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英雄系列
筆記君說:
中狀元之後卻沒有選擇做官,而是放棄仕途,開辦紗廠,投身實業,發展教育,改善民生。
他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興建一座城(南通),影響一個國,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2020年,在7月21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總書記就曾以張謇為榜樣,勸勉企業家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
當年11月12日,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今天,我們就一同瞭解張謇的生平故事,看他是怎樣在清末民初的危局之中,以一己之力實業報國,在政治、經濟、哲學三大領域取得重大認知和實踐的。並從張謇的故事中,感悟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張謇自幼聰慧好學,5歲時開始在私塾讀書,16歲考中秀才。不過他之後的科舉之路比較坎坷,鄉試屢次不中,歷經十幾年,終於在32歲時考中舉人。
1894年,41歲的張謇參加甲午恩科會試,歷經20多年,高中一甲第一名狀元。
“朝為讀書郎,暮登天子堂”,成為狀元郎的張謇,是天下讀書人最為欽慕的物件。
然而張謇並沒有在仕途上一直走下去。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甲午戰敗,讓中國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
張謇認識到單純靠讀書做官不能救中國。他看到西方工業國家的強盛,意識到實業是國家富強的根基,於是決定將個人抱負和國家命運相結合,投身實業。
張謇經過深入研究光緒、宣統兩朝各年海關貿易冊發現,當時由歐美輸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織品和鋼鐵。

他敏銳意識到發展我國的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於是他大力倡導並踐行“棉鐵主義”在家鄉南通創辦大生紗廠,這也是張謇實業之路的起點。
“大生”二字源自《易經》:“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一切的政治和學問,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從“大生”這個名字,我們就能深刻地體會到張謇憂國憂民的情懷。
張謇創辦大生紗廠之初,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白手起家。這時他只有一個狀元的光環,在官職上也不過是一個翰林院編撰的閒職。
要辦廠,最困難的是缺乏資金。所以,張謇在紗廠創辦之初,就決定採用股份制的形式解決資金問題。
他親自擬定《通海大生紗絲廠集股章程》,決定在上海、南通、海門三地公開招股。大生紗廠成為我國第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
大生紗廠開工一年後就獲得2.6萬兩白銀的淨利潤(當時清朝的親王每年俸祿也不過1萬兩白銀)。隨後又建成了四個分廠,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紡織企業系統。
在20多年的時間裡,張謇創辦了大小企業34個,形成了中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實業集團,不僅使南通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模範縣,建成“中國近代第一城”,同時也有力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程序。
隨後,他在南通一帶一步步創辦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機構。
其間創造了不少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的多項第一,如中國第一所本科制民辦女子師範學校、第一所盲啞合一的特殊教育學校、第一所新型戲劇學校。

與此同時,張謇還在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組織或參與創辦了多所國內知名高校,如復旦、東南、同濟等大學。
張謇還辦其他社會文化事業,在1905年創辦了南通博物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共博物館,見證了整個近代歷史的滄桑。
當時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張謇由此重視體育,在南通建立了體育館和6個公園。
張謇還熱心公益事業,傾盡財力和心血,舉辦了許多慈善公益事業,包括育嬰院、養老院、義園、貧民工場、濟良所、殘廢院、棲流所等等。
他深深耕耘南通20多年,成就了實業、成就了教育、成就了社會。
但他所處的年代,中國積貧積弱、外敵環伺。
終於在1922年,由於棉紡織業危機,導致張謇的事業全面崩盤,大生紗廠走向衰落。1926年8月24日,為國為民奔波一生的張謇壯志未酬,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張謇字季直)先生獨力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
1966年,張謇逝世整整40年後,他的墳墓被砸開,裡面沒有任何貴重物品,只有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一顆牙齒、一束胎髮。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可謂是“大動盪、大分化、大變革”的時代。他在各方面奮力開拓,包括整個現代化的政治、經濟、哲學,與時俱進,完全可以列入世界近現代改革家的行列。
1.政治認知及實踐:從立憲到共和的幕後推手
清末,張謇深感國弱人欺,民貧受侮,他發展實業和教育是為了強國拯民,主張開啟民智是中國未來必有之路,立足中國自主、自立、自強。一開始,他主張變法,接著呼籲立憲救國,立憲不成,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順應歷史潮流,支援和參加共和。
他的聲望雖然不及孫中山,但是他回鄉後從事地方自治,張謇的主要抱負在政治,主要經歷在政治,主要作為在政治,主要貢獻在政治,其政治遠見也是走在時代的前列。
24歲的時候,張謇就入成為淮軍儒將吳長慶的幕僚。
1882年,張謇30歲,剛到而立之年,他隨吳長慶赴朝鮮平定“壬午兵變”,挫敗了日本的侵略企圖,取得了鴉片戰爭以外清軍對外戰爭中難得的一次勝利。
他在朝鮮期間所寫的《朝鮮善後六策》策論,覆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展露了他具有很高的韜略謀略、歷史洞察能力和政治遠見卓識,得到了左宗棠等人的賞識,張之洞、李鴻章都想聘請他。

