我從來不在直播中插科打諢或者吃飯喝水,每次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就一個個回答大家提出的關於籃球的問題和知識。
對我來說,籃球不是我想出名或者當網紅的工具,而是我用生命在熱愛的東西,無論何時何地,我對它抱有絕對的尊重,也希望吸引和發展更多的朋友,像我一樣認真對待它。
有時候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真的教也教不動了,不得不離開球場、告別籃球,我應該會很傷感。打籃球也好,教籃球也好,到現在,我終於敢說,籃球是我一輩子的事業了。
*本文由呂曉明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呂曉明 | 口述
橙 子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49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