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京現代教育開拓者,曾聘劉海粟執教

全文共3325字 | 閱讀需7分鐘
南京市寧海中學是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江蘇省文明單位。歷史可上溯到1890年由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先生創辦的"文正書院"。曾先後更名為"江蘇省立第一中學""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江蘇省立南京中學"等。在寧海中學創辦的過程中,湧現出唐圭璋、仇、劉海粟等多位著名教育家。
今年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書法家,詞人仇埰逝世八十週年。仇埰先生1909年與伍仲文等人在南京共同創辦四區模範小學。1912年在南京創辦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並任校長。1921年為發展鄉村教育,在南京北郊創辦棲霞鄉村師範分校,後在南郊小行附近設立附小鄉村分部。仇埰在任第四師範學校校長期間,確立了“大誠、大勤、大勇”的校訓。身為校長,仇埰辦學認真,執教嚴格,聘請教師極為慎重,必皆飽學深思之士,在掌校15年間,沒辭退一位教師。在學術上,他極力推崇學有專長者,不論年齡和輩分,得到學人的廣泛尊重。他考選學生極為嚴格,強調品學兼優,從審閱試卷到面試錄取,無不親力親為,從不徇私。同時,他又對學生親如子侄,諄諄教導,師生感情深厚,培養英才眾多,桃李成林。50歲後,他開始著力填詞,與石雲軒、孫閬仙、王東培結蓼辛社,號稱“蓼辛社四友”著稱詞壇,在近代詞壇享有較高聲譽。
投身教育事業
仇埰1873年出生於晚清一個傳統計程車大夫詩書世家。早年喪父,母親教子有方,仇埰的堂叔仇繼恆是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學問淵博,在母親和堂叔的諄諄教導下,仇埰從小刻苦求學,十七歲時考取了秀才,不久又補了廩生。
仇埰書法作品
光緒三十年(1904),在教育救國、留學救國的浪潮中,仇埰赴日本,進入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科學習。在國外數年,他眼界大開,認識到列強有併吞中國的野心,遂暗下決心,以開發民智為己任。歸國後,仇埰見國勢日漸衰弱,則深感欲振興中華則須先振奮人心。而教育人才正是振奮人心,治國振興之本。此乃當務之急。
當時正逢清廷下詔新政,於是仇埰即與伍崇學等人聯名上書,伸言實行新政應首先從教育著手,並提出在全南京城創辦四十所完善小學(分四區,每區十所)。這一倡議得到兩江總督端方的接受,端方派了梅光遠負責督辦此事,但是,一些具體經辦的滿族官員對此卻不感興趣,他們故作姿態以惑眾,並不真心實意,最後終因撥款有限而未能按原計劃進行。結果全南京市只辦了四所完善的小學,仿照日本學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定名為模範小學。
仇埰先後被任命為南京第一模範小學堂長,四所模範小學總辦。仇埰在任上勤勤懇懇,認真負責,由於成績卓著,遂為提學使李瑞清所賞識,李聘他為寧(江寧府)屬師範(大石橋南師附小處)學監。當時上元、江寧、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許多優秀學子紛紛來師範就學,寧屬師範負責人梅某,除了安排一名會計管理財務處,其餘事情均全部委託仇學監,仇埰不負厚重,自始自終,兢兢業業,把各項校務工作處理的十分完善周到,受到江蘇教育界的一致讚許。
致力於省立第四師範
辛亥革命後,黃炎培先生擔任江蘇都督府教育司司長,主管全省教育事業,他建議首先在南京成立師範學校培養師資以普及教育,並提出聘請仇埰先生出任師範學校校長,恰巧原來寧屬師範學校由於鼎革之際,經費無著落而停辦,但是廣大學生求學心切,因大家與先生平日感情深厚融洽,則紛紛求教先生出路問題,仇埰接到了聘請書,覺得是個好機遇,則率全體師生員工選擇了門簾橋原鐘山書院舊址(解放後為白下會堂處),於1912年2月建立了省立第四師範(簡稱四師),從此仇埰嘔心瀝血致力於四師的發展事業。
唐圭璋
仇埰先生前後主持四師十五年,學生遍及大江南北,其中如沈子善、李清悚、呂斯百、唐圭璋、張安治等都是該校的高材生,其中唐圭璋先生自小學習勤奮刻苦,但家境十分貧寒,他入奇望街小學讀書時,成績非常優良,受到校長陳榮之賞識,不僅減免了他的學費,還供給他書本文具。小學畢業時,他參加南京市會考,獲得第一名。不久,唐圭璋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師,本來報考師範必須要有“勸學所”的推薦,但唐沒有,仇埰聽了陳榮之的介紹後,破例讓唐報考。入學後,仇埰發現唐圭璋確實是個難得的優秀生,於是決定全免唐的保證金、膳食費,並且還在學習上多方啟迪關懷照顧這位“得意門生”,後來仇老曾感慨而自豪地說:“圭璋治學之勤,輯著之廣,我不如也,千百年後,我將因圭璋而名”。
仇埰執掌四師時,愛才若渴,對學術上有成就者無不尊崇,諸如陸鳳蓀、吳梅、胡小石、胡翔東、嚴聘卿、王東培、舒百勤等碩彥名流,有的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皆被他聘請為四師教師,對四師的高質量教學起了重要作用。仇埰是我國較早的發展農村教育的先驅者之一。1921年,為發展農村教育,仇埰又積極創辦了棲霞鄉村師範分校,並且還在小行設附小鄉村分部。
1923年,四師增設了“藝術專修科”,以彌補中學美術師資的不足,但一時找不到適合的主持人。為此,仇埰先後三次赴滬,邀請著名美術家李毅士擔此重任,李深為感動,由於滬地工作也撂不下,於是則每星期三天來四師任職。藝術大師劉海粟先生當年也曾任教於四師藝術科,那時還不到三十歲。
仇埰先生一貫對待教師十分敬重,對待學生同樣愛如子侄,他經常在晚間約學生談話,學習情況、家庭瑣事無所不及,猶如父子兄弟,感情極為融洽。不少刻苦好學的學生,家貧如洗,仇埰不但全免了他們的膳食費,而且有時還自掏腰包幫他們繳納一些學雜費用。然而,仇埰對考選學生的審查,卻又是十分嚴格,他認為師範生即未來的教師,事事皆為學生表率,故選拔人才馬虎不得,他不但親自審閱試卷,而且還親自面試,特別注重人品端正,品學兼優。從而十五年中,四師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
晚年詞學活動