1884年,張謇回到家鄉,期間雖以讀書備考為要事,但也悉心研究當年發生的中法戰爭、“甲申政變”、南北海疆風波等時事政治。
1984年,41歲的張謇考中狀元,但是思想上卻有了一個轉變。第二年,他加入了康有為的強學會。
張謇尤其羨慕日本“三四十年間,由小國而躋於強大矣。”1903年,張謇51歲,應邀參觀日本第五次大阪博覽會,並對日本工農業與教育進行了60天的實地考察,親身體會到明治維新30多年給日本社會、實業、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是他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社會改革思想活動中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回國後,他積極地投入立憲運動,併成為立憲派的領袖人物。
清末的立憲運動興,把地方自治視為為憲政奠定基礎的途徑。張謇是當時最早倡導地方自治計程車紳領袖,在1901年《變法平議》文中就指出要學習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張謇以家鄉南通為地方治理的試驗田,將南通打造成“中國近代第一城”。
有研究者評價稱“張謇不僅是南通早期現代化的設計者,也是組織者和領導核心,沒有張謇就沒有當年南通的早期現代化,至少也會推遲若干年。”
張謇經營工商、開創教育、倡導慈善、興建水利,以一人之力建設南通,他的目標並非僅僅是工商貿易和地方發展,他終極的目的是要透過地方自治,從根本重建中國。他所辦的實業擁有相當的規模,但全力投資到社會事業上。
作為曾經的“立憲派”核心人物,張謇順應歷史潮流,看到共和政體是天下大勢,並竭盡所能四方奔走,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先見性和先進性。張謇的政治認知和實踐,為近代中國政治合法性的轉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經濟認知及實踐:用實業救國濟民
“求國之富強必在工商之發達”,張謇認為國家要富強,應當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商業現代化。他大力興辦實業,艱苦備嚐,為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奮鬥了一生。
這容易讓我們想起美國曆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漢密爾頓。
剛獨立的美國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但是漢密爾頓堅信,在不遠的將來,工商業一定會成為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他有預見性地指出:“商業的繁榮是國家財富的最有效和最豐富的來源……商業繁榮有助於活躍和刺激工業系統,使之更加活躍和興旺地執行。”
學者馬敏認為,中國近代人物中真正提出了比較完備的近代工業化方案的,其實就是張謇和孫中山二人。
張謇的近代工業化方案體現在他的“棉鐵主義”主張。張謇根據當時中國的特殊國情探索了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提出了“棉鐵主義”。
他認為中國如果要解決白銀外流、解決自己的財政困難,發展自己的經濟,那就要從最大宗的進口就是棉花、鋼鐵這些方面著手來生產,發展自己的經濟,這個實際上用今天的話講就是進口替代的戰略。
張謇的工業化探索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工業化有當務之急與重點發展,在不同的階段又應該有發展的重點。
張謇不僅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者,更是一位傑出的設計師。他立足於南通,但又不侷限於南通。
如他所言:“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為全國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南通模式”,開創了一條地方治理現代化的中間道路。
張謇眼光超前,思想解放,緊跟歷史潮流,站在時代前沿,所創辦的實業主要是工商業,努力建立新型的產業結構,推行“迴圈經濟”的模式和理念,推廣現代經濟運作的方式。
他以大生紗廠為模板,運用國外先進的公司制、股份制發展近代工業,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股份制的先河。
這種股份制企業還包含了利用外資的內容,採取了引進外國人才的做法,並且把其推廣到農業、航運、鹽墾、商業、金融、文化等產業中去。張謇用上述這些先進理念和模式,創辦了一系列企業。

1901年為建立大生紗廠原料基地,張謇創辦通海墾牧公司,“廣植棉產,以厚紗廠自助之力”,開啟了蘇北沿海墾殖業。開始由工業向農業延伸,這也是我國第一家農業開發股份公司。
同時,為了綜合利用紗廠的棉籽、下腳、飛花及多餘動力等,張謇又設立榨油廠、肥皂廠、造紙廠、印刷廠,逐步構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產業鏈,並進一步發展冶鐵、製造、電力、食品、輪船運輸業及通訊、金融、商貿、倉儲等企業,在南通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就這樣,張謇用了20多年的時間,先後創辦了棉紡、農墾、鹽墾、機械等大小不同的數十家企業。
這些企業既獨立經營,又在融資關係、人員派遣、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技術支援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良性迴圈的經濟體系。
他一手打造了中國最早的跨行業、跨部門的民族資本集團,其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企業。
3.哲學認知及實踐:家國情懷中國心,天下格局世界觀
① 經世致用的儒家底色
張謇認為,愛國不能光喊口號,要實實在在去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張謇不是空想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動者、實幹家。他是一個幹實事的人,孫中山曾這樣講:“我是空忙,張謇在南通取得了實際的成績。”
張謇曾用幾段話闡明自己的人生哲學:“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他所看重的是做出於國於民有用的事業,即使少至一二,也足以體現價值,而不至於像草木一樣腐朽後歸為塵土。

張謇始終是一名儒家知識分子,他身上有濃重計程車大夫情結。他提出“士負國家之責”,強調應當承擔社會責任。
他曾說:“顧炎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黃宗曦關於讀書人要體恤民艱、救民於水火的思想,我始終銘記於心。只要是與救國濟民相關的事,我都視為己任,全力去做,這正是儒者經世濟民的本分。”
在實踐中,張謇在南通實現了儒家追求“大同世界”中“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
南通成為當時中國1700多個縣中,第一個初步建立幼有所撫、老有所養、貧有所濟、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地方。
張謇一生所獲財富,都用在了社會服務當中。他既注重經濟效益,也追求社會效益,是實用主義與社會理想的結合者。
張謇建的不止是南通這一座城市,更是一座永不坍塌的精神燈塔。

②開放包容,博取精擇
張謇認為,在過去閉關鎖國的時代,所有的事情可以自己保守處理,如果保護性處理能夠落實,基本不會出大問題,可以相安無事、自給自足。
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經是世界貿易,全球貿易的時代國門已經被開啟,閉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唯有透過學習,增強自身的世界觀念和商戰知識,才有機會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當時社會傳統儒家中的因循守舊者仍然觀念陳腐,不思進取,張謇則不同,他是開放、包容、謙虛的代表。
張謇用製糖為例,他認為中國舊法制糖,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是中國人的問題在於只知道泥守舊法,不知改良,難以提升生產效率,無法進行規模生產。
對於西方的新知識、新技術,他認為國人應該“博取而精擇之”,其中首要的就是要博學,必求其博,即全面的學習和了解;足夠博學、全面,自然而然就會學精、學通;精通之後,融會貫通,自然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③超越“中西之爭”,理論結合實踐
晚清名臣張之洞是張謇的“貴人”之一,為張謇的創業提供了大力支援,兩人之間交往也很多。但張謇並不贊同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論斷。
張謇並不認為西方的領先只在“用”的領域,張謇已經看到西方的領先是整體知識體系的領先,而中國的舊知識仍然主要關心科舉制藝,因此他認為在知識體系上必須根本變革。
張謇也並不認為中國人整體的道德水平比西方高出很多,事實上,他很早關注公德私德、公利私利說。他認為與工業化同時發展的還有西方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商業倫理等思想,而這些觀念中國人尚不具備或者說尚需啟蒙。
張謇提出的“舊道德與新知識”的理念超越了中西之爭,符合他所說的要有世界眼光,應該拋棄狹隘的中西之爭,追求人類的共同命運。
他主導的南通現代化,本質是“西方技術+東方治理”的融合實驗:用股份制公司管理紗廠,但利潤分配參照儒家“義利並舉”。