《蓼辛詞》
1927年,仇埰先生退休後專治詞學,字斟句酌,不遺餘力。他原來就是宋詞愛好者,填詞能手,主掌四師時,因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而且師範學校詞又不是必修課,沒有大力提倡,故不大動筆。脫離教育界後,則與孫浚源、石雲軒、王東培等結成《蓼辛詞社》,他們將各人1931年所寫的詞彙總為《蓼辛詞》付印,蔚為大觀。
1931年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長江中下游數省遭遇特大洪災,人禍天災,衰鴻遍野。他們四人用特定的文學形式反映這一現實,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蓼辛詞》印成後分贈各地詞友,在全國範圍內逐漸傳開而著稱於世。詞友們稱他們為“蓼辛四友”。
仇老同時也是南京“如社”和上海“午社”詞社的詞人,而且還是倡議者之一。他著有《鞠燕詞》二卷、《金陵詞抄續編》六卷,特別是在採輯《金陵詞抄續編》工作中,他花費了大量精力,抗戰前即已著手採輯卷一、卷二中的作者和作品,是補《詞抄》之所缺。日軍入侵南京,他遠走武漢,又輾轉至上海舊租界,屢拒敵偽威脅,繼續採輯金陵詞人遺作,採輯進行的很順利,不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陷入敵手,由於無法生存,仇老只得返回南京,繼續採輯,1944年春,這項工作方告完成,共得詞人108位,詞767首。

當年“如社”和“午社”都是中國近代詞壇上頗有影響的詞社。南京“如社”中有夏仁虎、吳梅、汪旭初、陳匪石、喬大壯、盧前、吳白匋等人,都是當時飽學之士,足見仇老致力詞學活動至深且廣。
抗戰爆發後,仇老舉家避居武漢,後又輾轉至上海。1942年復歸南京,過著閉門謝客的生活,當時他的一些朋友、詞友供職於汪偽政權中,曾拉他“出山”,但仇老拒絕與其往來,後來汪偽當局聞其名派員登門以高官誘說,仇老始終不以所動。1943年農曆正月初七“人日”,仇老曾作《自題小像》詩二首:“危亂猶居負此身,飢蟲習蓼已忘辛。塵中未掩髯絲白,護取清光佇好春。”“破窗青納六朝山,強對村人展笑顏。顧此頭顱真自惜,閉門漫羨佔清閒”。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自己身陷淪陷區,雖是新春,但面對鄰里,只能強作笑顏。他沒有看到抗戰勝利的一天,兩年後的1945年春天,這位愛國學者,帶著一腔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73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