對於中國而言,應該擱置中西之爭、體用之爭、古今之爭,實實在在地學習西方之強、惡補自身不足之處,適應並迎合工業化,同時也要正視和珍惜本民族文化傳統中具有普世性的價值觀。
1.創新與務實並重
張謇的敢為人先精神體現在各個方面,他至少創辦了20幾個中國近代第一,包括第一個博物院、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所聾啞人學校、第一個氣象臺等等。

他最早搞股份制、最早發行股票、最早按股份制搞現代大農業、最早把農工商連在一起、最早建立科學的公司制度、最早建立農工現代化社群等等。
我們發現,張謇的南通模式不止是創新的成功,而是透過實實在在構建“產業-教育-民生”的生態系統實現的。
張謇在長江入海口默默改良鹽鹼地。他成立的墾牧公司耗時20年,將45萬畝不毛之地變成棉田,為大生紗廠建立原料“護城河”。這種閉環生態,讓南通在軍閥混戰年代仍維持自身生態。
張謇遭遇世界大戰導致棉價暴漲時,立即開闢蘇北新棉區。正如管理學家陳春花所言:“企業要把‘活下去’的能力,建立在持續創造價值的基礎上。”
他注重長期佈局,避免短視逐利,同時重視產業鏈協同與可持續發展。
2.長期主義與系統性思維
張謇提出的“棉鐵主義”,是他實業救國思想的核心:“最為吾所主張者,為棉鐵兩項,以其於近世界中為必不可少之物也。現時吾人所用之棉鐵,皆來自外洋,今後正宜努力使二者皆可由本國供給。”
張謇透過對西方國家的考察以及自己對世界發展的瞭解,認識到“知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
發展工業應有主次之分,以棉、鐵兩種工業為起點和中心,有序建立和發展各種工業部門,構建獨立的民族工業體系,以實業建設夯實國家經濟力量,最終達到富強禦侮的目的。
這就是張謇的“棉鐵主義”,它比同時代許多人的思想更具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更適合中國國情。
張謇實施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工業化戰略,充分展現了系統思維的智慧和力量。
同時,他還關注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和營銷策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經營理念,使他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們當下倡導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他做到了;
打通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他做到了;
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他做到了;
發展迴圈經濟,他做到了;
推動綠色發展,他也做到了。
我們現在倡導的這些理念,張謇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成功實踐。
3.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企業家心中要裝得下整個社會
張謇說:“做一個縣的事情要有一省的眼光,做一個省的事情要有全國的眼光,做一個全國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高舉“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大旗,他的創業和創新,都是以世界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和實踐正規化為參照開展的。

例如,他創辦的大生紗廠,瞄準國外棉紡業工業化大發展所形成的國際市場,裝置、技術、科技人才主要依靠引進。
他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仿照美國的大農開墾法,採用公司制形式開發農業,建立工業與農業相互輔助和支撐的農業發展新機制,大量引進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種植、製鹽、水利等先進技術和成果。
他創辦的女工傳習所、織繡局,將繡品遠銷海外並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設立分銷機構;他創辦的頤生釀酒公司產品,早在公元1906年就榮獲了世博會金獎。
在教育方面,張謇極力呼籲中國要培養大批具有“觀察世界之眼光”的年輕人才,他創辦商業學校和各種專修班,不僅要青年學生掌握西方科學技術,還要培養他們“開門商戰”的競爭意識。
他創辦的教育事業,參照西方的新式教育模式,建立起幼教、普及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升格秩序和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社會教育的教育門類。
張謇把慈善事業看做是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於是,張謇傾盡財力心血,舉辦了許多慈善公益事業,內容包括育嬰院、養老院、義園、貧民工場、濟良所、殘廢院、棲流所等諸多方面,覆蓋當地社會貧困階層,形成近代較為完善的地方慈善體系。
這就是大改革家張謇。商業成功,需要與社會價值共生,企業家應主動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如教育公平、鄉村振興。
他創辦大生紗廠,用實業利潤反哺教育和民生——紗廠每盈利1兩白銀,就有0.3兩投入南通師範學校、育嬰堂、殘廢院等300多個公益專案。
從這些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晚清著名的商業鉅子,張謇和胡雪巖還有盛宣懷是截然不同的。
胡雪巖的眼界不夠,沒看到大變革的趨勢,沒有投資新機會,也沒有新經營理念,守著自己的老舊錢莊事業,很快就從首富跌落神壇,淒涼而死。
再說盛宣懷。《劍橋晚清史》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盛宣懷雖涉足工商業,但其重心始終偏向官場,追求的是官場的飛黃騰達。
張謇中年創業,接受現代企業理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始終堅持“父教育,母實業”的路徑,將畢生心血都投入到實業、教育和慈善事業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精神不是歷史標本,而是商業文明的活化石。當我們在抖音直播助農時,在研發國產晶片時,在縣域建新能源工廠時,南通城頭籌算棉紗與校舍比例的狀元商人,依然在為我們標註商業與文明的座標。

在當前世界形勢複雜多變的情形之下,民粹主義、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很顯然會給我們帶來挑戰和困難,但只要我們秉持共創共享、合作雙贏的真誠和開放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抱好這個“全球化3.0”時代。
今天的世界,已經不是百年前的世界。
今天的中國,也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
今天的民營企業家,也不再是百年前的民營企業家。
但張謇“救國濟民"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天下格局世界觀”的全球視野,依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在創業路上負重前行,勇攀高峰。
百年前,他用棉紗織就中國夢;百年後,我們用科技續寫新篇章。
為了讓當代企業家和創業者更好地走進張謇的生平,感悟張謇作為“中國近代第一位企業家”的精神傳承,筆記俠PPE2025級第二模組“生死”,將課堂設定在張謇為之奮鬥一生的南通。
我們將一同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深入瞭解張謇的事蹟和他在政治、經濟、哲學三大領域的傑出建樹,為我們的創業之路帶來新的啟發。
在課堂上,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知名哲學學者蘇德超老師將帶領同學們以“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和“商人需要怎樣的哲學”為題,把我們的個人經歷、商業經驗和對未來的判斷融會貫通,形成我們自己的一套商業哲學,獲得生命、生活和生意的底層支援。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更多的優秀企業家創業者,在筆記俠PPE(政經哲)班的思想結構與社群組織中,去構築在大時代下的大見解和大格局。

今天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不僅要面對全球化和數智化的機遇與挑戰,也要面對哲學、互生和智慧的挑戰。
我們不僅需要披荊斬棘的科學企業家,同樣也需要充滿人文關懷的哲學企業家。
為此,作為第一個面向企業家的PPE(政經哲)課程,筆記俠“第五代企業家PPE班”高揚“天下格局,有容乃大”的旗幟,致力於為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提升和放大見識。
什麼是PPE?
PPE,即(Philosophy哲學,Politics政治,Economics經濟),通譯政經哲。最早由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於20世紀20年代初設立,被譽為人文社科類最頂尖的專業之一。
PPE可以幫助企業家更好地理解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從而指導企業戰略和決策。
筆記俠的PPE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實踐,我們一直在探索PPE內容的中國化、企業家化和經世致用化,這也是我們貫穿始終的治學理念:思想性、方向性、妙用性。
筆記俠PPE課程2025級,現已開始報名。(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3月20日)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PPE2025同學名單
參考資料:
1.《張謇:一生把兩件事做到極致》,張謇國際研究中心
2.《張謇的中西文化觀》,獨立精神
3.《張謇傳》,作者:張孝若,嶽麓書社出版社
4.《狀元實業家:張謇傳》,作者:程稀,華文出版社
5.《要理解“不確定時代”的中國企業家,需要從張謇出發》,文化縱橫
6.《實業救國的張謇是怎樣一個人?》,張謇國際研究中心
7.《超越左與右的嘗試:張謇與近代中國政治》,新京報書評週刊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